北京:今天晴,温度23℃

“我们对未来的最好预测,就是创造未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2天前的清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高欣蕾,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赶到学校。她无意间注意到,操场一侧的气象站前,一个小男生正久久地站在那里“发呆”。她上前询问后才知道,男孩是五年级(1)班“观天识云”项目的成员,这天正是他负责记录观测到的空气湿度数据。他焦急地说:校长,我们的人工观测数据是79,可是电子观测数据却是67,这可怎么办呀?于是,一场关于“不同湿度”的学习与研讨,就这样真实地展开了……4月25日,北京市昌平区2024“科研·课程季”系列展示活动,在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拉开了帷幕。当日,该校通过15节丰富多彩的开放课程,全面展示了学校以科研赋能课程改革、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探索。“大美中国色”项目成果展示 “孩子们总是带给我惊喜”梁万全和王梦萱,都是五年级(1)班“观天识云”项目式学习组员。这个班的32名学生,被分成6组,全都参与了该项目式学习。“最初,我们只是观测和记录云彩和云量的变化,后来发现,湿度和风力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天气”,梁万全一边向大家如数家珍地介绍不同的云彩,一边介绍小组的每日工作安排:有人拍摄云量,有人收集和记录数据,有人负责绘制图表……“等我们的项目成熟了,我们希望能为学校广播台提供每日天气信息和穿衣指数”,王梦萱在一旁补充道。该班班主任王驰已有9年教龄。他介绍说,“观云识天”项目式学习源于上一届毕业生开展的为期一年的“二十四节气”项目,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智慧,还根据收集到的观测数据,做出了自己的“日影”长度对照表,并以很“艺术”的方式展示在了学校的墙面上。王驰坦言,他最初很担心学生们遇到挑战或困难后退缩,“孩子们刚参与项目时热情高涨,但是很快就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终,孩子们不但坚持下来了,还时不时给他带来惊喜,“有的学生研究能力很强,除了能自己查找各种资料信息,还阅读了大量与气象相关的书籍,而这正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最好方式。”随着项目的推进,有几个学生开始对气象气球产生了兴趣。“他们先是提出,能不能购买一个小型气象气球,以便更准确地获得气象数据”,王驰答复,没问题,但是要拿出一份可行性方案,还要包括气球型号、材质和成本等信息。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很快就完成了一份很有分量的《探空气球报告》……如今,王驰已不再满足于仅在课堂上“简单地”讲授数学知识了,他希望孩子们能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进而发现数学之美。“学到长方形时,我会引导孩子们一起为妈妈设计一个‘有爱的化妆盒’,我还会教孩子们使用AI来提问。孩子们已经发现,高质量的提问会获得高质量的信息。”王驰说,他相信孩子,并盼望能带领他们一起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SOS地球在呼救”主题艺术展。田峥 摄“问题墙”带来的吸引力六年级的张锦涵特别自豪,他指着一面墙上挂着的两个彩色的“问号”说:“这两个问题都是我提的!”记者看到,眼前的这面“问题墙”被设计成了一棵漂亮的大树,在树叶间的枝干上,用别针挂满了不同颜色的“问号”,“问号”上则是孩子们亲手写的各种问题。张锦涵提出的两个问题是:脑机接口到底能不能实现?科技发展对人类利多还是弊多?这面被称为“葵娃之问”的“问题墙”,是该校跨学科综合类课程“科学百问”的一种呈现。“科学百问”课程整合了科学、数学、语文、信息科技、劳动等相关学科,课程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从学会“是什么”转向“为什么”。高欣蕾介绍说,学校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会提问,同时让这些问题真正落地,还专门开发了一套问题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拍照、输入或语音识别等方式上传自己的问题。所有问题都会被收集起来,经过专门整理和分类后会发布,供学生个人或团队领取作答。为保证“问题”的落地开花,同一个问题,如果提问者未选取最优答案,则允许多人领取和作答。积分系统则会自动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赋分,学生可以用积分兑换校内文创产品。“科学百问”项目激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不少学生投入到了领取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学习之旅。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又由学生主动自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真实而感性。高欣蕾说,为了支持学生“以问题为驱动”的学习,学校还联合家委会成立了“思考协会”,并与家长一起推动“思考者大会”。图书馆里的阅读时间。乔克 摄课程变了,教学也就变了高欣蕾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总是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前行。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到底是什么?有20多年教龄的高欣蕾,对新课程标准有自己的理解,她动情地说:“课程不就是应该抵达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现场,进而帮助他们发现、思考、探究、实践和解决问题吗?”在这一理念下,高欣蕾带领大家以科研为依托,设计开发了一套兼顾全面和个性、贯通课上和课后的“葵园·成长”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实践探究为路径”,将课堂课程分为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将课后服务课程作为发展类课程。以语文教学为例,学校在完成国家要求的基础类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后,开发了拓展类课程“整本书阅读”。该课程包括单元整合阅读、图画书阅读、跨学科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实用类阅读。发展类课程“科学阅读与写作”,则涉及科普读物、科学实验类书籍、科学日记、自然科学类读物等书籍的阅读与写作。同时,学校还开发了一系列跨学科综合类课程。比如“艺术大师”课程,通过体现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文线索,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书法等多个学科,创建了包括铃声、广播、艺术环境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我们开发的6套‘铃声’课程,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上百首音乐大师的音乐,随时体验音乐之美”,该校艺术课程主管李莹说。2024年初,回龙观中心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高欣蕾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在她的脑海里,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她说,学校规划的素养视域下以探究实践为导向的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保障机制,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普遍存在的科学教育边缘化、碎片化,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回应国家和社会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激烈的足球赛。王尧峰 摄未来的学校什么样?有一天,高欣蕾带着思索和好奇,将“未来的学校什么样”这个问题提给了ChatGPT。而ChatGPT在几秒钟内给出的答案,令她感慨万千: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高度个性化、技术驱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它们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设置,而是利用最新的科技进步,创造出更加有效和吸引人的学习体验。灵活的学习空间、个性化学习路径、终身学习和技能发展、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这些在她眼前闪现的“未来学校”关键词,让她久久难以平静,“我追问自己,我们现在的学校是这样的吗?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吗?”高欣蕾相信,高质量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都被关注和支持,学校应该为孩子创造有安全感和包容性的氛围,让他们广交朋友,对未来有美好而笃定的憧憬,他们还应该能主动而专注地学习。“为了培养后劲足、走得远的孩子,我们会带领师生以最本真的状态投入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为孩子们打好能力、动力和体力的基础。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各得其所地成长”,高欣蕾说。奔跑吧,少年!徐新月 摄记者看到,在回龙观中心小学,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参加课本剧表演《向阳之歌》;通过“大美中国色”项目,学生可以参与校园设计和“装饰学校一角”招标会,让项目真实落地;喜欢科学探究的孩子,可以参与“全球饥饿与食物浪费”项目,并提出可实施的“避免食物浪费”解决方案;喜欢绘画的孩子,随时可以用自己的艺术创意和作品,装饰校园和教室走廊的一角……未来已来,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对未来的最好预测,就是创造未来”,高欣蕾说。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凯介绍,北京市将2024年作为“课程改革年”,并明确提出学校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我去年走访了超过200所学校,我发现,一些学校在拿出10%的课时作跨学科综合课程后,会不得不又给学生补课。这说明学校对学科的理解需要加深”。王凯认为,就像要把人放在关系群中去认识一样,学科也应放在“学科网”中去认知,“我们需要对学科教学、对学习作出新的定义”。据悉,本次活动以“科研赋能新课程改革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小学课程和科研部门、科研项目实验校,以及手拉手联盟校等相关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2024年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百场宣讲首场示范宣讲活动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重庆4月26日讯(记者 杨国良)今日,由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4年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百场宣讲首场示范宣讲活动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同生礼堂举行。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出席并讲话,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主持活动。本次宣讲活动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创新争先建功新重庆”为主题。活动中,重医师生以舞台展演的形式,讲述了重医老前辈钱惪、左景鉴、吴祖尧听党指挥、爱国奉献的感人故事;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的4位宣讲人,分别结合自身实际,讲述了在科研和工作一线弘扬科学家精神,建功立业的感人事迹。据了解,今年3月,重庆市科协出台《实施凝心聚力建功行动打造“科技春雨”品牌的工作方案》,将依托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院所、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下一步,至今年年底,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自然博物馆、816工程遗址、重庆科技馆等在内的首批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将以“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开展宣讲活动,力争实现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在全市全面覆盖。此外,重庆市科协还将结合“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科技·人文大讲坛、“千名院士 千名科普”重庆行等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励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勇攀高峰。重庆市科协、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各区县科协负责人,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负责同志参加活动。约800名重医师生和医务工作者代表现场聆听了报告。

“首都青少年科幻嘉年华”在京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首都青少年科幻嘉年华”4月26日起在首钢园和北京科学中心举办。活动分中国科幻大会主场活动、北京科学中心分场展览、青少年科幻教育联合行动等三个板块,涵盖五大方面,培养青少年种下科幻梦想。“科幻科普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主席孟凡兴介绍说,本次大会将举办多场科幻科普教育论坛,首次设立香港澳门专场论坛,围绕“科普科幻在教育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幻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潜能,推动地区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次活动将发布第十二届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成果暨“光年奖”获奖情况。本次将在中国科幻大会上发布第十二届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获奖名单及开展科幻主题进校园、举办讲座沙龙、开展创作培训等方面成果。此外,4月28日上午还将在首钢园举办“元宇·光年”科普科幻教育论坛,现场将邀请国内外科幻名家,聚焦打造大国科幻的方式,畅谈科幻热点,探讨本土科幻影视化发展与实践,着眼中国科幻的未来教育时刻,进行头脑风暴,为科普科幻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4月26日至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在北京科学中心打造“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主题展教区”。重点展示科幻影视、科幻绘画、科幻百年、科幻成果、科幻阅读等,通过科幻展览、科幻课程、科幻阅读、科幻创作、影视配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科幻教育持续落地实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科幻大会期间,将开展青少年科幻教育主题活动。举办青少年科幻教育展厅实践、科幻作家与小读者对话、科幻新书推介、科幻主题讲堂、科幻画展示等近10场科幻教育交流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聚焦科幻爱好者和科幻专业人才,促进青少年科幻教育交流,夯实科幻产业发展基础。4月至9月,推进全年科幻教育交流活动开展。联合北京地区科幻资源单位,以科幻为主题开展进校园、教育沙龙、创作评审、新书出版、“小小科幻家”少年科幻创作征文等交流活动,涵养科幻创作创意新生态。

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将于4月27日至29日在京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将于4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本届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活动将由开幕式、论坛会议、产业促进活动、科幻电影周等四大板块18场精彩活动组成,深度聚焦科幻产业发展,突出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激发全民对科幻及科技前沿的探索热情,进一步助力科幻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科幻产业发展壮大。在本次活动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将共同发布《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全面分析当前科幻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科幻发展提供有力指引;同时,科幻知名作家、导演,企业、机构、高校等将联合发布中国科幻产业发展倡议,共同推动科幻产业创新发展;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的《地球大炮》和王晋康科幻短篇小说的《生命之歌》两部科幻新片将在开幕式上提前亮相。此外,大会还将发布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第十二届“光年奖”获奖作品名单;科幻影视产业研究所、高校科幻联盟将揭牌;并举行第二届“科幻星球奖”冠军颁奖典礼。本届大会设立10余场主题论坛,将围绕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人工智能、科幻科普教育等领域展开深度探讨,旨在通过前沿论坛和跨界交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高等学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4月25日,《高等学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专项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专项研究报告》的编写和发布将在科技伦理教育的基础问题上凝聚广泛共识、在科技伦理教育的实践路径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行动方略、在科技伦理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形成多方协作的机制,并将对持续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阳化冰、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对《专项研究报告》的发表对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意义表达了祝贺和期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正风简要介绍了《专项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言,结合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据悉,此前,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教育部于2022年3月启动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委托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专家组与工作组,协调推进相关工作。《专项研究报告》是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该报告以对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为基础,展现了对科技伦理教育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以及探索推进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总体设想和工作方略。本次活动由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秘书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

热爱阅读纸质书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我们更爱读纸质书。”4月2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的几名学生放学后,在乌鲁木齐大十字附近的路边旧书摊前挑选心仪的旧书。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学生们依然热爱阅读纸质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蒋夫尔学生在路边旧书摊前挑选纸质书 蒋夫尔 摄学生在路边旧书摊前挑选纸质书 蒋夫尔 摄

“非遗+研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非遗文化,不断推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非遗+研学”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等方面,拓展文旅体验新空间,极大地丰富了研学游、民俗游等旅游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旺旺 摄

校园招聘会 现场测技能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湖州卫校举行春季校园专场招聘会,康复养老机构、临床医疗卫生单位等不同领域的用人单位提供针灸推拿、养老康复等5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了700多名应届毕业生前来了解岗位信息,现场求职。为了充分展现学生技能水平,现场针对养老岗位增设“养老护理员技能测试”面试环节,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择业提供双向精准选择和人才精准匹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谭云俸 摄

品味书香 乐享阅读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3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幼儿园联合辖区新华书店开展读书主题活动,孩子们走进智慧书屋徜徉书海,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胡高雷 摄

小萌娃爱科学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以“小小科学梦 启智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校园科技节”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宝城幼儿园举行,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推出益智科学游戏、科学小实验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内容,加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海滨 摄

多彩社团 快乐成长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贯洞镇第二小学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让孩子们乐享课后时光,健康快乐成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卢忠南 摄

借助“一带一路”优势 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合作和产教融合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国之大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并将“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今年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结合区域实际,今年年初,云南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教育优质示范学校和专业(群)”。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财经职业学院,抢抓发展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的发展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始终将“坚持立德树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培养质量”作为主线,发扬90年勤勉务实办学传统,不断巩固国内外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合作水平、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方向前行,着力打造具有西南边疆特色的优质高职教育发展典型。 发挥优势特色,强化中外国际交流合作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湄合作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交汇点的昆明。昆明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既是泛亚铁路三条线的共同起点,也是承载国内各地区货物集散的支点。学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发展定位要求“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切实结合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财经商贸专业领域发展经验,最大程度利用在西南地区财经职业院校中具有的深厚影响力和号召力等因素,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院先后与泰国兰实大学、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泰国先皇理工大学和柬埔寨国际商会等国外知名大学和机构达成国际互访、学术与师资交流、学历提升衔接、专业共建、跨国(境)实习等方面合作意向,最终实现以泛亚铁路沿线“一带一路”国家为主干,聚合国内职业教育优质力量,分步骤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同频发展,加速拓宽西部地区边疆职业院校国际化教育合作领域大通道。 输出中国方案,共促国际产教融合发展在长期的职教耕耘实践中,学院深刻认识到教育标准作为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国际教育合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动融入国际合作的新格局与新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学院充分利用云南与老挝陆路接壤的地缘优势,深度挖掘云南与老挝人文相通的人文情愫,传承延续云南与老挝民族同根的宗源情谊,交流共享云南与老挝文化同源的文明赓续。结合自身职业教育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主动申请参与老挝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工作。2023年5月,澜湄—中国教育培训促进联盟公布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作为“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共建项目”中“跨境电子商务技术员”职业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同时,学院作为“智能物流技术员”和“网络安全技术员”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单位,标志着我们正式成为中老职业教育共建单位之一。同年10月,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组委会和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评选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为2023年第一批“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优秀建设单位。此外,学院顺利通过乍得共和国职业培训、小手工业和小额信贷部遴选,成为第二批“乍得国家职业标准共建互认项目”网络管理工程师5级参与以及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服务人员5级参与的立项单位。这也标志着学院借助“一带一路”影响力,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亚洲地区传播到非洲地区。 产教融合互补,激发产业国际化新动能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合作愿景,并强调要支持组建学院联盟。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职业教育发展要推进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构建“面向世界,服务社会,立足行业,供给企业,做精专业”的产教融合建设思路,主动与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合作成立“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学院”。双方合作以中国第一、亚洲第一的斗南花卉市场和全球唯一的对手交易花卉市场为基础,借助云南财经职业学院长期深耕于财经商贸领域人才培养优势以及学院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产业发展、经济活动服务配套方案等关键要素,双方合作聚焦于经济全球化下云南花卉产业建设,放眼世界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紧盯云南花卉产业交易核心,加快云南花卉从“产业数字化”向“数字产业化”发展,提速云南花卉从“中国花卉”向“世界花卉”转型。 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学院在校内增设花卉产业大师工作室和校企联合专家团队,强化校内花卉人才定制化育人;二是在企业方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增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三是构建专家大师流动循环教学指导与学生流动循环的“双循环”育人模式,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共育和岗位练技三者科学组构、协同配合,完全集中服务于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素养培养一体化,这也是学院为花卉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使学生全方位、综合性、具体性了解云南花卉产业真实生产运营全貌,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价值链有效衔接。 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协作,2023年,斗南鲜切花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斗南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连续24年全国第一。学院成功助力企业续写“亚洲花都”传奇,而校企双方合作共建的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学院更成功诠释了以“多方聚合、优势互补”为特征的行企校互融合作新发展模式。 政校行企联动,点燃市域产教联合体活力为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落实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要求,2023年11月,学院发起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政府、腾冲市腾越镇街道、云南保山恒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一带一路”之腾冲国际旅游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一带一路”之蒲缥国际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这是云南省首次由地方政府全程参与建设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也是云南省首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建设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一带一路”之腾冲国际旅游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以腾冲东山国际康养度假区为实体基础,将温泉疗养和生态农业花卉相结合打造的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而“一带一路”之蒲缥国际物流市域产教联合体则是依托蒲缥公铁联运物流园智慧园区,该园区是滇西地区产业集散地、隆阳区省级物流枢纽、中缅南向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两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成立,充分激活云南省保山市和腾冲市的国际物流、国际康养产业新动能,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职教助力地区产业行业发展内涵,凸显出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推进现代化产业建设、促进产业经济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营商能力以及增强专业人力资本培养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 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深化合作服务的内涵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学院主动申请并获批成为“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数智财经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数智财经工作委员会各项工作。2023年6月,学院承办“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数智财经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南非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讲堂“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的国内筹备会议,并邀请全国20多所知名财经类院校及相关各级领导共60多人出席会议。 在多元合作交流、产教深度融合中,谋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也越来越清晰:第一,全国财经类高校要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形成中国职业教育、财经职业教育领域最高水准的优质成果,借“一带一路”发展契机,让中国财经职业教育站在国际舞台中央,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经验。第二,主动学习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办学实践,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将中国高职院校置于更为广阔的国际大环境中,加速国际化发展进程。第三,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精深技能的教学团队,构建与国际职业教育相接轨的标准,促进院校国际知名度提升。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增长,财经类院校要充分利用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先导性,主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促进其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大潮中。这也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我们作为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以更加自省、自信、自强的姿态,踏实践行耕耘财经,勇于大胆突破,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坚持发出中国声音,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2024年,学院将继续以建设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优质示范学校和专业(群)为目标,不断丰富教育内涵,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储备夯实基础。主要包括: 持续推进国际化水平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内涵,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借助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域优势,继续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交流范围,着力提升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品质,为相关国家人才培养提供中国职业教育方案,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课程资源,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与国外高水平学校共建海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共研创新技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中国教育力量。为此,学院制定了“3+3+4”国际交流合作战略与方向,三条国际交流合作战略原则,即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传承创新优质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三大支柱战略,即聚焦于培养国际化新技能人才、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学院国际化影响力;国际交流合作四大重点方向领域,即着力在智慧财会、跨境电商、财税金融和康养服务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学院将落实“3+3+4”国际交流合作战略与方向,进一步做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整合国际化的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国际化、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形成“政、校、行、企”协同合力,配合“走出去”产业的需求制定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国际合作交流助推学科与专业群提级晋档。 以“产教融合赋能提升”为中心,进一步夯实和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构建形成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平台,开展校企协同技术攻关与服务,并依托相关平台加快推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和科研技术创新团队培育,建立面向行业产业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实践基地,选聘行业产业领军人才作为产业教授,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复合创新,培养一批面向数字财经商贸、智能信息化、智慧康养等领域的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和未来行业领军人才。学院坚信用智慧和汗水潜心耕耘,定能在祖国西部地区书写好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优质职业院校发展篇章。 (作者系云南财经职业学院副校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与反思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本土创新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当前,云南省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成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高桥小学是典型的多民族乡镇小学。学生来自汉族、彝族、苗族、傈僳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学校十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2年12月被列为云南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绘声绘色。近年来,高桥小学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课外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内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氛围浓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绘声绘色,各民族学生亲密友好相处。 一是学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高桥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教育内容包括“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不同民族的好朋友”等内容,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认识各民族朋友,增强对民族习俗节日的兴趣,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新学期,学校会组织举办民族团结文化节。文化节上,学生们打破年龄、年级的限制,身着民族服饰,演唱民族歌曲、朗诵诗歌或者表演民族舞蹈节目。通过此类文化节的开展,使孩子们放下内心的胆怯,和各民族的同学们一起手拉手表演节目,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爱国主义教育真挚深刻。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心中最深刻、最淳朴的精神寄托,包含着每个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最真挚的关怀和希望,体现着爱国、爱家以及追求“小家”和“大家”家国统一的思想。学校通过开展爱国主题课堂以及爱国主义仪式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民族常识,热爱国家、民族,尊重和敬畏国旗、国徽,珍惜当下美好的和平时代,努力效仿革命志士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发愤图强振兴家乡、报效祖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心入脑。学校作为“云南省文明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首先,依托少年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少年宫每周开设不同的民族文化活动,包括民族刺绣、民族服饰、葫芦丝、腰鼓、围棋、手工剪纸等,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习。少年宫教师一部分是具有专门技能特长的科任教师,另一部分是专门邀请进校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学生通过参加少年宫兴趣小组,掌握民族服饰花纹绘图缝制、民族乐器弹奏、围棋博弈、剪纸等技艺,培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其次,积极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小学是为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高桥小学每年坚持开展推普周活动,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坚持说好普通话。 再次,创编民族特色课间操。高桥小学充分利用本地多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科学的健康体育知识,将彝族、苗族、傈僳族等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以及相关动作编排了“彝山鸟飞行”“功夫扇”等特色课间操。丰富多样的民族课间操,增进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反思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到,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实践困难。 教学管理因循守旧。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管理内容关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度。受升学、备考等因素影响,学校相关课程的课时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教学管理松散随意,致使开展的教学活动质量不高。 教师教育理念模糊。仍有少部分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有的教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抓好学校的常规爱国主义教育就好。另外,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较为传统滞后,无法自主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直接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评价方式传统单一。一是教师本身对于如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缺乏认识,导致不能及时地开展高效合理的教育评价。二是活动载体不丰富。当前学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民族知识、民族歌舞、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缺乏与家庭、社区的联动,具备鲜明特色的教育模式尚未形成。三是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微信、QQ、微博、微视频、官方媒体等新型平台缺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教育协同联动不紧密。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内容覆盖多个方面,教育开展形式更应该丰富多元。目前,乡镇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依托学校教育这一渠道,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联动。 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反思针对武定高桥小学等云南省乡镇小学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乡镇小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认识还有待加强,有些学校在教学资源、课程体系、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因此,要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教育管理和教学能力水平,形成乡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上下联动、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氛围。 助力乡镇小学教师成长。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发乡村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决心,强化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培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宽乡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为乡镇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成长空间。同时,不断优化乡镇小学教师“引进来、走出去”机制,活跃专职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内部竞争力,让更多更优秀带有新理念的教师走向乡镇小学课堂,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持续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完善乡镇小学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据,地方教育部门要将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开设和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教育督导部门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定期开展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推动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落地见效。 形成协同共育合力。一是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导向,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及时总结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学习借鉴的模式,全面提高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积极创设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在乡镇小学校园内部、乡村街道墙壁之上,张贴显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加深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为乡镇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注重夯实家庭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借助乡镇街道村委会广播台播报相关教育内容,在村委会健身娱乐小广场滚动播放“助农大电影”等形式,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参与的力度,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四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编写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用教材和教师用书,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课,科学设立课程与课时标准,在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内容。同时,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机制,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积极促进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见效。 总之,乡镇小学需要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多措并举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作者唐丽杰系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学校校长,王晔然、张渊彧系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本文系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项项目“云南省乡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BFJC21018)、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Y0526)的阶段性成果。《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5月在长春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长俊 刘少利)近日举行的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媒体见面会透露,主题为“相约吉地 共沐书香”的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吉林省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此次书博会是东北三省一区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图书交易博览会,主会场选址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在吉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州县,如长春、吉林、延吉、集安等地新华书店,将同步设置12个线下分会场,以方便读者参与。同时,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等单位,将开通16个线上分会场,为全国读者提供线上参与渠道,进一步提升书博会影响力。据悉,首届东北书博会线上线下同步展销图书产品40万种左右,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是日常逛书店难得一见的。主题出版展区可以品鉴到近年来获评“中国好书”的出版精品,也可看到东北三省一区近5年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的获奖图书;精品期刊展区可以鉴赏到部分国内期刊创刊号珍本;进出口图书展区将推介优秀进出口出版物2000余种;其他各大展区也会提供海量的文学、社科、教辅、少儿等领域的优秀出版物和相关数字出版产品。截至目前,主会场、线下线上分会场列入计划的活动超过百场。其中,重点活动21项,不仅有研讨产业发展趋势的专业论坛、名家参与的文学论坛,还有文化产业招商大会等。同时,首届东北书博会将把实实在在的优惠带给读者,除了免门票、现场展销的图书打折优惠、发放惠民电子购书券,各参展单位还将推出各自的购书赠礼、满减、抽奖、抽盲盒等惠民活动。

“大语文”课程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面对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课时多但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科育人功能相对弱化,育人模式单一,学科及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等。基于此,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五小学开展了民族地区小学“大语文”课程育人实践,通过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实践”“课内学习+课外阅读”“语文学科+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拓宽育人场域,加强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儿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构建“语文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模式“语文学习+生活实践”的课程模式立足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首先,为了改善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优化学习方式,学校构建了“大语文育人之拓展性课程体系”,包含站立式晨读、课前能说会道、午间沉浸式写字、学科融合式写作4个主要部分。其中,站立式晨读,读的是经典文化,提气养心;课前能说会道,是指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口语交际水平;午间沉浸式写字,目的是激发学生书写兴趣,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学科融合式写作,目的是打通学科壁垒,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创设情境,丰富表达内容,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该课程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规范汉字书写、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达到课程育人的功能。 其次,在语文学习中融入“实践性生活情境”,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捕捉“生活中的中华文化”,拓宽学习场域,提升综合能力,体现“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例如:学校开展了“让传统节日在语文课堂中熠熠生辉”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学生通过查找传统节日资料、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等活动,品味语言魅力、拓宽视野、发展智力、提升道德修养,以传统文化促进人格发展与完善。学生用课本剧、朗诵、相声、吟唱、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让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焕发新的生机。 构建“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的课程模式“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的模式用“大语文观”指导语文学习的“大情境”建设。在课堂教学中,课内学习是围绕单元主题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而课外阅读则是在“两翼教材”的基础上,以“阅读悦享、书香浸润”为主题,以“整本书阅读”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推进。 为了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红色经典润童心”主题阅读活动,带领学生聆听党史小故事,分享红色书籍,进行现场互动问答。活动中,志愿者通过讲述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党、小萝卜头等党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小小红船和红色党史承载的重要意义。学生以自己看过的红色书籍为基础,分享《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故事,展现阅读带来的成长。阅读活动让红色经典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内在力量,通过增强文化积淀,树立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学校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方式,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进行应用,并通过长期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受益终生。 构建“语文学科+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语文学科+学科融合”课程模式关注的是学科综合育人功能。通过跨学科联动,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以“以爱育爱”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快乐学习能力,实现课程育人。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中的跨学科融合理念,探索跨学科主题课程中的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学校结合区域四季特点探索构建了学科融合性项目课程“四季课程”。该课程通过学科融合,以“以爱育爱”为主线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各学科与主题教育紧密关联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对祖国、家乡、学校、生活、生命、大自然等的热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协同育人功能。该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横向跨越学科达成学科互联,纵向深入挖掘学习内容达成深度融合与渗透,丰富了主题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新形态。 “三力”综合评价为育人助力参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校建构了“思维力、审美力、创新力”评价体系。“三力”评价是侧重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维力评价借助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重点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解决问题、论述观点时,运用合理的推理、判断,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面对不同观点和信息时,保持独立思考,并提出疑问、进行辩论;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展现独特的思考、观点和建议。 审美力评价借助不同的学习任务群,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如“小诗人”“故事传讲人”“乡村采风小记者”等,重点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创新力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运用新颖的观点、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描绘,展示创新思维。 学生“三力”评价形成了“过程性表现+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真实水平。除了常规的终结性学业评价之外,学校还将过程性评价方式改革得更为多样化,如口试、实践操作、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全面。 针对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现状,下一步,还须深化改革力度,大力转变语文教学模式,紧跟新课标步伐,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构建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新样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李奋岚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五小学校长,闫丽凤系学校教师)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学位法审议通过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4月26日讯(记者 林焕新)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制定学位法,是自1981年1月1日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位法共7章45条,全面总结了学位条例实施以来学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一是强调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位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二是在坚持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基础上,明确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把实践探索的专业学位写入法律,并为未来探索新的学位类型留下制度空间。同时,在学位授予条件中,区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明确不同的要求。三是完善学位工作体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设置及职责,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学位管理有关工作。四是明确学位授予资格取得的条件和审批的主体、程序,并规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自主审核制度,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同时,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相关学科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突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五是规定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授权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制定本单位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位授予具体标准时应当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并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在附则中对境外个人申请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在境外授予学位、境外教育机构在境内授予学位等作了相应规定。六是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学位授予单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条件、职责和对研究生的要求。加强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的职责。明确法律责任,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同时,规定学术复核、学位复核等争议解决机制和权益救济途径。下一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位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法律实施的成效推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活动在福州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为进一步推动闽港两地青少年的教育交流,加深他们对各自文化的理解与认同,4月24日下午“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活动在福州举办。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来自香港香海正觉莲社佛教黄藻森学校的30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及5位港籍教师,来自林则徐小学与中山小学的5名小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与港籍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引导香港的小朋友们深入感受福州的历史文化魅力。“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闽港学子走进严复翰墨馆和林则徐纪念馆、小黄楼、水榭戏台,这两个地方都蕴含着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复翰墨馆古朴典雅,馆藏有严复书法真迹及众多闽籍名人相关作品。林则徐纪念馆、小黄楼、水榭戏台更是福州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诉说着福州的过去与现在。严复翰墨馆的倪秀云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各个展厅,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严复先生引进西方进化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体系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翰墨展厅,闽港学子近距离欣赏了严复先生临帖、对联、四条屏、家书等墨宝真迹,以及罕见的严复亲笔英文信。在严复生平展馆了解中国近代史与严复思想成就在“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商店盖章留念在坊巷间开展闽都文化主题研学在研学过程中,福州的小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热情与才华,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向香港的小朋友们介绍了福州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闽港童心·两地青少年闽都文化研学营”活动,帮助闽港两地的青少年们共同感受闽都文化的魅力,在交流与碰撞中成长、进步。

安徽农业大学:青春在“科技小院”里拔节生长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春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期,胸膜肺炎疫苗3个月就要打一次……”在安徽省定远县一家黄淮肉羊养殖场,王彭辉一边给工人讲解动物疫病预防知识,一边演示如何给羊接种疫苗。王彭辉是安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一名研究生,2022年4月来到定远农区草牧业科技小院“安了家”。谁能想到这位别人眼中的养羊“小能手”,刚来时怀着满腔热情,却屡屡遭遇打击。“应该给羊吃啥饲料才长得好?”“我家羊得病了,可咋办啊?”面对农户们七嘴八舌的提问,王彭辉一下就被问“懵”了,“原来学过的知识真正实操起来,和想象的还有一定差距!”看着大家信任与期盼的眼神,王彭辉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随即回去查阅资料、咨询学长、请教老师……他说,“也是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立科技小院的意义,理解了为什么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那以后,他经常跟随老师深入到养羊企业和农户,讲解养殖方法,开展技术服务,组织讲座培训,同时在与农户交流中摸清了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顺道也向“老把式们”学习了一些养殖“土经验”。团队师生自主研发了可移动羊舍和自动饲喂系统,优化种草养羊技术,创建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新技术20多项,开展技术服务830余次,带动200余家养羊企业、合作社、农户示范养殖,累计帮助当地农户增收1000万元。安徽省皇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科技小院的帮助下,羔羊成活率提高20%以上,发病率减少30%,公司一年多挣了30万元!小院的师生,确实懂农业!”这样的评价,让王彭辉心里满满的成就感。如今,谈及养羊,从品种培优到品质提升,再到标准化饲养,王彭辉头头是道,已然成了乡亲们口中亲切的“小王老师”。“在学中干、干中学,科技小院让学生视角更‘接地气’,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团队指导老师陈家宏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表示,要带领学生在科技小院扎根下去。科技小院是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通过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人才。瓜蒌小院、酥梨小院、稻渔小院、灵芝小院……在安农大,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越来越多的安农师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提取土壤、水样检测、养分分析……位于安徽庐江县灵台村的农业绿色生产科技小院里,一片繁忙景象,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李延君抢抓晴好天气,在水稻田里采集试验数据。“种植要讲究绿色环保,我们的实验就是想在不打农药、大幅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做到不减产。”李延君表示,团队师生想要在巢湖流域推广绿色生产。小院师生在灵台村选了22亩试验田,与村民们的传统种植进行对比试验。施用绿色新型肥料,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加强对田间的管理……为了这片试验田,大家常常弄得“灰头土脸”,个个晒得黝黑,被蚊虫咬得满腿包。这让当地种植户罗师傅很不解,“村里的孩子都铆足了劲要走出去,这几个大学生娃娃却要回来种地,简直就是‘自找苦吃’。”但是,当收获季来临,试验对比发现,减少施肥10%—30%后,水稻产量不降反升,品质也提高了,每亩水稻增产120斤,节本增收60元。喜得两眼放光的罗师傅,不停感叹“这些学生娃的办法还真管用”,也想要跟着小院的方法,化肥减量、优化管理。“在‘自找苦吃’中锻炼本领,在这里,我们蝶变、成长,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延君表示很庆幸来到了小院,她说,“毕业后,希望继续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学校先后在庐江县组建了稻麦轮作科技小院、灵台科技小院、水稻科技小院,实施乡村科技兴农集成服务,搭建绿色高效示范样板田,创长江下游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打造特色品牌32个,建立农业标准园76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6个;培训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4000人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85家……在刚刚公布的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最美研究生”评选中,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岳西茶叶科技小院、安徽庐江稻麦轮作科技小院荣获“最美科技小院”称号,科技小院学生李延君、申一帆荣获“最美研究生”称号。一个科技小院就能服务一方百姓、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区域。自2018年,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合作,探索建立科技小院,如今已建成科技小院122个,分布在16个地市61个县区,涵盖大豆、水稻、玉米、灵芝、茶叶等56个产业类别。在科技小院,一批批研究生从农业“小白”成长为“老把式”“多面手”,一项项实用成果也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服务农技协186个,推广新技术400余项,制定地方和行业标准20个,发表学术论文218篇,田间示范2万亩,技术辐射20余万亩,培训农民6万余人。“学校以‘一线建小院,小院筑大院’为建设思路,探索科技小院向集群小院、研究院发展。”该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姜家生介绍,学校聚焦“千万工程”、粮食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部署,已与200多家企业共建乡村振兴战略联盟,与众多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安徽粮食产业研究院、中国合作经济研究院、肉牛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小院方寸地,潮涌强农兴农青春力量。把广袤大地作“课堂”,以农田作物当“教材”,青春在“科技小院”里拔节生长,服务乡村振兴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周晓璇 记者 王志鹏)

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产教融合作为有效衔接院校与行业之间鸿沟的桥梁,能够帮助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2023年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的一年,尤其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等方面较上年均有所增长。2024年,职业教育应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由点及面带动产教深度融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职教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通常与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环保等领域密切相关,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智能制造与工业4.0以及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这些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等手段,提高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仅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虽然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动力,但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岗位的减少甚至消失,而新兴产业的需求可能不足以完全吸纳失业人口,从而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人才储备,但人才供给不足、技术壁垒较高可能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瓶颈,加之各省份可能存在的技术差距与市场不确定性也会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各省份需要通过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引进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等,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为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会与压力,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多条应对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在2023年6月8日联合发布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五方面19条政策措施,打出“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政策组合拳,并启动了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遴选工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再一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以适应较大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共同应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潜在挑战。在职业教育领域,各地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促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政策涵盖与一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以及为职校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开放需求资源和搭建产教对接平台等措施,积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我国各省份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之一。我国各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实践以提高人才的卓越创新技术技能为核心,以推动产教融合水平为宗旨。 “粤鲁苏浙”四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近年来,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式较为多元,主要包括高职与企业吸引本科院校加入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数字赋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等,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广东省搭建主体多元、规模庞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联手应用型大学与广东省高职院校建立研究型合作伙伴联盟是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一种创新实践方式,该方式更为偏向科学研究方面的产教协同。近年来,由于持续的互联与互通,广东省高职院校不断与全国本科院校和知名企业达成友好合作关系,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以及相关企业,分别成立了全国公共卫生、智慧社区居家康复、南粤家政三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推进公共卫生、智慧康复及家政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仅以由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起的“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出行”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例,就有来自新疆、河南、山东、海南、湖北等多地的123个单位加盟。共同体往往包含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生态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单位等,实现了跨领域、跨区域,成员单位数量均超过了100个。这些主体多元、规模庞大的共同体不仅有利于深化广东省产教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也能够持续培养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吸引更多的顶尖企业及高水平本科院校加入。 类似于“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出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能够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借鉴成熟的教学模式,并能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合作企业可以通过与院校合作,获得来自院校的新技术、新思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而本科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研究合作机会,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研实力的提升。 山东省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先行省份,在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成立了12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作为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由于国家部署和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迫切需要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推进了多项产教融合项目进程,为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人才支撑。例如,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与山东大学、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建设山东省新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该共同体旨在面向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功能陶瓷、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致力于打造支撑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职业院校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合作能够直接借助产业集群的实践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需求量较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多样化,通过与优势产业集群对接,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就业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江苏省建立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构建多维度、跨领域的合作平台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2023年7月25日,江苏省常州市举办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成立了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覆盖22个省份,包括9所普通高校、34所职业院校、中国中车及其49家所属制造类子公司,5个产业集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支持单位参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标志。共同体的运作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技术研发、科研创新、实习实训、企业培训、联合培养等。其作用一方面体现为落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打造新路径、新平台、新体系,教育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教育形态间能够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促进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着眼于校、企间的多维人才培养需求,聚力共破产教深度融合中存在的合而不深、资源壁垒、机制障碍、动力失衡等问题。此外,共同体强化多方主体协作紧密度,如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参与课程和教学,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环节等互馈活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探索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等。建立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打通产教深度融合堵点、阻点的新经验探索,是国家级重大产业产教融合的先行经验。 浙江省数字赋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赋能成为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引擎,致力于促进共同体内多元主体间的深度协作,探索平台载体的运行机制,以实现数字素养的成果转化。浙江省走在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的前端。 浙江省在2023年11月成立了全国数字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该共同体由盘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师范大学及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200余家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共同体的成立旨在开拓“三教三融”新路径,重点关注培养师生数字素养、变革教学范式、构建数字教育生态和数字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聚焦数字教育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进而产出高质量数字教育成果。浙江省通过构建以“专业+平台+人才+项目”为核心的教育服务体系,强调数字技术与产教融合载体的战略性应用。通过地方政府的主导,实现校地共建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在地方层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指导建立了产业学院等多元化教育与研究机构,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浙江省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的显著成效说明,产教融合共同体紧跟产业、行业需求,为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加快形成产教融合的内生力、聚合力、创新力等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数字赋能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设立只是第一步,要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成员单位产生发展内驱力,探索可持续路径,真正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在市场中达成合作关系。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市场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院校需要与市场建立长久且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场实际的项目需求,及时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项目实践机会,提高其实战能力。此外,可以通过举办校企对接会、行业研讨会等活动,为企业和院校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双方合作项目的对接和落地。市场中的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吸引企业投资产教融合项目,实现经济共赢,提高产教融合的经济可持续性。 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与资源透明化。想要探索三大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院校需要与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让企业和院校都能够了解并共享培养新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和资源。一方面,定期开展对企业需求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将调研结果反馈给院校,指导课程设置和调整,企业与院校共同参与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院校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并共同开展技能培训、专业进修等项目,实现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共享。 成立专门评估机构。由政府、院校、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等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估机构或委员会,制定清晰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涵盖共同体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项目实施情况、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每年至少一次的评估和监督。对收集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包括共同体成员的参与情况、项目执行情况、成效评估数据等,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及时向共同体成员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另外,要求机构在后续的评估工作中,不断优化评估机制与方法,以确保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拓展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共同体拓展国际化合作旨在通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院校与企业在技术研发或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创建一个跨国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国际网络。需寻找国际优质院校、知名企业等作为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合作平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明确各方的合作内容、目标、责任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基于此开展学生交换、教师访学、双学位认证、产业展览、国际会议等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国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吸引更多国际资源和合作伙伴,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和学生参与教育培训项目,促进人才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赵浩宇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批准号:AJA220022)的研究成果。《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深圳宝安:狂风骤雨中,护航上学路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瑒 记者 刘盾)近日,广东多地出现降雨,雨势猛烈、持续时间长。大雨给学生上学带来了困难。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系统坚持守护学生健康安全,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护航学子风雨上学路。在宝安区多所学校门口,不少教师和警务人员在学校门口等待,为冒雨到校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指引和帮助。很多教师抱起孩子,一趟又一趟地奔走在校门和教学楼之间,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晴天”。他们将年龄较小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抱下车。一些教师全然不顾雨水打湿了衣服,甚至光着脚,撑起伞将学生护送到校园内。到达教室,教师们迅速找出学校备用“百宝箱”里的应急物品。他们拿出备用校服,帮孩子们换掉湿透的鞋袜,用吹风机为孩子们吹干头发、裤脚。在暖风下,孩子们拨动稍显凌乱的头发,拿着更换的衣物,露出欣喜的微笑。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先锋故事探索育人新路径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克服困难,你们定能在这片新的领域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举办的“深信先锋说”学生先锋专场中,学校中德机器人学院学生郭伟静作为学生先锋主讲人代表,分享了她在思想、专业学习等诸多方面的经历感受,激励同学们争做逐梦人。“到学校这两年多的时间,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学校,郭伟静争做爱党上进的追光者、专业学习的奋进者、技能竞赛的躬耕者,摘得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等奖项。学校如何发挥郭伟静等学生的优秀榜样作用?2023年,深信院首次启动“深信先锋说”交流平台。据悉,“深信先锋说”交流平台每学年举办2轮,每轮举办4场,分教学先锋、科研先锋、服务先锋、学生先锋四个专场。在学生先锋专场,学校邀请优秀学生作为先锋主讲人,讲述自我成长经历、专业学习方法和技巧、备战技能竞赛历程、做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等,从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为更多学生树立学习与超越的榜样,激发他们的潜力与追求卓越的动力,同时结合思政文化长廊、学校官微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优秀学生榜样对本校学生而言,有着更加直观的示范作用。”深信院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与生活,学生们共享着相似的学习环境和经历,因此,朋辈的榜样力量更易被其他学生所接受。朋辈间真实经历的分享和鲜活事迹的讲述,不仅能够引起共鸣,更能以生动有力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鼓励引导优秀学生发挥其朋辈辅导的力量,在班级、社团、竞赛(学习)团队中帮助其他同学成长,还邀请在就业、创业、考取高端证书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代表,向同学们传授经验,发挥其优秀榜样作用,弘扬优良学风。“对于具有某方面特长、潜能或兴趣的学生,学校通过技能竞赛、学习团队、‘深信年度人物’评选会等载体,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平台,并在师资、硬件、竞赛机会和奖助学金等方面给予多元支持。”深信院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说。优秀学生个人如何借助学校平台,提升自我,追逐梦想,向更多同学传递青春榜样力量?在今年举办的学生先锋专场中,郭雅琪和常开明两位优秀学生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一名集成电路专业的职教学子,我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深深地刻在心里。”在国家帮扶政策的支持下,深信院微电子学院学生常开明自强不息,刻苦学习,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奋力登上国家级竞赛颁奖台,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他以优异成绩回报学校、老师的培养和教导,以自身经历鼓励其他同学深耕专业领域学习,勇于面对困难,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深信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学生郭雅琪围绕“匠心筑梦,行稳致远”主题,分享了大学成长经历。她苦练技术,放弃假期,历经13个月的备赛长跑,拿下6个第一名,为校争得多项荣誉。这些故事激励着同学们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投身专业领域探索,努力成为追求卓越的逐梦者。据悉,学校每期对讲述文稿做一次汇编和发放,积极组织师生学习,注重学用结合,做到学榜样、赶先进、见行动。同时,学校鼓励校内各单位邀请讲述人到本单位进行宣讲,使其更具有现场感,激励广大学子向上向善发展,进一步拉高标杆、提升作风、增强本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黄思捷 黎鉴远 记者 刘盾)

筑牢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基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身心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关爱留守儿童等。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深切关怀,也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体魄强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全国两会期间,“小眼镜”“小胖墩”等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当前,由于学习压力较大、体育锻炼缺乏等原因,导致学生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要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着力解决学生“小眼镜”“小胖墩”和心理健康问题。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体育是根基。教育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作出了明确规定。代表委员也呼吁各地各校应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坚持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心素质,离不开“健康第一”这一理念前提。 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校园环境。“让孩子走出教室,到阳光下运动,对改善视力、体态与心理健康、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愿望。一方面,学校应严格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并提供体育活动场地。有代表委员指出,要严格落实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活动,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另一方面,也有代表委员指出要重视儿童青少年用眼健康,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学习特点,规范、控制课堂和作业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教育无小事,这些具体而微的建议,以小见大,体现了学校、社会、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 以体强心,加强学生体育精神、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从心理上解决,身心共育才是解决之道。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促进大脑释放的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调节情绪状态。可以说,体育既能强体也能强心。同时,体育也为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成长教育提供了载体和空间,能够对青少年的精神意志带来积极影响。有代表委员指出,通过体育锻炼,青少年能磨炼出健康体魄、健全人格,提升规则意识与抗压能力,学会如何面对胜负和坎坷。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体育与德育、行为习惯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教学、竞赛和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团结合作、不畏挫折、勇攀高峰的精神。 心理健康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只有身体发展好了,心理健康才有发展的根基。除了增强学生体质外,代表委员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峻且具有隐蔽性,问题成因复杂。同时,存在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备相对缺乏等问题。因此,代表委员建议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因机理综合研究为基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科普、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为先,以全社会积极预防为主、以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为辅,并建设心理疾病监测网络与治疗应急机制,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治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患于未然”。第一,以学校为主体,定期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知识普及,帮助未成年人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遇到学业困难如何寻求帮助等,进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把挫折教育落实到学校育人的全过程。第二,改革课后服务工作,加大中小学实践课时比重,拓展社会实践、假期游学、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活动载体,让青少年在与大自然融入互动中调适自我,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提前摸排、监测,在每年的学生体检中增加抑郁症体检项目,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预防筛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处置。第四,倡导全社会形成全面发展的育人共识,缓解学生、家长、教师的焦虑情绪。通过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能够让学生收获足够的安全感与主体意识。第五,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会家长和教师辨别孩子在成长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并正确应对。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多方合作共治。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学校一方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医院等多方合作共治。目前,中小学校发现、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程度不高,后续办法较少。因此,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打破壁垒,逐渐形成学校、医院、家庭、社区之间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代表委员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由学校牵头,建立“家—校—医”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管理体系,确保相关信息的顺畅沟通。二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干预机制,重点关注特殊时点、场所、群体,不断优化“家校社政”全链条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三是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推动“家校社政”特殊学生情况互明、机制互动、危机互帮。以此建立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度。同时,代表委员还建议逐步完善青少年抑郁疾病数据库,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防治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为专业人员开展研究提供方便。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教师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有可能早期识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备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多部门共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系统性干预。同时,推进教师职前职后心理健康培训一体化、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以及专业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师心理指导一体化建设。建立全方位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和全员心理健康指导机制,全方位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形成“全域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质朴又深沉的期待。以体强心,融合育心,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共同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共识,更需要多方协力。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共谋“造血”新动能 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如何进一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以高等教育助力中西部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实施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教育部也采取了部省合建、“银龄”计划等一系列行动,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去年6月,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在兰州召开,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推向新高度。下一步,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成为党和国家新的关切。因此,今年全国两会关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主题,代表委员建议更加强调“特色”“精准”“内生”“外向”。 建设优势学科,服务区域发展2023年发布的《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强调,“置身国家发展大格局、支撑引领区域发展急需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持久兴盛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要进一步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高等教育深度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其必由之路。 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相匹配。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聚焦中西部优势学科与特色化办学。有代表建议,“要把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作为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抓手”,要“从‘内源’上挖掘中西部高校办学优势,引导高校聚焦区域发展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方向,以‘特色化’‘差异化’办学导向提升‘内核’‘实力’”。还有代表建议,“支持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依据地方资源禀赋布局支持一批特色优势学科”。 另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开展富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科研活动。有代表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平台,重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增强办学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代表更加明确地建议,“在西部地区高校中围绕空间材料科学、装备轻量化等优势方向加快布局和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汇聚研究队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中西部高等教育需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既要挖掘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内在动力,也要摆脱“向东看齐”的办学趋同化问题,着力开辟中西部高等教育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新赛道。 培养高层次人才,增量提质并举当前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引进和留用方面的工作,基本已经做到了地区能力范围的上限,而人才自主培养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并且人才自主培养更契合地区发展需要,自主培养的人才也与中西部的社会联结度更高,更易为中西部地区发展作出长期贡献。因此,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成为当下破解中西部人才问题的最优解。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自主培养问题上,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与中西部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人才的数量,二是进一步提升中西部高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在第一个方面,首先有代表明确了目前中西部地区需要的人才类型,“中西部地区地方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学科布局除重大的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外,仍需以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人才培养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为主”。进而,有代表提出,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要根据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各高校比较优势,增加西部高校专业学位点数量,优化专业学位点布局,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此外,因为“我国博士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具有‘属地原则、中心聚集效应’特点”,所以,有委员建议要结合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人才需求在博士点授权单位和博士点学科增设方面给予倾斜,并增加西部地区已有博士点的博士生招生指标。还有委员指出,要尽快提高高层次人才在人口中的占比,西部地区需要有特殊的方式,比如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 在提升中西部高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方面,代表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有代表提出,应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促进机构,或者建设区域统一的产教融合促进平台,构建兼顾多元主体利益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同时,要支持西部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模式、学位标准评价改革,切实提升培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还有代表从企业角度提出建议,支持企业和高校举办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等,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就当前的中西部人才发展现状而言,做好人才自主培养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精准“增量”和“提质”,为中西部形成内生发展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提升开放水平,把握发展机遇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列为今年教育重点工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尽快提升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了建议。 需要提升国门大学的办学质量。作为边境地区特殊的教育对外开放主体,国门大学使命特殊,责任重大。有委员提出,要实施“国门学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聚焦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保障重点战略方向,制定扶持国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加快探索九省区国门大学“区域性国际化”特色发展路径。同时,要把开放合作作为国门大学改革发展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动力。 需要培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专门的西部扶持计划,针对西部省份博士生进行甄选资助。同时,鼓励西部地区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通过多领域共同施策,满足当前形势下发展的人才多元化需求。 当前,推进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西部地区要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开辟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路径。 综观全国两会,可以看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深刻关切,也是人民的殷切期望。新的一年,中西部高等教育将会精准发力,积极主动向自我“造血”转变,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做实产教城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的确,搞好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这是教育人肩负的重要时代责任。湖南省坚持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谋划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城市发展一体推进,做实产教城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统筹宏观布局,绘就产教共生共荣新图景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具有集聚、整合资源的重要功能。对产教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可以视为衡量一座城市能级高低的硬性指标。国内外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往往和产业融合得更好,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就是要坚持从全局出发,树立“产教融合既是教育政策,也是产业政策”的理念,强化城市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实现产教互融互促、共生共荣。 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多方主体同向而行。从宏观上来看,职业教育存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多头管理问题,产教融合更是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利益主体。要充分发挥多方资源优势,汇聚最大发展合力,归根结底要靠顶层设计,靠体制机制创新。对此,必须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夯实地方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量的责任。一方面,建议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中设立产教融合工作专班,支持职业院校通过二级学院、产业学院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推进产教联合体、共同体实体化运行。另一方面,探索推动产教融合进入地方性法规,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予以技改奖励资金支持,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成本补助机制,点燃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当前,湖南作为全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正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纳入修订中的《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同时,推动发改、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制定湖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细则,落实落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明确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操作办法,真正释放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 对接产业体系,确保专业布局供需匹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需要注意的是,优化布局不是简单的局部加总,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有序推进,防止相关院校或专业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无序布局、资源浪费等情况发生。近年来,湖南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任务,大力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布局,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共有79所高职院校设置服务制造业的专业点850个(占比40.04%)。全力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对接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导各地产业园区牵头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7家,株洲市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支持组建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等3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车集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湖南将继续紧扣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瞄准时代之需、产业之变、社会之盼,深化体系建设改革。组织职业院校编制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完善专业设置论证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到以专业优化对接产业需求,以人才培养反哺城市发展,让城市群成为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优化的主场域。 提高办学层次,实现人才培养扩容进阶。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人口,更离不开人才。只有以一定密度、厚度、高度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区域的转型升级才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新生事物,对产教融合具有三个方面的牵引作用:一是对学校的推动力强。由于职业本科教育设置标准高,对产教融合的要求也高,必然推动学校千方百计加强校企合作。二是对企业的吸引力强。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对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更高水平的技术服务有着迫切需求,职业本科教育在这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更显著的预期收益。三是示范力强。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必然会产生一批典型做法、发展标杆,对其他职业院校、企业产生良好示范效应。鉴于此,湖南省正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同时探索开展“楚怡工匠计划”试点和“湖湘工匠燎原计划”,系统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另外,建议进一步推进“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制度改革,将技能人才纳入地方人才政策,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价值,在全社会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紧抓中观调控,打造区域均衡发展新样板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技能形成体系“城市较强、农村很弱”,存在“二元技能社会”风险。特别是在广大民族地区、偏远地区,由于财政资金供给相对有限,加上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带来的压力,当地培养的青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为了持续推动区域均衡优质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整体调控,科学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让职业教育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找准定位,加快特色发展。相关调研显示,当前农村中职学校发展空心化、普教化、内卷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中职学校的特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再比如,有些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时只关注当前最热门的职业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本地用不完或者大量外流,大大挫伤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民族区域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首先找准办学育人定位,推动职业院校对接地方发展实际和产业需求,并针对青年学子做好省情教育、乡情教育、自然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结构与区域的契合度。同时,持续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促进优质中职学校增长,提升薄弱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并适时做好未达标中职学校的撤并和稳定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质量的差距。 因地制宜,加强产业支撑。民族地区要发展,产业是基础支撑,更是重要引擎。职业教育要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助力本土产业培育壮大。一是坚持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根据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省级中高职特色专业群作用。目前,湖南职业院校共设置106个农林牧渔专业点,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紧缺人才。二是强化乡村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开展农村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民工等技能培训项目,增强乡村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牵引力,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三是用好新媒体宣传矩阵,面向文娱旅游、国货“潮品”、非遗传承等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2023年,湖南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第一届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公益直播大赛,参赛规模超过2万人,在推介家乡好物、带动乡村产业上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力度。区域间的教育协作是实现区域间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要做到分类分层施策,有针对性地带动乡村整体发展。一是推动职教集团精准对接县(市),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职教集团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帮扶当地整体发展。如湖南近年来探索成立湘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形成“高职院校牵头、中高职有效对接、政行校企研多元互动”的共建共享格局,找到了服务发展的有效抓手。二是坚持示范学校精准对接乡村,由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牵头,其他职业院校积极参与,达到多校帮一乡、一校帮多村的效果。目前,湖南已推动40所高职院校与51所脱贫县(市)中职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三是实施农村地区产业技能帮扶项目,包括科技特派员项目、驻村帮扶项目、结对帮扶项目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强化微观管理,探索校企双向赋能新路径近年来,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背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企业认为合作成本高、安全风险大、成本回收期较长,总体获得感不强;引进企业项目进入校园并不容易,部分校企合作也停留在简单协议或劳务用工的表层上,产业学院容易成为挂牌而无实质的空壳平台;一些职业院校更关注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无法满足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等。职业院校要打破这样的困境,就必须将产教融合与关键办学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等紧密结合,让学校与企业相互借力、双向赋能,以高贡献度赢得高认可度。 搭好框架,保障合作企业利益。要坚持树立产业主导思维,重构校企合作发展框架。在产业学院、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的改革试点项目中,应允许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在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目标的前提下,可将联合体、共同体注册为可经营的实体法人,按现代企业经营制度开展运营,从而更好地助力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实现职业教育知识技术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产业领军人物、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由校企合作申报,让企业直接受益;探索建立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认定办法,对符合实习实训要求的企业,按照一定标准补偿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应带头在产业学院建设、订单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建议将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列入企业考核内容,促进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职业院校应积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并协同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过程安排等,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现场工程师、卓越工艺师。 建好平台,拓宽互利合作领域。一方面,着重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教随产出、产教同行。2024年,湖南省将打造10个左右市域产教联合体、40个左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一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支持龙头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应用技术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另一方面,破除体制鸿沟,推进企业员工与教师双岗互聘,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能工巧匠带项目、带技术进入校园,参与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按照协议工资兑现待遇,同时也允许合作企业聘任职业院校师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研发、员工培训、产品营销等工作并获取报酬。 用好成果,切实推动科教融汇。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些企业往往对工人的技能需求较为疲弱,难以实现技术上的提质创新,“机器换人”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就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尽快融入进来,以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助力补链强链。特别是在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供给趋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更需要重点关注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新消费等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布局领域,实现“市场出卷、学校答卷、产业阅卷”,帮助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同时,也要积极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示范,通过产教融合成果的落地应用,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深入学习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纲领,又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更是合力共建教育强国的理论指引。我们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深厚内涵与价值意蕴为切入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为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建议,力求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青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群体,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驱动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共进,既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理论基础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2]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在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所发展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创新诠释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论述;是植根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彰显中国特色、传达中国声音的原创性重大理论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即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基础,即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力方向,即推动各民族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旨归,即推进各民族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开启新征程,肩负新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历来民族工作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珍贵经验,把握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两个大局”,以“中国之路”应对“世界之变”,以“中国理论”回答“时代之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明了前进航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价值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夯实思想根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与“天下大同”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与各民族的交融共聚中生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元”是对各个民族差异性的尊重,“一体”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推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现实国情特殊性和社会发展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创新诠释。在民族学的语境中,“一体”指以某一民族为核心、其他民族紧紧依附而形成的民族联合体;而“共同体”则指全体民族地位平等,因理念相融、文化相连、利益相通而凝聚在一起形成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强调各个民族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利益、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将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置于首要地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手足相亲、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民族共同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缔结情感纽带。文化是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志是各民族共创共享、凝结着民族情感的中华文化。[3]亘古以来,各族群众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抱有强烈的心理归属、深厚的情感依恋和自觉的信念汇聚,借以民族语言与民族符号为载体,共同创造出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互鉴共纳,久而久之共同创造出以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为精髓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和合共生”理念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实现质的飞跃开辟了新道路。“和合共生”以和谐共进为内涵要义,表明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害,中华文化认同与各民族文化认同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4]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力求打造互通互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缔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厚植认同底色。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指出,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施以科学判断并指引未来趋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社会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社会存在,融汇全民族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意志、共同理念、共同价值于一体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凝练为面向全民的国家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豪感、面向未来的自觉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将共同体理念视为价值旨归,突出中华文明统一性和连续性,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民心不可涣的共同信念,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和特殊权益。全力打造以国为先、共系一心、同进共荣的思想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认同底色。 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根育魂、启智润心的基础性事业。当前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仍面临着理论研究滞后、理念引领不足,课程建设偏形式化、教学质量不佳,教师培养同质化、师资建设不强,家校社联动浅表化、协同育人不畅等困境和问题。因此,立足现实背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科学指导,探寻其融入顶层设计、纳入教学体系、嵌入师资培训、铸入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向,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落细、走深走实。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顶层设计,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定向引航。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宏观引领作用。政府立于全局高度,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为学校教育工作绘制蓝图,助推教育“有意可为之”“有理可用之”“有径可循之”。首先,拓深理论研究,奠定理论根柢。政府部门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为研究主体,以优化学科设置、强化学科建设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同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其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制定科学合理、契合国情的教育规划与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多元统整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与评估体系。再其次,定期组织教育管理者参与理论研修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坚定自身政治站位,涵养理论文化素质,扭转陈旧教育思想,解构固有思维定式,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聚势谋远、拓启新程。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纳入教学体系,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夯基提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首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导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纳入各级各类教学计划,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逻辑,清晰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框架清晰、内容贯通、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其次,全力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既要精思巧琢地打磨优质思政课程,用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赓续中华民族血脉,又要多维挖掘各门课程与各科教材蕴藏的德育资源,适时适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相关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再其次,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视域下,探索创新“为生而教”的教学形式。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在升级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以学生为主的对话式、探讨式、情境式、演绎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互动生长式课堂”,让学生在共学共乐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嵌入师资培训,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作育英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立教之本作用。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术精质优、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作智力支撑。首先,持续深化教师培养体制改革,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践纲领,构建新时代符合中国需要、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育体系。坚定政治引领、拓展课程领域、提升专业素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定为师范生必修课程,培养理论扎实、一专多能的“通才型”教师。其次,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集体学习,让广大教师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培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自觉。此外,构建教师联合教研共同体。广聚教育智慧,给予教学支持,解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学难题,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落实、提质增效。再其次,巩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激励机制。以教育家精神为方向引领,深化教师思想认识,确立教师精神追求。辅以正向评价、物质奖励、榜样示范等激励措施,广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为学校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新动能。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融入协同共育,为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增量作用。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5]首先,学校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枢纽,要搭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外辐射带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作平台。学校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其纳入工作计划,扩宽家校多元沟通渠道,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互动形式推介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阵地。其次,家庭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基础作用。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蒙师。父母应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相关工作,营造向善向上的家庭环境,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家教家风建设。再其次,社会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保障作用。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家庭教育提供公益性指导服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舆论氛围。以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建设为逻辑起点,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抓牢抓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6-09. [2]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10/t20231028_1087881.html. [3]于玉慧,周传斌.“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的新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1(6). [4]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 [5]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作者陈立鹏系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喀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任彤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习近平签署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号主席令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26日签署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号主席令。第二十二号主席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三号主席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四号主席令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援藏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三重境界与实践对策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让每个中国青少年儿童同等享有现代教育文明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教育系统对口支援西藏基础教育,先后开展多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在援藏过程中,组建了“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阿里工作站”等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援藏活动。进入新时代,教育援藏工作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实现从“资源援藏”“编制援藏”向“智慧援藏”“自我发展力援藏”的根本性转变,正考验着新一代教育援藏人的变革力。我们认为:教育援藏的核心是教师智力援藏,是建设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网络与链条;教育援藏的高层境界是要走出一条受援地教师自我发展力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生态滋养的新路子。 接通专业发展资源链是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本质在陕西省援藏工作中,依托教学名师、教育名校建立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推进受援地区教师与陕西省优秀教师间的深度交流,在教育援藏、深度援藏、知识援藏中发挥重要作用。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十分重要,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含义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资源链的接通与建设,是优质课程资源、教学资源、人才资源在这一链条上的向藏传输。推动教师专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持续提升西藏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作为教育援藏的一个重要实施方式,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实质是向西藏教育输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效可行的教育经验、事半功倍的教育做法,是以专业资源链接来为基础为西藏培育更多优秀教师。但这一方式整体上看仍旧是一种“资源输出”的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将现有西藏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但并不能保证西藏教师素养同步得到持续提升,这种方式不可能成为一种“一劳永逸”的教师成长方式。 新时代,教育援藏工作如何实现从“智慧输血”走向“智慧造血”、从“智慧供养”走向“智慧自生”的蜕变,直接考验着“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这一教育援藏形式的生命力。在陕藏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这一平台上如何将陕西教育人的教育智慧生产力,而非现成的教育理念经验成果转授给西藏教师队伍,进而激活西藏本地教师自我发展的热情和能量,是陕西教育援藏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夯实自我专业发展力是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的根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脊梁是西藏本地教师。相对而言,外来资源、人才、经验的帮扶是第二位的,一切外来帮扶工作的价值意义在于其对西藏教师自我发展力的激活与滋养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援藏是一个层递性推进过程:在初级阶段,教育援藏的主要形式是教育资源援助,是改善西藏教育事业的硬件设施;在中级阶段,教育援藏的主要形式是教育人才援助,是改变西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结构;在高级阶段,教育援藏的主要形式一定是提升西藏教师自我发展力的援助,要从根子上消除制约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 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自我发展力,自我发展力提升是解决西藏教育竞争力偏弱的终极之道。所谓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力,是指教师借力自我专业认知、专业理解、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培育而生成的教师发展力,是教师依靠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与上进心来驱动专业改革实践的教师发展力。如果说教师专业成长是自育与他育合力作用的产物,那么,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力就是教师自育成师的“心脏”与主核,是他育力量在教师身上生效的根源。在数字化时代,教师自我发展力援助的首要选择一定是建立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实现对西藏受援地区教师队伍的全覆盖,让每一位受援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力都在其中得到激发、滋养与涵育。 在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中,推动受援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升级是重要路径。在资源援助、人员援助、知识援助中,教育援藏的基本思维是扶弱救济思维,教育援助的基本方式是给予与供养,其最大缺陷是容易造成对受援地区自我发展力的忽视与屏蔽;在自我发展力援助中,教育援助的基本思维是平等对话思维,教育援助的基本方式是激发潜能,教育援助重点转移到教师自我发展经验发掘与自我发展主体意识的唤醒上,从而助力教育援助工作真正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 就当前教育援藏工作而言,援助方更应该考虑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放到最具增值力、扩展性的环节中去,进一步聚焦西藏教师专业发展,顺利实现从优质教育智慧经验投放供给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激发、自我教育创造力培育的适时转变。只有真正实现了这一转变,教育援藏工作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突破,才可能把西藏教师带上一条自立、自援、自强、自创的全新专业发展轨道上来。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自循环系统是受援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链工程真正的教师专业提升一定是教师自求、自助、自新的实践,一切外来的教育帮扶和援助都只能通过影响教师外围专业发展环境、改变周遭教育文化品质来发生作用,受援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是将外来教育知识资源、理念经验传输给教师专业自我的“传送带”。也正是如此,“资源援藏”“编制(人员)援藏”在教育援藏中所产生的教育效力是有限的、短效的,无法带动西藏教师、西藏教育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道路。为此,瞄准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力提升,靶向精准地开展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建设,是实质性助力西藏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道路。 通过少数优秀西藏教师的发展来撬动整个西藏教师队伍提质的大局是西藏教育全面提升、整体走强的策略性选择。这就需要创新跨省教师专业发展协同组织的工作方式,着力推动受援地教师专业群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建设,升级西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循环,聚集西藏教师队伍的内生发展动能,进而建强西藏教师队伍自我专业发展的链条。 要实现上述目标,跨省教师专业协同发展组织必须聚力西藏教师队伍自我造血功能的历练,必须更加重视自身内部专业资源智慧的流转、汇流、流通,加大受援地教师群体内部优质专业发展资源的自循环、自生态、自组织建设,实现从援助单位主导式协同发展组织向受援单位主导式协同发展组织的转换,最终完成教师协同发展主力的转换交接。在陕西省教育援藏工作开展初期,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西藏教师纳入名校名师主导的大教研组织、虚拟教研体系之中,很少关注西藏教师队伍群体自我发展循环建设,致使援助效能的提升始终是高质量教育援藏模式探索中的瓶颈。近年来,我们逐步改变这一教育援藏思维,日益关注援藏活动、援藏教师对西藏本地教师教研组织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更加强调西藏教师专业发展协作组织在教育援藏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其目的在于帮助受援地教师群体搭建起一条自我发展的链条、一个内部协作共生的组织、一种专业发展资源内部共享共生的平台。 2023年5月,陕西省第一批基础教育教学名师赴西藏阿里地区开展送教活动,面对面指导阿里地区教师专业协作组织的教改活动,将先进教育理念方法直插阿里地区教师文化生态的心脏。实践表明:这种探索是比较有效的,应该成为后续教育援藏工作探索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改进的方向。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云南高校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近期,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校园。活动聚焦高等数学学习辅导及2025考研数学复习规划,邀请专家与两所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本次活动旨在帮助高校学生夯实数学基础,解决其在高等数学学习、考试、竞赛、考研中的疑难困惑,助力大学生学业发展和人生成长。在报告活动中,专家向同学们介绍了近年来的考研数学概况、试卷分析、考研数学特点(稳定性强、注重基础、综合性强、计算量大)、常考习题等,还介绍了考研数学的复习规划及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方式进行,2所高校共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专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给出了复习建议。两所高校对高教社组织的此次专家进校园、资源进高校的活动给予肯定和支持。据了解,高教社计划继续推进“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重点工作,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相关活动,为高校人才培养贡献更多的高教社智慧和力量。“高教伴你学·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昆明理工大学

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4月25日,在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基地,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汇聚了近百家高校、职业院校、社会行业组织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会者就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强调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旨在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培养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以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业务线总经理马季、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战略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王彦、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科大讯飞大数据学院院长梁修荣分别代表共同体发起单位致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业务线副总经理张承云向成员单位宣布讯飞系列支持政策,落实共同体成员产教融合需求,如产教融合模式、联合人才培养、生态企业就业资源共享、联合科研、师资赋能等。围绕“推动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会成员单位进行了分享,包含数字产业发展下人才需求趋势、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实践、AI赋能人才培养落地经验等议题。在“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方面,中国(上海)人工智能公共实训中心主任周立冬为大家带来《科教融汇与全民数字素养技能提升》的报告,分享了当前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科教融汇、全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政策支持等。本次与会成员单位覆盖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来,共同体将通过汇聚产教资源,不断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和产业融合,助力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竞争力提升。与会者在中国声谷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基地参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乔杰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梁丹 通讯员 孔菲)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UNECA conference centre)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中国科学家乔杰等三人第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UNESCO-Equatorial Guinea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以表彰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开拓性构建了世界首张人类女性卵子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图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网公告中表示,作为一名生殖医学专家,乔杰开拓了人类对于生殖生理和不孕疾病背后机制的理解。她带领团队多层次揭示了人类配子及早期胚胎发育调控过程中一系列黑匣子,多年来持续探索不孕不育病因和临床诊疗,特别是发现了肠道微生物在女性生殖障碍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另外,乔杰在女性生育力保护保存、着床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新方法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突破,将精准医学推向了生殖健康领域。除此,她还致力于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和交流经验,建立共享数据库,推广前沿技术,为人类健康生育福祉作出了突出贡献。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乔杰表示,很幸运生活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跨学科知识、前沿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得以让其作为生殖医学领域的一名临床医生,不仅可以直接帮助患者,还可以深入研究机制,解释生命奥秘,并与全世界科学家分享,“这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于2008年设立,旨在奖励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生命科学研究,研究主体可以是个人或机构。该奖项由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政府资助。至今,全球共计有25位个人/机构获此殊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施一公等曾获得该奖项。乔杰(中)等三位2024年获奖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右二)、赤道几内亚共和国第一副总理克莱门特·恩贡加·恩圭马·翁圭内(左二)合影

跨越“尴尬”: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四个向度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名师简介:周京昱,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成员、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入选专家,北京市西城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兼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编委,“评价测试”栏目特约编辑。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及“首都劳动奖章”、北京西城区首届“百名英才·突出贡献人才奖”等政府奖励。】做语文教师,其实很难;做明白的语文教师,更难;做不尴尬的语文教师,难上加难。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者,我必须面对很多事实:沈从文、莫言的正规教育不过小学,阎连科少时忙于种地放牛,连高一也没有念完,他们都成了大作家;语文教材看似无所不包,自然、政治、历史、社会、科学、艺术……却无法为这些学科进行实质上的专业赋能;很多学生学了三年,却难以读懂一首诗,难以写好一篇文……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识文认字、范读导写的基础必备性,高中语文课的“合理性”在哪里?它的可信度有多高? 如果非要让我对所从事的学科提出一个概念,那也只能是“尴尬语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哪些东西是非由我们来教不可的?我们一周五六节课能教给学生——尤其是那些普通学生什么呢?我曾以“学生爱语文”为前提来投身我的事业;而今天,相当多的时候,我则必须以“他们不爱”为前提来面对我可能遭遇的一切。这种变化,促使我对职业怀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警惕性,进而寻找我奋斗的支点和存在的理由。在与高中语文教学种种尴尬为伍的路途中,我和所在团队的努力,大致着眼于四个向度: 第一,教师向度——向课堂求“理”。郭德纲有言:“我会说中国话,您也会说中国话,可您为什么要花钱听我说中国话?”他的意思很明白:相声演员的话是专业语,普通百姓的话是生活语,后者听起来不好笑,而前者才值得观众买票。对于我所从事的语言教学而言,学生仰仗其从家庭和社会中听到看到的语言文字来过日子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需要我们教的,是千百年来中外文学巨匠及各路写手们如何恰如其分进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传递人类文明的。老舍在《茶馆》中让马五爷用一句“你威风啊”而不是“你好威风啊”来表现自身气场的强大,进而通过这个信洋教的人物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渗透之深。“好”这个程度副词不可乱用,对手“威风”大了,马五爷这个人物就弱了,作品的思想也就难于体现了。这叫“不该有的不能有”。教材必修上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文中,“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执着的钟扬发现了它”这个句子将“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这一地点状语前置,特别强化了“世界屋脊”,是为突出后文钟扬及其团队上到了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如果将其改写成“执着的钟扬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发现了它”,这个效果就没有了。这叫“不该动的不能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学生看似懂却又不真懂。弄懂语言文字的妙处,既不能靠本能感知,也不能靠生活赐予,只能通过语文课,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学生才真正意识到“得上学”。高中教师教语文,教的是典范表达精准表达的“语理”——有“理”则能走遍天下。 第二,教学向度——向实践求“活”。同样感叹潘光旦先生的一段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固然有身教重于言教之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师生“一块玩儿”的教学真谛。这里的“师”既包括语文教师本人,也包含语文教材中的各位大师,教师教学生看大师们如何用语言文字“干活儿”,进而指导学生模仿大师干他们自己的活儿。闻一多写“红烛”,是原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教学生仿制,是对语言文字的接力再造: “歌神啊!/这样闪亮的歌神!/听者啊!/喊出你们的音来比比,/可是一般赤诚? 歌神啊!/是谁制的亮嗓——给你精魂?/是谁发的电——点亮灵魂?/为何更须划破暗夜,然后才放光出?/一曲又一曲,震颤再震颤;你的乐音,你的怒吼,挟着风暴!领着霹雳!像一道闪电……”(某演唱会观感) 在干活中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由“理”到“熟”以至于尝试创造,是教学的应有常态。语文课,不是说书人坐而论道,而是教练员下场练兵。教练不点拨,队员不明白;教练不训练,队员不纯熟。生命在于运动,语文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动”,唯有“动”起来,学生才能“活”。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动得太少,是学不好语文的重要原因。 第三,学生向度——向学习求“序”。有人说:数学课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课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在不少学生看来,这个评价还不够,语文课简直是“乱七八糟全碎片”。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近年来,总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就算不喜欢数理化等学科,却也为之投入那么大的精力与激情?因为那些学科讲学理,有体系,能推导,可融合……与之相比,我们语文人制造了那么多概念与法术,就高考而言,却所获甚微。” “有人说:如果给我一副骨牌,我能推倒一座大厦。过去听到这句话,感觉其过于理想也过于浪漫。而今天,才发觉它尽管艰巨却相当现实。” 在这篇文章中,我谈的是高考问题,其实对于整体语文教学而言,无逻辑、无序列、无头绪、无章法的特点普遍很明显,我们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在现有教材的学习“物流”中,学生极易成为地道的“知道分子”——“赤裸”而来,读一些文句,受一番感动,又“赤裸”而去。学生每日游走在高度碎片化的一个个孤立的作品之间,读法难以复制,思考难有关联,体裁互不相通,次日从头再来。此时,无论是课时数量还是作品数量,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都已变得意义甚微,教师需要做的是将教学资源中的那些“必备能量”尽可能地榨取出来,使其成为淬炼学生智力之剑的持续性养分,从而更为深入广远地改变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最终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建立语文课科学的训练程序,它使每一个作品及其背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它最应该出现的时候,并使这些作品之间构成相对合理的训练逻辑。由这个科学程序所训练出来的语言感知和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能够成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保证。 基于以上认识,将语言问题落实到某个具体专题的时候,我和团队中三个年级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共同发力,希望由此形成语言素养教学的层级化:高一聚焦于语言意识,高二聚焦于语言策略,高三聚焦于语言效率。每次研修活动的研究任务是落脚于所在年级的,三个年级之间亦是彼此衔接、构成梯度的。这种研究为推动语文能力素养的结构化和语言运用教学的序列化起到有益的建设作用。更重要的是,三个年级教师的共同研修使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所在年级的天地以更广阔的视角来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并要求自己以学生向度来处理教材、设计课程,只有让学生学之有法、学之有序,才能最终让他们学之有得。 第四,素养向度——向生活求“通”。用学习来造福社会,是个高远的理想;更为切近的是,用学习来改善生活。语文教学如果不能用来从容地“过日子”,造福社会云云就难以令人信服。因此,语文课有一个相当现实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语文技能去有效解决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文问题,从而达到“什么都难不倒,一直到老”。将学科核心素养放到这样一个语境中来诠释,方能接近语文课的终极目的。 如果学生读到“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能被“我”之前那个好长的时间状语弄得快要窒息,也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极度憋闷与沉痛。 以同样一种眼光去看人文纪录片《如歌的行板》,他们也会被主人公诗人痖弦在故乡用筷子向嘴里送一口面的那12秒钟的慢镜头深深感动——回乡之路就像这口“漫长的面”,竟然用了60年。由书面语言到镜头语言,由教会读书到教会观影,这便是一种通达的教育。 歌手阿信曾在《我,作词家》一书的序言中致敬那些伟大的歌词作家:“我们才发现,原来一首歌词,记忆竟然这么深刻,影响竟然这么巨大。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歌,就像你我身体里一颗颗充满氧气的红血球,决定了长大后的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而对高中学生而言,听着坊间那些粗鄙蹩脚的歌词,保持审美自觉,同时也投身文创实践,借助课上所学为自己的青春书写一曲《菩萨蛮》,这也是一种通达的教育。 上述这些尝试,除了对教材作品本身的语言文字作出深入观照,还包含对其“活化”的探索与尝试,那就是将教材作为 “引子”,由纸质的“小教材”拓展到语文生活的“大教材”。于是,我的研修活动中,由诗蔓延到歌,由戏剧迁移到电影,由教材情境推广到生活交际……总之,引领教师从歌词意象、电影对白、相声包袱、社交表达等更丰富的“语境”中去领会“语言建构”的意义与价值,所谓“无处不语文”。这些对教材“活化”的尝试,让教师们领略到语文教育的现代性、社会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师生共育。 综上所述,我所从事的工作是以现实困境为基础的“中学式”语文教学研究。我和我的团队是一群为了找寻职业尊严、实现自我“救赎”而以跨越尴尬为目标的践行者。我们到了一个能够体会中年哀乐的年纪,懂得职业的艰辛,亦不惧岁月的磨蚀,煮字为药,炼蜜成丸,手中虽无旌旗,心头却有朝阳。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暨许国志院士诞辰105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桂青)大数据作为智能时代的基础信息,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效率提升?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于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哪些重要作用?一系列前沿问题,在“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暨许国志院士诞辰105周年纪念活动”中不断挑战着与会者的思维,掀起一场头脑风暴。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新时代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把沉浸在大数据相关问题中的与会者拉回到1955年自美国洛杉矶驶往中国香港的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的第60次航程。在这次航程中,许国志与钱学森同行回国,两人同为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发展的奠基人,为新中国的经济、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5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推动力。与时俱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许国志院士回国后孜孜以求的事业。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洪波说,因应数字化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响应国家对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应运而生,以吸引更多有志于在财经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从事高精尖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据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介绍,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启动“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建设。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本科班级正式冠名为“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英才班项目发扬许国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将中国科学院的名师、科研团队等智力和科技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大数据+财经管理”的办学特点。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说,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致力于培养数字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既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应然之举,也是回应全球复杂性问题的必然选择。2020级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学生张君玉说,英才班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在数据科学领域的探索,增强了自己对学术探索的兴趣和科研热情。据发展中国家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和副院长汪寿阳介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也与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华罗庚英才班,探索新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契合时代需要,探索“大数据+管理科学+财经”跨学科育人模式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会议举行了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成果报告、“新时代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圆桌论坛以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杨晓光研究员和发展中国家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的主题报告。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的策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的必要途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何在教育中进行非遗“两创”实践,是民族地区高校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高校可以从明确非遗“两创”实践目标、组建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推广与宣传非遗“两创”实践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两创”实践,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关键词:高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4]。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丰富,通过高校教育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高校教育可以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传统的非遗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率;还可以促进青年学生热爱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激发其创新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纷纷将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教育,形成了丰富的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有效地推动了非遗创新性发展。但同时,目前的高校教育非遗“两创”实践中仍存在着非遗“两创”实践目标不明确、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非遗“两创”实践成果社会推广与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高校教育非遗“两创”实践再上新台阶,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明确非遗“两创”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非遗“两创”实践的发展方向。民族地区高校非遗“两创”实践要以赓续中华文脉为目标。中华文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与形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而“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5]因此,非遗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第一,在非遗文化内涵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拓展、完善,使其文化内容得到再生产,使非遗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更新自己,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第二,在非遗具体内容方面,要在保留其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价值,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这种转化不仅可以适应市场需求,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语言的新创造。第三,在非遗审美形式方面,要与大众审美相结合。非遗的外在形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其他外来文化更能获得大众的文化认同。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要将这种融入血液中的文化认同与现代文化符号相结合,将原本的文化习惯与当今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价值追求相结合,使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肌理,让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可持续。 同时,民族地区高校非遗“两创”实践也要以推动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为目标。高校非遗“两创”实践并不是纸上谈兵,优秀的“两创”实践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高校,而要具体实施,要真正为当地作贡献。因此,在高校设计非遗“两创”实践时,就要深入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设计,要确保最终成果能被带到校外实施并通过检验。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结合当地政府的乡村振兴计划、城市工业发展目标、城市更新与文化空间打造、社区文化打造、全民审美意识提高等政策进行非遗“两创”实践规划。通过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将与时代发展要求一致的非遗“两创”实践成果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让非遗的“两创”实践具有可持续性,真正达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目标。 组建非遗“两创”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 民族地区高校可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以便开展更具系统性与整体性的非遗“两创”实践。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虽然都在教育教学中加入了非遗的相关内容,但非遗在其中仍处于点缀或教学补充的位置,尚未形成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非遗“两创”实践。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组建非遗“两创”实践的研究团队与管理团队。 一是组建研究团队,收集与提炼非遗文化精神标识,不断丰富非遗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6]。民族地区非遗种类繁多,且文化内涵丰富,高校需要从中收集与提炼适合创造性转化,且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文化精神标识。因为收集与提炼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所以高校需组建专兼职结合的专业研究团队来承担此项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从历史进程中演变而来,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信仰文化相一致,并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发生着改变。根据非遗的基本性质,研究团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研究工作。第一,研究团队要深入非遗发生地进行田野考察,收集可以在高校进行“两创”实践的非遗文化精神标识,并对其进行分类。第二,研究团队要将非遗文化精神标识进行提炼,提炼出适合转化与发展的非遗元素。不仅要提炼非遗的外在形态,更要提炼非遗的内在文化精神标识。第三,研究团队还要探索非遗现在和未来的价值体现,这是非遗是否可以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准则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动态性和活态性,决定其必定不断演进和发展”[7]。非遗的原生态性只存在于过去,而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被赋予的过程。因此,在收集和提炼的过程中,要抓住非遗文化的动态性和活态性特点,了解非遗演化的过程,研究非遗的过去、现在、未来,要重视非遗的现实价值和未来发展的价值,重点提炼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实现价值转化的非遗文化精神标识。第四,研究团队还要收集民族地区高校在非遗“两创”实践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并加以研究,从中总结经验,分析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以供全校教学与科研机构参考。高校二级单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非遗“两创”实践时,要将研究机构提炼的非遗元素和成功实践案例作为指导。 二是组建非遗“两创”实践管理团队,使非遗“两创”在高校教育各环节中真正落地。高校非遗“两创”实践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实施,因此,需要组建管理团队、管理教学实践过程、监督评价实践效果、动态调整实践政策等,并由学校教务部门设置专门科室负责管理。首先,可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加入可供全校各专业学生选择的非遗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开设非遗手工艺、非遗戏曲、非遗文学、非遗体育等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中探索非遗元素“古为今用”的方式,从而推进非遗的现代性转换。其次,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动态调整非遗课程,要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适合转化和发展的非遗相关课程,减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大众需求不符的非遗相关课程;要建立非遗“两创”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对非遗融入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价,尤其要评价在教学中是否对非遗进行了现代性转换实践,转化是否符合现代大众需求,是否符合时代价值取向。再次,还要实施覆盖高校教育各个环节的非遗文化浸润行动,在教学环节外,还可以举办校园活动、营造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非遗文化对学生的浸润。最后,为激发校内外研究人员开展非遗“两创”实践的热情,可设立非遗“两创”实践基金项目,并面向校内外招标,完成指定的非遗“两创”研究项目,吸引更多研究人员发挥创造性思维,参与非遗“两创”实践。 创造激发大学生非遗“两创”能力的校园环境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矛盾发展过程中,以想前人未想的思维、做前人所未做的事情,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性转变”[8]。高校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研习地,有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年轻一代,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往往能做到“想前人未想的思维、做前人未做的事情”。因此,高校大学生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群体。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不仅是年轻一代的代表,最为清楚现代年轻人的喜好,而且身处大量的非遗文化资源中,如果可以有力地激发这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创造出彰显时代特色、符合社会大众喜好的非遗新产品,这将为我国非遗的“两创”实践作出突出贡献。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非遗“两创”实践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可专门针对大学生非遗“两创”实践打造硬件条件,如建立非遗“两创”实验室、非遗“两创”实践工作坊、非遗“两创”实践交流平台、非遗“两创”实践成果展示平台等;还可设置专项基金打造软性条件,如设立大学生非遗“两创”实践项目、非遗“两创”竞赛项目、非遗“两创”实践成果推广(交流)项目等。此外,还可制定奖励措施,及时对在非遗“两创”实践过程中获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肯定。总之,高校要从“硬+软”两方面入手,提供一切资源培养好、引导好当代大学生进行非遗“两创”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做好非遗“两创”实践成果的推广与宣传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做好非遗“两创”实践成果推广与宣传工作,提高非遗文化的展现力与传播力。高校要主动发挥联动作用,联系地方政府、民间机构、社会团体、企业,让非遗的“两创”实践从校内走向校外,动员全社会力量,将非遗的“两创”实践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做好社会、政府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推广优秀非遗“两创”成果。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具有活力的,如何让大学生的非遗创造性实践成果成为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文化产品,需要高校作为桥梁,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努力,让最具有创意性的想法落地。高校非遗“两创”实践管理部门要将优秀的实践案例向企业、政府、兄弟院校推广,并与之交流“两创”实践的经验,互相学习优秀的非遗“两创”实践案例,让大学生的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得到社会应用。 另一方面,要做好社会宣传,增强非遗文化影响力与感召力。增强优秀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离不开宣传。非遗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劳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智慧结晶,被挖掘与提炼出来用以转化的更是优秀的非遗文化,具有极强的宣传价值,因此,推进本项工作的重点在于选择合适、高效的宣传手段。人民群众,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群众对非遗有一定的亲切感,将非遗进一步与群众熟悉的大众媒体结合,必定受群众欢迎。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对非遗“两创”实践成果进行传播宣传,让优秀的创造性非遗产品被社会大众认可,实现社会价值转换。具体来说,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进一步深化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更便于被群众了解、认识;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宣传非遗转化的成果,如利用微博、小红书、微信等大众媒体,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总之,我们要使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随处可见,提高非遗文化的展现力与传播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非遗得到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6-02)[2024-01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 [3]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08)[2024-03-1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jump=true&wd=&eqid=8115a52f0004e11b000000066576d1f2. [4]林继富,王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2). [5]人民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EB/OL].(2019-08-06)[2024-01-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806/c117092-31277456.html. [6]求是网.担负起记录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EB/OL].(2023-12-01)[2024-01-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12/01/c_1129998540.htm. [7]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8年版)[EB/OL].(2018-10-01)[2024-01-12].https://ich.unesco.org/doc/src/2003_Convention_Basic_Texts-_2018_version-CH.pdf. [8]孙岿,田文霞.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7(8). (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 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模式研究”(批准号:2022B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2-07-2024-0006-1 生成日期: 2024-04-18 发文机构: 教育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 教思政厅函〔2024〕7号 信息类别: 高等教育 内容概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3〕17号)安排和遴选工作方案,经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推荐、资格审查、专家推荐、教育部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集中审议、结果公示,遴选产生了10个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现将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1、2、3)。各培育创建单位建设周期为2年,自通知发布日起至2026年3月。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如下。一、认真培育建设各培育创建单位要按照教思政厅函〔2023〕17号文件所附的《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南》要求,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培育创建工作。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www.sizhengwang.cn)上(以下简称全国高校思政网),为每个培育创建单位搭建网上工作平台(平台登录账号另行通知),各单位要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工作进展、经验成效。二、加强动态管理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委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对培育创建单位开展跟踪评价。各培育创建单位应于2025年3月前提交中期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建设期满提交工作总结报告、成果汇编和工作案例。教育部组织开展验收,公布验收评定结果,验收通过的创建单位建设成果将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应用。培育创建单位所在属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加强工作指导,提供条件保障,加强示范引领,确保建设实效,引领带动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整体提升。三、联系方式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010-66096675。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027-67862663。3.全国高校思政网:010-56803673;010-56803621。附件:1.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名单2.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3.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教育部办公厅2024年4月16日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7-08-2024-0005-1 生成日期: 2024-04-17 发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发文字号: 教体艺函〔2024〕4号 信息类别: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内容概述: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函〔202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决定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下简称展演活动),本届展演活动的主题是“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遵循艺术规律,提升参展节目和作品的艺术水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面向全体,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观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坚持守正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推进三阶段艺术展演机制,强化宣传推广,促进成果转化。二、活动项目展演活动分为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含戏曲)、朗诵五个项目;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含平面设计)、书法和篆刻、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手工艺制作(含剪纸、编织、刺绣、泥塑、综合材料等)四个项目。三、参展人员展演活动的参加人员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在籍学生。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各项目参与者须为同一学校的学生。艺术表演类项目鼓励同一学校内以成建制的普通教学班级为单位参加展示。四、组织机构教育部和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成立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展演活动的组织实施、项目评选和推荐等工作。五、活动安排(一)各校和县(市、区)、地(市、州)活动阶段(2024年4月至8月)各校要结合传统节日与重大节庆日,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校级现场展演,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鼓励学校开展合唱(班级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在校级现场展演后,学校将活动开展情况、现场照片(须有“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XX学校校级现场展演”标识)等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网络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平台)进行填报,网址为https://yszy.eduyun.cn/hd/zxx(账号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分配)。校级现场展演的优秀节目和作品可报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现场展演。各县(市、区)、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门逐级对辖区内各校上传的校级展演材料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审核(账号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分配),本地区审核通过的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将作为优秀组织奖的重要参考。各县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组织现场展演活动,并在展演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现场照片填报至网络平台,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鼓励在市级现场展演中搭建平台,支持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场馆,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美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等。(二)省级集中展演阶段(2024年9月至12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本省方案开展省级集中展演、组织省级评选,并将本地展演活动评选结果、获奖节目视频和作品照片、活动总结通过网络平台(账号由组委会分配)报送至组委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数量由组委会根据该省域内学校活动开展情况核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的艺术表演类节目应涵盖5个项目,声乐节目至少有1个为班级合唱;艺术作品类应涵盖4个项目,影视作品不得超过20%。(三)全国现场展演阶段(2025年1月至5月)教育部、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全国现场展演。现场展演内容包括中小学生艺术表演节目现场展演、艺术作品展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展演开幕式和闭幕式等。全国现场展演期间,将同步举办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报告会。六、奖励办法(一)奖项设置设优秀组织奖、艺术表演奖、艺术作品奖、优秀创作奖、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二)评选办法1.优秀组织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由组委会根据省级展演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评选。地(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由本省(区、市)按组织举办展演活动的地(市、州)、县(市、区)总数20%评选推荐。2.艺术表演奖、艺术作品奖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省级现场展演活动的基础上,经评选并公示后,按报送数量和比例将本地报送参加全国展演活动的节目、作品评出一、二、三等奖(占比分别为30%、40%、30%)。3.优秀创作奖为本届展演活动原创的一等奖节目即获优秀创作奖。4.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奖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广泛征集并组织省级评选的基础上,按组委会规定数量报送本地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组委会组织专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三)奖项认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所有奖次名单报组委会认定,并由组委会组织专家遴选参加全国现场展示的节目和作品。七、组织实施(一)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展演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展演活动工作方案,完善工作细则,落实活动经费,强化程序意识,制定现场展演安全预案,整合相关资源,提升展演覆盖面。(二)各地要引导学校抓住艺术展演活动的契机,营造简约精彩、充满朝气的展演氛围,杜绝功利化、娱乐化、成人化,将展演活动打造成为充分展示新时代广大青少年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各地要制定展演活动评选办法,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肃评选工作纪律,及时公示、公布评选结果,自觉接受监督,保证展演活动的严肃性、公正性。(四)各地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载体,广泛宣传报道展演活动的特色和亮点,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展演活动的影响力。附件:1.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的相关要求2.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各地报送数量表3.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的相关要求教 育 部2024年4月15日

同济大学2000吨级智能科考船开建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4月25日,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在广州正式开工建造,计划于今年年底下水,2025年5月交船。据介绍,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可实现开阔水域自主航行、辅助靠离泊、远程遥控、船舶能效监测和故障诊断等智能船舶功能。同时,可以搭载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和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适应多样性科考任务和跨域协同作业,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科考和调查功能于一体。建成后该船将用于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学生海上实习等需求,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为给科考人员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科研环境,该船立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噪声控制、舱室布置、作业系统设置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既能尽可能多地满足调查任务需求,又能便于船员操作、运行管理与维护保养。同时,该船在节能减排、废气、废水、废油、垃圾处理等方面均符合国际最新要求,是一艘环境友好船舶。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承建。开工仪式现场 同济大学供图

吉林外国语大学与12家冰雪企业联手共育冰雪旅游人才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长俊 通讯员 王瑜)近日,以“聚力冰雪产业发展 携手共育冰雪英才”为主题的吉林外国语大学冰雪实践基地启动仪式暨产学研合作研讨会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举行。活动中,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冰雪学院与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吉林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冰雪企业签约共建冰雪实践基地,为培育冰雪旅游人才搭建学习实践平台。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沙景伟在致辞中表示,冰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链的高水平支撑,搭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协同培养冰雪人才的新平台,是扎实推进冰雪领域产教融合的新实践,为吉林冰雪产业发展助力,为冰雪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将吉外国际冰雪学院办出特色、打造亮点、创造品牌,为学生成长为服务吉林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添彩。启动仪式结束后,在深化冰雪“产学研”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国际滑雪度假区运营管理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有效衔接、校企合作背景下国际滑雪度假区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校企冰雪产学研合作计划的探索”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据悉,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冰雪逢春,‘就’在吉林”吉林省冰雪类企业空中宣讲会。与会的12家冰雪产业企业介绍了企业发展现状、企业文化、市场前景和人才需求等情况,并为2024届毕业生们提供了百余个优质岗位,为助力吉林冰雪产业发展搭建了精准对接平台。

重庆市举行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首场宣讲会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国良)4月25日,重庆市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会在重庆市合川区举行,旨在引领激励全市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在全市教育系统持续营造学习、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浓厚氛围。活动上,来自“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宣讲团的4名成员,先后通过自身的执教经历,讲述了他们躬耕教坛、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播种者不急于收获,因为育人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这是躬耕的特点。”活动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荣方以“播种者不急于收获”为题和大家进行了分享。“盲孩子们登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舞台,奏响了国际残奥会会歌。这一刻,看不见世界的他们,被全世界看到。”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以“用爱照亮盲孩子的人生路”为题,分享了她的教育故事。此外,陕西省西安市第26中学老师杨筱冰、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老师郭晓芳先后分享了他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感悟。“重庆是培育教育家成长的沃土,历史上众多名贤大师均在重庆办学兴教,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精神财富。”启动仪式上,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近年来,重庆市构建了“厚师德、优培养、强发展、建平台、重保障、促协同”的教师工作体系,也涌现出了一批时代楷模的先进典型。刘宴兵希望全市广大教师要聚焦教书育人“主责主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扎根教学一线,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争作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活动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被授牌为首批重庆市师德师风教育实践基地。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学习行动、宣传行动、引领行动,引导广大教师向教育家学习,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江西:部署基础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甘甜)近日,江西召开全省基础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动员部署会。会议指出,基础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各地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次专项治理的政治考量和重大意义,将其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作为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展、向群众身边延伸的实际举措,作为推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有力抓手,以动真碰硬的态度、众志成城的合力、标本兼治的理念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和教书育人环境。会议强调,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既立足当前、直面问题,紧扣整治重点,狠抓纠风治乱,强化案件查办,切实整治一批突出问题,形成高压震慑;又着眼长远、立足长效,深化源头治理,在推动系统施治、厚植教育情怀上下功夫,坚决铲除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按照省委“大抓落实年”活动部署和专项治理相关要求,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有效贯通、一体落实,真正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办成一批群众真心称道的实事,以专项治理实际成效助推科教强省战略落地。

?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春风和煦,万物勃发,全国两会在春意盎然中胜利闭幕。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人才自主培养、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数字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成为热点话题。围绕这些话题,代表委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教育与教师成长、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建言献策,为中西部和民族地区教育研讨突破进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两会期间受到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坚持思想“融筑”、交流“融入”、发展“融合”、文化“融汇”、社会“融洽”。要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融的导向,做实融的文章,拓展融的内涵,从思想、交流、发展、文化、社会等方面真正融进去。代表委员声音铿锵,表示要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坚持把这一主线作为“纲”和“魂”,贯穿到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需要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整合全国专家资源,协助各博物馆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史料支撑至关重要;整合历史和现代资源,加强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搭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时不我待。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借助出版传播,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正当其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好“筑基”工程刻不容缓。有代表委员提议,要为青少年交流搭建更多平台。“三项计划”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抓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载体优势、彰显特色,方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热议的焦点,更是媒体报道的高频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3月9日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要求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推动高校加快科研创新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委员围绕从基础研究突破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合作,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等开展了积极讨论。高等教育担负着集聚智慧的重要责任,代表委员建议把构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新跨越;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让高校成为构筑高水平的人才高地、加大科技创新的策源高地;点燃学科交叉的“催化剂”,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以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要求补短板强弱项,让中西部高校强起来。目前从数量上看,中西部高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提到,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试点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这一内容备受科技、教育等领域代表委员关注,从优化资源结构和布局、优化学科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倾斜、强化东西部协作,到东西部共建团队平台、加大银龄教师支援力度等方面,代表委员提出了建议。 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方面,职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可以更好地培养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代表委员集思广益,强调应该注重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去,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为主。同时,职业教育核心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师生跟企业同频共振的能力,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培养。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职业教育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不够、吸引力不强、产教融合不畅,仍然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如何化解?代表委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在保障体系上,通过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加固中职基础性地位,提升中职质量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推动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建立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普及体系,完善职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让职业院校学生有更多的学历上升通道。在统筹协调上,推广中职高职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幼儿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启蒙体系,开设职业尝试等基础课程,夯实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更好推进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在产教融合上,强化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让职业院校研发与企业需求更好对接,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真正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新质生产力真正“上新”。 扩优提质补短板,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都直指乡村教育问题。振兴乡村教育,不但事关教育公平,也影响到乡村振兴。 振兴乡村教育,留守儿童的培养是绕不开的话题。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3000多万人,不少是留守儿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的群众关切问题,其中包括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这一内容,就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读好书、上好学。怀进鹏部长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从结构布局、学位供给、培养能力、教师队伍、合作育人五方面做好扩优提质,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通过补短板、扩资源、促提升、强质量,乡村振兴方能获得持续的力量源泉和人才支撑。 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代表委员建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等手段,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同步享受城镇优质教育。针对乡村地区法治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问题,有政协委员建议多多关注乡村儿童法治意识的培养,要积极走访各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乡村学校,为乡村儿童定制更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课,提升他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要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鼓励通过学校一体化办学,让城镇学校承担起帮助其对口乡村学校共同发展的重任,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在此次两会上,怀进鹏部长提到推进“四个一批”,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如此,促进新优质学校增长,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我们信心倍增:乡村教育将得到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振兴正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两会上,一些委员代表呼吁要更多关注涉农专业建设,进一步搭建相关技术技能平台,加强涉农高校与企业需求紧密联合,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出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自民族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家校社协同、实现数字化赋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振兴乡村教育,一定能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和教师成长“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正确运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赋能,加强教育信息化,更好促进教育现代化,是代表委员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次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为教育领域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贡献智慧—— 在课程设置上,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 在教育教学上,深化细化中小学科学教育协作机制;在学校示范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教学助手,加快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导师的引进,普及生成式 AI 教育。同时,要发挥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优质补充;探索更加多元、即时、有效的方法路径,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深度变革。 在学校管理中,智能时代需要中小学校长形成“数智”领导力,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的水平。智慧教育的深化还需要以评价牵引学习方式变革,培养与提升AI时代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 在师生数字化素养培养上,代表委员建议要增加培训机会、提供培养平台,优化培训形式和策略,提高教师运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展能力培训、鼓励研究和实践,以及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等,有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的数字化转型,让教师更好地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数字人才的培育者。 代表委员一份份议案提案,直面急难愁盼和前瞻热点话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以教育数字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 构建成长保障网络,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国确诊心理疾病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和“低龄化”态势,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深入贯彻落实,留守困境儿童的身心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对此,代表委员建议学校加强教育关爱,开展丰富的活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点亮留守困境儿童的“心灯”;对有需要的儿童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实现一对一帮扶,通过家访走访、设立亲情电话、建立活动中心,更好丰富留守困境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呵护他们的成长。 生命教育是一个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增加探讨认识生命的教育,对青少年养成强大的心理至关重要。有代表建议,要加强青少年对生命的由来、如何实施自我保护、如何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内容的认知,将“生命关怀”主题的教育尽快落实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建议将“生命关怀”教育主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以体制建设为基础,实现教育贯通;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教材联通;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师资融通;以档案建设为基本,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保证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联动性。 我们深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落实也重任在肩。我们要携起手来,实现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合理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积极面对现实,让孩子们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热议。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地,要立足长远继续加大力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作。有代表建议,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执行机构,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将传统文化必修课与整个学校教育有机融通;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基地、学习基地、体验基地。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把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有成效。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所作为。相较于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等非遗传承模式,高等院校在科学育才、全面育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有代表委员表示,可以率先在拥有较为丰富的非遗资源,并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综合性高校和专业院校开展试点。通过开设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班”,开展基于非遗项目的本科层次的青年人才培养。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组建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导师组”方面进行一些探索。通过一段时间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非遗项目传承机制,逐步构建起系统有效、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体系的非遗传承模式。 文化场所、场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文化场所、场馆建设,丰富文化传播形式。一方面,要提高现有文化场所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书院、农家书屋、道德大讲堂等平台,组织大众喜爱的文娱活动,把单纯的“我来听”模式变成互动、实践的“浸入”模式,增加体验活动,让更多人领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载体。可以构建“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平台,通过短视频、公众号、微直播等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年轻”起来。 除了以上话题之外,在今年两会上,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等主题也被代表委员重点关注。 春潮澎湃启新程,扬帆奋进正当时。两会代表委员关于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声音与智慧,汇聚起了共同致力民族复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代表委员在反映人民意见和要求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建议。涉及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界关注,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进一步反映了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期盼。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互为驱动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上发力,体现在基础教育提质扩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实践与未来探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可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教育的育人育才责任更加重大。 教育和新质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致的目标。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对此作了多角度的分析,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原创性、颠覆性是引领未来的,这与教育的未来性同向同行,以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就需要教育筑基。而教育的基石作用在育人育才上更加明显,教育通过提升全民素质,作用于对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让其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将驱动教育改革创新,包括其催生引发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等系统性变革。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国家需要也是高校使命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驱动关系中,人才成为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无旁贷。 高校要为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一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持续赋能。有代表委员指出,鉴于人才培养的周期很长,而国家一些领域又亟须突破,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满足这一现实需要,涉及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正如怀进鹏部长所说,要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今年两会上,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也普遍认为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用好人才。分类发展与评价改革,重在完善创新环境和机制,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健康、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环境。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践进步的必要环节。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认为,畅通科研成果转化的大通道,需要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探索企业员工与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科研的新模式。近日,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就是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实践,新增专业多是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等而设。这些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适时调整,有利于从研究人员培养的早期开始为重大成果的孕育打通转化之路。所研究的正是被需要的,让高校科技创新既有生根发芽的土壤,又有枝繁叶茂的空间,不辜负每一颗热衷创新的种子。 职业教育同样肩负育才重任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职业教育也责无旁贷。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攻坚的需要,也表现在对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需求上,这更需要发挥职业教育的驱动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的教育。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方面,职业教育承载着“适配产业转型升级,匹配新型生产关系”的重任。实际上,在企业与职业院校的长期对接中,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有效实践,如今,由地方政府牵头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或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势头良好,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的发展前景可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校企合作方式的专业化成为新的课题,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有组织的对接,密切配合企业的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落实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紧密连接就业的教育类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育才期待由来已久,202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将这一期待推向新的高度。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表示,这一转变更注重人对技能的再生产能力培养,这正是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能有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另外,2024年民族地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有代表委员分析,这有助于缓解地方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现实问题。只有增加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以及所培育人才的胜任力,才能真正实现“行行出状元”。 基础教育发展事关人才早期培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而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两会期间,怀进鹏部长强调,要“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这一谋划,有利于发挥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功能,让早期是否看似“天赋异禀”的学生都能接受对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实现人才早期发现与后期人才精准培养的渐进与衔接,真正确保人尽其才。 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大国工匠都不是平地起高楼,人才的全过程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因此,也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建设不同学段有效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需向“新”而行。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人民幸福之本才有土壤,国家富强之基才得以夯实。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贾文键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教育部党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贾文键同志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同志不再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贾文键,1967年6月出生,研究生,哲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4月26日,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本次开幕式是在开启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的背景下,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主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吴岩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教育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致力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多年来,教育部矢志不移地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教育体系日益完备、学习和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我国正大踏步走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吴岩强调,要凝聚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强国标配的共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优化构建更加灵活方便、高质量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催生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夯实学习型社会数字基座,积极建设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平台,汇聚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学习服务。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开启学习型社会建设新征程。会议发布了“全民终身学习沈阳倡议”,广泛凝聚全民终身学习的行动共识,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努力方向。公布了194位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和191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宣传推介名单。会议启动了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人“数字赋能 求学圆梦”行动、全国工会职工教育培训数字化服务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互联互通计划、首家央企(国家电投)入驻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仪式,强化数字化赋能,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加方便可及的学习资源、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相关部门、企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成人教育协会,“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200余位代表参加开幕式。

湖南理工学院就业大巴直通企业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司念伟)“作为一名外地人,7年的求学经历让岳阳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学校和企业的宣传下,一句‘就业何必去远方,岳阳就是好地方’的宣传语,让我坚定了毕业后留在这里工作的决心。”日前,在湖南理工学院和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组织的毕业生集中入职仪式上,入职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生邓长久说。在当天的入职仪式上,除53名学生签约当地企业外,满载105名毕业生的两台大巴车,直接开进9家企业,让学生直观了解工作环境,现场咨询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76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据了解,为更好促进毕业生就业,湖南理工学院强化校政联动,将岳阳地区就业岗位挖掘、就业渠道拓展作为促就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加强与岳阳人才集团、企业代表对接,实现校政企三方联动,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岳阳楼区搭建人才招聘平台,组织辖区重点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学校一方面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足不出校选岗位,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参观考察,让学生“全景式”感受职场,增进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就业大巴既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增强了企业研发能力,也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搭建了桥梁,政校企三方受益。”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彭玉壶说。据统计,湖南理工学院毕业生留在岳阳工作比例从2019年的9.5%提升至2023年的19.0%。今年以来,区域内137家企业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了1200余个就业岗位,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制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成为地方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高校教授连续5年把课堂搬进茶园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谌涵 记者 阳锡叶)“细嫩的茶叶可采做绿茶和红茶原料,适中的茶叶可采做白茶原料,成熟的茶叶可采做黑茶原料。”4月22日,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周晓红把课堂搬进茶园,让学生深入了解茶叶的种植与采摘技术。风和日丽,学生戴着草帽和挎上小竹篓,走入绿野仙踪般的山林茶园,参与采茶、“茶”颜观色、闻香识茶,体验采茶乐趣,学习茶艺品鉴。“别看采茶很简单,也是需要专业手法的。”周晓红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采茶要领,“芽尖要正对虎口,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梢顶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一片鲜叶就摘下来了。”挑选优质嫩芽、去除杂质、炒制、揉捻、干燥……学生化身“采茶人”,在茶园里忙得不亦乐乎。“观察茶叶色泽、嗅闻香气、品味口感……”周晓红在茶园设置了品鉴区,指导学生进行茶艺品鉴,学习茶艺的礼仪和规范,让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周晓红主要从事环境工程和茶功能成分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及创新创业工作,2019年,她在学校开设了安化黑茶品鉴选修课,5年来,这门课极受追捧,每学期选课人数都会爆满。不少学生直呼:要在深夜12点拼手速,比抢演唱会门票还紧张!这门安化黑茶品鉴课旨在让学生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熟悉茶叶的采摘、茶叶冲泡、茶艺品鉴,将茶文化融入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茶叶的文化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据了解,该校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致力于安化黑茶研究,依托该院成立的黑茶金花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所属的黑茶发酵微生物种质资源、黑茶精控发酵理论与技术、黑茶活性功能成分三个研究领域,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充分发挥了集聚资源、服务社会、连接供需的重要作用。

江西:开展治理校外培训专项行动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甘甜)近日,记者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江西已于日前部署开展全省校外培训治理“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围绕隐形变异培训治理、预收费资金全流程监管、校外培训安全管理等任务,加密巡查、加严查处、加快调度、加强引导,确保实现三年目标任务圆满交账。“百日会战”将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列为重点任务,保持高压态势,对机构、公司和个人以“一对一”“一对多”、众筹私教、家政服务和非学科类培训、托管、咨询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严查重处。为维护家长资金安全,“百日会战”加强预收费资金全流程监管,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和预收费资金全额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监管,全面督促使用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通过全国监管平台购课消课、缴费退费等,实现预收费资金全流程监管。同时,“百日会战”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培训机构消防安全九项规定和十条安全底线要求,督促每个培训机构完成智慧消防和视频监控建设,开展培训材料和从业人员安全检查,实现对安全隐患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坚决将隐患消除于萌芽中,切实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据悉,“百日会战”从4月开始、7月结束,为期3个月,分排查整治、集中攻坚、整改“回头看”、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省“双减”办要求各地在“百日会战”期间加密巡查,对违规培训多发和投诉举报多的重点场所、重点机构,每半个月至少巡查一次;对重点培训机构经常约谈提醒,对违规违法校外培训,从严从快查处;全省每月通报各地查处的违规违法案件并向社会公布;加快调度,制定“百日会战”任务月调度表,省“双减”办每月通过书面调度、视频调度和实地调度等,调度各地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组织“双减”办人员深入基层和培训机构调研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加强引导,充分利用媒体,依托家长群、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持续广泛宣传校外培训治理政策要求,各县区每月组织一次面向培训机构举办者的政策培训,督促培训机构每月开展一次教职员工培训,让每个校外培训从业人员都知晓政策、敬畏政策、遵守政策。

河北省临西县玉兰小学:研学路上学历史敬英模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张桐)15岁徒步百公里拉百斤煤、16岁参军勤补文化知识、18岁野营拉练负伤前进拿到第一名、25岁赴唐山地震灾区一天打两口水井创纪录……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玉兰小学大礼堂内,全国劳动模范、东留善固村关工委主任吕廷祥向学生讲述个人成长经历。近年来,玉兰小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邀请劳模作报告、走进吕玉兰纪念馆参观和春季远足研学等活动,学习吕玉兰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学玉兰做主人,越是艰难越向前!”在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激励下,学生树立起了远大理想,坚定了不怕苦累、锤炼意志的信心、决心。春风拂面艳阳天,在吕玉兰纪念馆前,玉兰小学组织五、六年级师生开展了本校第七届“春游·故乡·理想”远足研学实践活动。出发前,学生肃穆列队,向吕玉兰塑像敬礼献花、庄严宣誓,国旗下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队伍出发,穿过玉林新生态林、参观过中共临西县委党校后,学生们来到了香城固伏击战烈士陵园。“激战8小时,歼敌250余人,生俘8人,烧毁汽车8辆,缴获四一式山炮1门,九二式步炮2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100余支……”提起香城固伏击战吕廷祥如数家珍,它开创了平原歼敌战的光辉范例,被称为“平原歼敌第一役”。“香城固战役的精神是:忠诚使命,敢于亮剑,善谋善为,勇于胜利!”邱县作家协会主席潘永生讲解了战役的详细经过,将红色信仰的种子悄然埋进学生心底。走出陵园,沿着老沙河北岸来到一片树林,这便是当年香城固战役的主战场。师生席地而坐开始午餐,餐食虽然只有馒头、咸菜和白开水,但坐在这片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上,遥想抗日英雄艰苦卓绝的奋战历程,“忆苦饭”变得格外香甜。返程路过西留善固村、谷庄村,学生们参观了鸵鸟圈和村里的知名企业,之后来到无名烈士墓。“两位无名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抗日前线,村民为纪念他们修建了无名烈士墓。”玉兰小学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冯占臣介绍后,同学们上前献花鞠躬,缅怀先烈舍命报国的英勇事迹。“这里原是大片沙土地,大风起时不见人影,吕玉兰15岁高小毕业来到这里,誓要改变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吕玉兰纪念林,临西县关工委思政宣讲团团长孙俊嘉介绍了纪念林的由来。随后,学生们登上观花台俯瞰千亩梨园,听着几代村民的奋斗故事,切身感受到新时代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王贻宁院长的带领下还参观了下堡寺镇中心卫生院分院。“此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本地历史英模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懂得了感恩先辈,充分认识到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才是最可敬的人!”玉兰小学校长乔培服说。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的通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2-07-2024-0005-1 生成日期: 2024-04-18 发文机构: 教育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 教思政厅函〔2024〕8号 信息类别: 高等教育 内容概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3〕16号,以下简称《通知》)安排,经组织推荐、通讯评审、集中会审、结果公示,遴选产生100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100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现将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1、附件2)。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如下。一、认真培育创建各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党员标兵要按照《通知》要求,认真开展培育创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围绕严格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支部工作方法、丰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服务重大项目能力等进行探索,形成好机制好经验,带动全国研究生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员标兵重点围绕当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科技报国主力军、服务社会带头人、青年学生领头雁等开展学思践悟,引领广大研究生成长为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位中心将组织样板党支部、党员标兵代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样板党支部书记讲微党课活动;倡导样板党支部、党员标兵及相关高校自主开展区域性联学共建、传帮带活动,全面加强创建培育工作。《中国研究生》杂志及微信公众号将出版专刊、开辟专栏,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报道研究生样板党支部风采和党员标兵事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www.sizhengwang.cn/)将设立工作平台(平台登录账号另行通知),各支部要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工作进展,展示经验成效。二、加强组织管理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党员标兵所在属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加强常态化指导,及时解决培育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配套经费、资源条件等支持保障。要加强培育创建工作管理考核,注重发掘凝练和宣传推广建设成果,示范带动研究生党建工作整体提升。三、联系方式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010-82370827;010-82378810。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010-56803673;010-5680362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010-66096675。附件:1.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名单2.第三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教育部办公厅2024年4月17日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领航工程”增强育人实效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看到车祸发生的那一刻,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冲上去救人,我是医学生,必须上!”日前,345国道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发生一起严重车祸,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韩天扬正好路过此地,前往杂多县瓦里滩小学支教。当时急救车尚未赶到,韩天扬立即安抚伤者情绪、电话连线山东专家指导进行必要处置,直到急救人员赶到。这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青年学生挺膺担当的一个缩影。和韩天扬一样,在暴雨中停车为摔倒女子挡住水流的梅书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周林卓、高铁上协助医生救助突发疾病旅客的孙娅婷等,近年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涌现出众多像韩天扬一样,思想向上、品质向善、行动向前的青年学子,在危急时刻挺身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韩天扬告诉记者,是学校的“领航工程”主题活动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向上向善的种子,时刻心怀“国之大者”,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向前冲。“领航工程”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党委着力打造的党建品牌,即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党支部普遍联系班级服务学生长效机制,即党支部领航班级进步,党员干部领航学子成长,努力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党员干部培养锻炼同促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提高。在这一活动中,该校243个教学机构、机关、教辅机构、直属附属机构的教职医护党支部,与443个学生班级全面建立起联系,覆盖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关爱和心理疏导,精准、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科书”。该校“领航工程”充分利用校史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传承前辈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孙家埠东村有几栋上百年的建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所属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前身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曾在此办公,并创造了新中国灭病史上率先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和疟疾的卓越成绩。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走近历史现场,感悟学校精神”领航工程主题活动在这里开展。“在这个初心开始的地方,能亲眼看看这里的一砖一瓦,激励我们接过老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卓越科学家!”在活动现场,该校2021级生物医学泰山班学生任钊锐说。“领航工程”重在“引领”,强化“陪伴”,落脚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育人实效。每一名党员都是领航员,经常走进班级、时常走进宿舍、日常活跃微信群里,形成“24小时相伴”的全时机制,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人。“党支部的老师们既介绍时事大事,又悉心交流学业兴趣、室友关系、成长困惑等小事,帮助我们解开一个个疙瘩,让我们少走弯路。”2021级药学专业本科生王振东说。在“领航工程”的推动下,全校2万余名学生先后加入各类志愿服务行列,进社区、进学校、进养老院,以所学所长,开展爱心义诊、健康知识宣讲、艾滋病预防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党建领航,学生成长的燎原之势。学生有所需,领航有响应。“领航工程”不仅是思想引领的一面旗帜,也是解决学业参与科研、就业创业等问题的贴心保障。该校临床与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党支部了解到不少低年级本科生有科研创新创业的想法,邀请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加入他们的科研项目。“通过互选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老师手把手地教,师哥师姐朋辈辅导,激发了本科生的科研兴趣。”病原生物学党支部党员张磊亮说。在支部党员指导下,该校2020级临床医学(省属公费医学生)本科生刘玉雯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影响因子38.637分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支部老师对我们进行科研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我认识到科研与临床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刘玉雯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还充分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党员骨干多、业务水平强、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创新性地将“领航工程”拓展到附属医院各党支部,开展“医路领航”“医路医带”,举办成长沙龙,作“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成长分享,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教学相长。“以‘领航工程’为重要载体,以基层党支部为堡垒、以全体党员为先锋、以学生班级为责任田,我们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以党员带全员,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医学卓越人才,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思金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刘畅)后勤管理部第一党支部党员与联系班级的同学在参观完校史馆后开展校史知识竞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供图病原生物学党支部党员张磊亮研究员指导联系班级同学进行科研训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供图

天津杨柳青画社喜迎研学学生潮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欣然)隶属于天津杨柳青画社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的展馆。今年年初,天津杨柳青画社对博物馆进行闭馆改造,目前已竣工并进入试营业阶段。4月26日一早,博物馆迎来提升改造后的第一批客人——来自天津科技大学附属小学400多名参加春游研学的学生。在为期1天的研学活动中,天津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们分成八组,在画社传习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研学项目的参观体验。在年画主题展厅,博物馆讲解员带领学生近距离观摩文物藏品,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集传统文化传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学科融合课。在馆内的非遗技艺体验区,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四大工艺的传承人为学生们现场展示、讲解年画制作流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承四百年之久的古老技艺。在传习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制作了年画手工纪念品,并共同绘制完成杨柳青年画长卷画作,在动手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使学生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天津本地非遗项目,接受家乡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传承人为学生讲解泥人张彩塑工艺,通过传习教师的指导,孩子们稚嫩的双手创作出了姿态各异、富有情趣的彩塑作品。天津杨柳青画社社长刘岳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杨柳青画社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作为天津市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天津市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画社将继续深入挖掘杨柳青年画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探索学科融合与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做法与经验。”孩子们亲手制作年画纪念品 天津市教委供图

以经典之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4-26

“全民阅读”自2014年起连续11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阅读的兴趣激发与习惯养成,对坚定文化自立自强至关重要。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民智慧和品格的凝结。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同年11月,《国家语委关于深入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典耀中华”)出台,为探索形成经典阅读长效机制,培养广大青少年“一种能力两种意识”,构建经典教育传承推广长效体系,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深刻认识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阅读事业,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规划中将全民阅读工程放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新时代新要求,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要义的领悟与遵循中,深入实施主题读书行动,将进一步引导青少年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进而促进教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 经典阅读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典耀中华”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事关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培训、品牌活动、数字赋能、经典研究、交流传播,充分考虑了主题阅读自身属性和人才培养客观规律,体现了全链条、全要素、全维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将“铸魂育人”作为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将习读经典上升到立德树人的高度,把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回应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命新要求。 经典阅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文化自信要从新时代的宏大命题逐步转化为可以真正践行的实践路径,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全面绽放与深度延展,“典耀中华”正是绽放的发力点、延展的“触手”。实现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要坚定文化自强,而加强经典研究阐释,促进经典阅读与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通过教育实现经典阅读价值的普及性发挥,让除了专家学者以外的更多人能够掌握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精准提炼精神内核的能力,自立自主地重塑自身精神文明层面的自强,激励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 经典阅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载体。“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五个认同”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都能在悠久的历史中找到踪迹及依据,阅读经典正是认识、理解这种由来已久的人文传统和共同体观念的极为便利的工具。同时,中华文化经典为各民族共有共享,能够无差别地帮助各族人民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落实读书行动中的高校担当“典耀中华”的实施充分考虑了不同教育阶段的组织形式和特点。其中,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应把握“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大学有组织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作用,优化统筹大学优质教学科研资源。 项目育人,发挥大学教学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教学科研项目是高校建设的主流指标体系之一。立项牵引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前瞻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成果培育布局,是高校教师所熟悉的工作方式。“典耀中华”中关于“推动融入教育教学”“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加强经典研究阐释”“拓展活动空间载体”等重点任务的落实,可以借助教学科研项目来激发教师热情,争取投入、保障并推动成果转化。例如,有条件的高校要将语言文字、经典阅读等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科研项目体系,开辟专项通道,引导广大教师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热情投入、大胆创新,打造读书行动的“源头活水”;要充分借助知名学者、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声望,推动设立学校综合改革重大项目,争取学校专项经费支持,建立校级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协同机制,形成全校理解阅读、支持阅读、参与阅读的工作合力。 平台育人,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辐射作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新时代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语言文字咨政研究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的重要平台。“典耀中华”中关于“做响做亮活动品牌”“促进服务提质增效”“推进经典交流传播”等重要任务,对于学校资源整合要求较高,需要充分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平台功能和辐射作用。目前,国家基地建设一般依托相关高校设立,与高校特色和办学实际相结合,突出办学特色和区域优势,在空间分布上兼顾辐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方面,高校需要考虑学科基础、推广应用和文化传播一体化建设,在组织架构上依托基地建设统筹全校教育教学优质资源,为文学、教育和新闻传播学等与语言文字教育相关的多学科提供发挥各自学科专业优势的平台,承担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系列读本和课程,创新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课堂新样态,打造通识教育校级平台、海外孔子学院或课堂等,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不断丰富经典育人功能的内涵。另一方面,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综合改革同部署、同推进,为把习读经典纳入学校治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文明创建的各环节、全流程提供了内外部条件。这有助于当地高质量完成推普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中国诗词大会》省赛选拔、汉语桥选拔、经典润乡土等重要活动。 课程育人,打造高质量经典阅读主题课程群。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要素,“加强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和当代经典阅读”关键靠课程。现阶段,除了少部分专业开设相关的专业类课程,经典阅读主题课程在多数情况下属于第二课堂性质的校园文化品牌,由学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来推动,以学生兴趣或文化建设需要为导向,缺少学校层面的系统设计和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缺乏学校正规课程体系的标准规范。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由学校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牵头推动课程建设工作,将经典阅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学分课程。 数字育人,以数智化赋能经典阅读提质增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在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典耀中华”将“提高数字赋能水平”作为重要任务,这有助于促使高校在聚焦平台资源建设和多元传播推广方面,探索完善“导—读—写(讲)—评”一体化的“智能+”经典阅读新模式,丰富经典阅读形态和体验。例如,在技术创新上,将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机构等部门纳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范围,将经典阅读列入智慧校园和学校信息化工作重点,争取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机构等部门海量、优质的图书资源和信息化技术支撑,推动经典阅读的数字化转型。在课程建设上,大力推进线上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优秀的校本通识核心课程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国家级平台,深入发挥服务作用。 加强读书行动常态化、长效化探索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推广实施的难点还是在于统筹协调和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构建长效机制和加强宣传推广,多措并举推动阅读行动常态化、长效化。 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并不断完善。高校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往往设置偏虚,与校内语委单位协同不足,对校内外优质社会公共资源缺乏统筹力度,较难形成强劲工作合力。为此,还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功能,提高师生政治站位,将“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高度,作为书记主抓、校长负责的“一把手工程”;同时将其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改革同部署、同落实,纳入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本科教育管理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协同校内多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共同推进,加强与宣传部、团委等部门深度协作,联合推出覆盖全校师生的阅读品牌活动,使得“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成为全体师生共有的行动自觉。 服务于青少年能力培养。“典耀中华”行稳致远和走实走深的关键在于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切实提升青少年能力和素养,核心在于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在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保障。学校要将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学生的目标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支持高校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经典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加强语言政策和语言国情教育,强化语言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力度,为毕业生就业从事相关职业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提供支持。 加强经典教育传承推广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贯穿大中小幼的经典教育传承推广体系,也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大学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优质资源,有着健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有着前沿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实践场域,要引领“书香校园”建设,将经典教育传承与基础教育相衔接,与人才培养早发现和超常规选拔相结合,与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结合,建课程、建教材、建平台,送师资、送课程、送资源,真正肩负起引领“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引领全社会诵读经典、深化阅读、传承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袁凯系山东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办公室主任,商珊系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编导)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刘玲琍代表: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纳入医保体系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禹跃昆 王阳)“在我国,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身体障碍,它给患者的社会交往、学习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对听力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已成为许多听力障碍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设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刘玲琍说。在调研中,刘玲琍发现,当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价格较为昂贵,多数患者家庭需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纳入医保体系,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还能促进医疗公平。同时,纳入医保也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确保助听器和人工耳蜗顺利纳入医保体系,刘玲琍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制定专门政策,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纳入医保目录,并制定专门的报销政策和支付标准。根据设备的价格、治疗效果等因素,设定合理的报销比例,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增加医保基金对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投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相关费用。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相关产业的研发和生产,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三是强化监管与质量控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对设备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防止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损害患者利益。同时,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四是分步实施与试点推广,考虑到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特殊性和市场状况,建议分步实施和试点推广。可以先将部分急需且符合条件的听力障碍患者纳入医保范围,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听力障碍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听力障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听力辅助设备的科普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患者和家庭的知晓率和使用率。

刘玲琍代表:加大对特殊教育学前和职教阶段的投入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禹跃昆 王阳)“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两大关键阶段,对于提高特殊教育整体质量,促进特殊教育学生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刘玲琍说。通过深入调研,刘玲琍发现,当前特殊教育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刘玲琍建议,首先要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学前和职教阶段的投入,确保特殊教育机构有足够的资源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差距。特殊教育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刘玲琍建议,教育部门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通过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开展在职培训等方式,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完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刘玲琍认为,应根据特殊儿童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何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在刘玲琍看来,应鼓励特殊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推动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通过融合教育,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刘玲琍还提出加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宣传力度等建议。

两高工作报告:为孩子们撑起法治蓝天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柴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审结案件4.1万件6.1万人,同比增长28.5%;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对情节轻微并有悔罪表现的依法适用缓刑7690人,同比增长63.8%;3.7万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走进课堂播下法治种子……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分别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工作报告。两高工作报告提出,对性侵、伤害、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从严惩治网络暴力,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法律和伦理底线不容挑战。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批反家暴典型案例,对以“爱”之名家暴未成年人、离异后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予以司法规制。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全国妇联等发布家庭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制发督促监护令5.7万份。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涉罪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情节较轻的,依法附条件不起诉3.1万人;犯罪严重的,依法起诉3.9万人。同时通过推进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协调推动河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加强专门学校建设,依法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来自两会上的“三八”节祝福!请查收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来自两会上的“三八”节祝福!请查收 监制:周飞统筹:王友文策划:张婷 唐琪编辑:张婷 唐琪 林焕新 朱芳玉制作:李柯出品: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节日快乐,闪闪发光的女代表们!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节日快乐,闪闪发光的女代表们!拍摄:张学军制作:冯子琪出品:中国教育报刊社融媒体视听中心

看闪闪发光的她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看闪闪发光的她监制:周飞策划:张婷 杨文怿文案:武文君制作:杨文怿出品: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畅议|代表委员话教育——加强学科教育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畅议|代表委员话教育——加强学科教育监制:周飞统筹:王友文策划:杨亚辉内容:徐嘉栋设计:李柯制作:李柯出品: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教育圆桌派】科学教育如何“更科学”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主持人:彭诗韵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本期嘉宾:马建国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杜 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第二中学(华山二中)校长鲍建中 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十四五”中小学国培计划专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特邀代表委员、教师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管理者,围绕如何更好推进科学教育,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炼方法 让科学家精神更好融入科学教育主持人:去年,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为了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科学家精神如何更好地融入科学教育?马建国:为了将科学家精神更好地融入科学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科学家与青少年的互动交流。可以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心得体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其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设置。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的故事、科研案例以及科学精神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追求。再其次,注重实践环节。通过组织科学实验、科技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加强科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培养一批具备科学家精神的科学教育师资,他们能够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激励学生,将科学家精神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鲍建中:科学教育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认为需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丰富科学类国家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科学家精神强调创新、探索和实践,教学中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体验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信息、发现规律,通过团结协作、克服困难、问题解决,逐步培养科学家精神。其次,注重学以致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科学服务于人类进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价值观。最后,还要关注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以激发学习热情。让青少年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进作用,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困难,通过鲜活事例,培养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信心,激励他们未来投身科学研究事业。杜疆: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教育措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将科学史和科学家故事融入科学课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重视创新教育的推广和实践。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我们还注重榜样引领。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科学家精神,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和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我们还通过开设各类科技类社团,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家精神的熏陶。做加法 夯实科学教育主阵地主持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持续培养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学校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进?马建国:首先,优化科学课程设置,丰富科学课程内容。增加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议题,让科学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时代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跨学科的科学课程,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其次,加强科学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建设。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确保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研究活动。再次,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如科普讲座、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最后,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科技节、科学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杜疆:第一,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科技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包括加强与科技馆、实验室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利用在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第三,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进展,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教育活动。鲍建中:作为科学教育主阵地,学校需要做好全面、系统且持续的顶层规划。首先要做好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科学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探究、实践体验、科技创新的机会。其次要做好课程建设。关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内容互补,注重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阶学习等内容。最后要做好师资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教师的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指导。主持人:在科学教育中,探究性和趣味性都十分重要。如何让青少年持续保持对探索的兴趣?马建国:要鼓励青少年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引导青少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课题,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实验和研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此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青少年对科学现象和理论进行质疑和反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青少年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要给予青少年积极的反馈和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被认可。杜疆:保持青少年对探索的兴趣,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鼓励好奇心和提问。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起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维持其探索兴趣的关键。第二,提供有趣的科学体验。学校可通过科学实验、实地考察、科技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第三,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第四,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述、游戏、角色扮演、虚拟现实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五,提供成功体验。通过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完成挑战后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继续探索的动力。鲍建中:科学规律就像隐藏在科学现象背后的“顽皮小孩”,研究者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发现它、驾驭它。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教育情境化,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提炼事物的共同属性,以新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探索跨学科实践学习策略。立足学科教育内容,跳出单一学科视野,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开发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新教学资源,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设置挑战性、探究性任务的实践活动器具和材料,从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探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做乘法 多方合作共筑科学教育新格局主持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需要依靠全社会联动支持。如何在科学教育中更好发挥家校社的协同作用?马建国:首先,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分享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同时,家长也可以和老师分享孩子在家中的科学探索和发现,促进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其次,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科学教育。学校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或者邀请科学家、专家进校进行科普讲座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最后,构建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政府、企业、社区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科学教育项目,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职业前景。社区可以组织科普活动和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校要制定科学教育的计划和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社会要提供支持和帮助,为科学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三方共同合作,才能形成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贡献力量。杜疆:加强家校沟通至关重要。要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基础上,开展家长的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参与科学讲座、工作坊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和参与孩子的科学学习。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合作。利用科技馆、科研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机会。要建立与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的合作关系,邀请他们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指导。最好能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科学教育的效果,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策略,从而确保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鲍建中: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家校社协同联动,共同推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科学教育的机制,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打下基础。其次,加强沟通和资源共享。依托家委会、馆校合作基地校、大中小学共建等多种渠道,让科技馆、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了解中小学的科学教育需求,以便结合学校实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最后,加强家庭科普,实现共同提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家长参与的实践作业,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科学实验、调查研究等学习活动中,在学习的同时增进亲子沟通。学校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开设家庭科普公开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提升家长和学生的科学素养。主持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日益成熟,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也开始以可视化、交互性等多种方式呈现。智能技术的发展会为科学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在未来更多的智能场景中,科学教育会有哪些可能性?马建国: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教育带来了许多变革的可能性。首先,虚拟仿真技术使得探究性学习环境更加生动和真实,智能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学习过程。智能技术还能够促进科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如艺术、文学等。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教育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智能推荐学习内容和题目,实现一对一的辅导。同时,智能技术还可以支持虚拟实验室、在线协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总之,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科学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智能场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创造更好的条件。杜疆: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成熟,为科学教育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智能辅导和评估能提供更加即时的学习支持和反馈,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未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科学教育与艺术、工程、人文等领域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人才。智能技术将提供更为强大的自主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鲍建中:智能技术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的发展将为科学教育带来许多改变。未来的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探究环境的建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智能场景,让学生在安全、便捷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AI智能工具的使用也将助力科学教育提高工作效率,例如自动评分、自动答疑等功能,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总之,未来的科学教育将会越来越注重数字化、个性化、跨界融合,这些变化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提升科学素养,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

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答问全记录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9日下午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就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疾控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怀进鹏部长回答了哪些问题?跟教育小微一起去现场看一看——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请问教育部将采取怎样的举措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谢谢您的提问。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我很同意您的判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常说人尽其才、行行出状元,我们期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大家都知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去年年底毛入学率超过了60%,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应该说,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也需要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把这个“国之大者”转化为教育的实际行动,确实考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我理解,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要从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全过程中来理解和推进。要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因此要从打牢基础做起。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把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实践的教育和培养,来更好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我们还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我们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将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来优化设置学科专业,更好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推进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我们将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各方面人才,需要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应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鼓励高校各展其优势特色,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同时,面向人民健康培养卓越医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人才的培养。我们将推动更好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各方力量来推进发展。我们将围绕国家重点布局,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我们会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坚守一条,要不断地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愿意啃硬骨头,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同时,我们将布局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牵引,特别提倡“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我们有信心,将会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谢谢。中国精神文明网记者:今年我国将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请问教育部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落实这个行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我向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报告一组数据和基本情况,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国一共有中小学幼儿园48.79万所,在校学生2.3亿人,教师1610万人,每个孩子后面都站着好几位家长,可以说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这是大民生,所以您直接关注到了教育的重要问题,非常难得。中国基础教育办得怎么样?我们用了大概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是第一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OECD经合组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次大会同意在中国上海举办STEM教育研究所,STEM就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数理化农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发达国家之外首次设立的一类研究所,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对中国在人才培养、理工农医、STEM教育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上好学”的愿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我理解,所谓“扩优提质”,就是要把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得更高,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整个教育的发展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具体怎么实现,我从五个方面向各位作个报告。一是结构布局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要适应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更好更合理地优化城乡两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县域普通高中的建设,着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资源,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二是学位供给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增加优质学位。我们将进一步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能力,同时推进“四个一批”: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新优质学校增长,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质量的差距,努力使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三是培养能力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优质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快实现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四是教师队伍要扩优提质。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教育家精神”巡回演讲,广西北海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范徽丽,她是“全国最美教师”,她在谈“教育家精神”理解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依靠有爱的温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我们会继续加强“国培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大力实施“国优计划”,通过“双一流”大学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持续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其中必答之题,我们要不断厚植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五是合作育人要扩优提质,就是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学校、大熔炉,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期望与家长一道,共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我们希望与社会合作,把更多优质的社会育人资源提供给孩子,同时让不良信息、不良行为远离未成年人。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积极面对现实,让孩子们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我们需要学校与家庭、与社会来共同守护和关爱我们的未来,共同推进基础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谢谢。香港星岛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年初中国召开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怀进鹏部长发表了“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的主旨演讲,提出了用数字之光开启希望之门的愿景。请问下一步数字教育将采取哪些重点的举措?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谢谢这位香港记者朋友,也感谢您对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关注。这个会议是当前世界数字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一个合作的舞台。数字教育属于数字中国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更加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们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先后三年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来研究、开发和汇聚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家应该都记得,在疫情期间,为了能够保证孩子们的成长,享受不间断的教育,我们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真正推进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有力地保障了在特殊情况下、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保持教育的连续性,让孩子们的成长和受教育尽量不被疫情影响。疫情转段后,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教育变革和演进的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我们专门组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等不同方面和地区的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来共同研究和思考在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下,在面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该如何发展,更好拓展数字化应用的场景和服务范围。我曾经长期从事信息科技工作,也在教育系统工作了很多年。我理解,数字教育不仅是我们的技术平台和工具平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益,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们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教师的成长提高。同时,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在家、在校生活当中对学习的感受,这有利于学校提高育人、管理及治理能力。我们也期望它成为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应对数字经济和数字发展,我们的学生既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也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看到,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正在变成我们教育的现实。现在中小学的孩子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去听专家、院士关于科学课、实验课的内容,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职业学校的学生们能够随时在虚拟教室完成他的实践操作课程,甚至用远程的仪器设备来辅助学习。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品鉴国家博物馆的红山玉龙。“暑期教师研修”专题让身处各地的老师们,能够便捷地开展教研合作,这使得我们对大中小幼提供不同学段的培训成为现实和可能。同时我们还建立老年大学,专门为老年人设置读书版块,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我们有力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刚才王部长特别讲大学生就业,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还提供公共服务,大概每年有1/3的大学生就业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和雇主单位的对接,包括在应聘过程当中的交流和访谈。我们已经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为了国家教育的精品资源平台和面向学生、教师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去年10月去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所学校,当时他们正在上课,我看到在西海固这所学校的学生们与北京的一所学校“同上一堂课”,一个老师在北京讲,这边的老师作辅导。大家上同一堂课、学同一个内容,针对同一个问题来共同讨论回答。我们推进数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来改变、改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网线去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去链接不同的课堂。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我们常说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它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我们在一起讨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时候常常讲,建设这个平台,要有一种情怀,要把它建成“离不开才叫真本事,用得好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以“应用为王”来建设这个平台,就是让学生离不开、用得上,让老师离不开、用得上,我们体会这就是最大的民生,是更好的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教育。我们在进一步推动这个平台建设当中,首先要做强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让理工农医、STEM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这些优质课程资源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同时,我们做大应用示范,扩大全国应用的覆盖面,让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平台。今年会加大选择一些应用急需、条件具备的地方来建设示范应用平台。同时向中西部、向边远地区加大国家资源整合,支持、指导所在地、所在学校来构建这样的平台,真正让孩子们、让学校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校提高治理能力。我们还要做优公共服务资源,搭建学习型系统,实现终身教育的数字平台。说到这里,今年两会当中还有一个热议的话题,也是这一段时间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就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对我们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我认为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积极拥抱科技与产业的变革,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同时,我们会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加快平台建设。我们还要加大关注数字教育之下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的规范性,来引导好、建设好我们的平台,积极参加世界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与伦理相互关系的规则制定。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有更好的机会,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加强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化发展,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开放交流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最后,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教育的开放性。中国的教育是开放的,数字教育更是开放的,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动教育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数字教育的合作开放。目前,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已经上线国际版,覆盖多种语言,可以向全世界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中国的智慧教育平台去年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信息化领域的最高奖,这也表明中国智慧教育平台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国家主动表示,希望和中国合作推进数字教育在其本国更好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STEM教育研究所,来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在多边平台、双边交流、加强为世界提供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等方面作出中国的努力,作出更好的回答。简要地说,未来的智慧教育平台,第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叫作集成化。第二,抓住智能化发展的空间,我们叫作智能化。第三,要推进国际化。用简单的术语,叫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简称为“3I”,中文的谐音叫“爱教育”。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迎接教育变革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我们更希望这扇大门打开就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开放,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回馈社会,回馈中国和世界。谢谢您的提问。文字 |据中国网文字实录摄影 |张学军、游勇超

畅议|代表委员话教育——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监制:周飞统筹:王友文策划:杨亚辉设计:李柯制作:杨文怿

江苏新沂:吹响“双向陪跑”家庭教育集结号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有时候真的对自己也很失望,不会指导孩子解决困难,越插手越乱,孩子也反感……”近日,在江苏省新沂市教育系统家庭教育“体检报告”上,很多家长提出了困惑。民之所需、政之所为。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江苏省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启动实施“润心”行动,“带娃”由“家事”上升为“国事”,牵动着越来越多的人。2023年11月3日,新沂市教育局向全市家长发出“邀请函”,以解决家长实际困惑为目标,面向有需求的家长群体开展“五A(意识Awareness,调整Adjustment,追求Aspiring,亲和力Affinity,接纳Acceptance)家庭教育陪跑行动”,邀请家庭教育实战专家,每周为家长举办免费公益开放活动,围绕“主题培训+现场答疑+个案咨询”,利用5A德育干部训练营、5A全体班主任成长训练营、5A骨干班主任(校队)训练营、5A家长陪跑训练营、5A青少年陪跑训练营5个阵地,通过多维度、分层次指导服务,从5个方面优化教育生态,帮助家长实现“5A”家庭教育需求。如今,活动已成功举办多期,吸引5000余名家长线下参与,线上观看更是高达15万人次,成为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金钥匙”。新沂市第十中学初三学生苗苗的妈妈在现场分享了自己近两个月学习后的转变:“通过学习,我发现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会继续努力做一个好妈妈。”第九期现场问答活动期间,永猛妈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老师好,我的儿子胆小,成绩一般,在学校交不到朋友,孩子很是苦恼……”第九期活动邀请的专家是徐州市慧爱青少年发展指导中心理事长高山,他从专业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我想,我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感谢这个平台让我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我的儿子。”活动结束后,永猛妈妈主动要了高山老师的微信。自2023年11月正式启动“五A家庭教育陪跑行动”以来,该项目微信公众号精准推送50多个解答短视频,项目后台收到300多条家长留言和提问,视频内容和问题解释,网民满意度高达95%。“为保障陪跑课程的专业性、完整性与连贯性,确保陪跑行动的时效性,我们引进了本地家庭教育专业组织,搭建了5A家庭教育理念结构图谱。”新沂市教育局副局长蔡启宏认为,今后的工作重心是组建“5A润心”专家导师团,汇聚省内外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开发课程、研究课题、普及知识及培育人才,同时要做好宣讲与推广,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受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赵建 曹健)

湖南农业大学在普洱、德宏设立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分中心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裴昌胜 唐圣果 记者 阳锡叶)近日,湖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云南普洱分中心、德宏分中心先后挂牌成立。分中心将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和德宏热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两个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为发挥农业高校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主力军作用,湖南农业大学自2020年成立知识产权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以来,在湖南、山东、云南等地先后建设分中心9个。中心积极整合学校与地方资源,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协同打造以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三年来,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共签订横向合同(协议)1400多项,合同金额6亿余元,积极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与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据悉,由湖南农业大学、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和普洱市人民政府协商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是云南省政府“科技入滇”战略实施的重要成果。研究院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学科优势,立足普洱、服务云南,在高原特色农业专项研发服务、产业基地建设、科技产业招商、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和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21年挂牌运行以来,撬动社会资本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总投入6.87亿元,新增经济效益9.15亿元,创税3700万元,成为具有特色性农业创新高地和科技助力云南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平台。

【教育圆桌派】AI 时代,如何学习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韧 黄璐璐本期嘉宾:倪闽景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尚俊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刘庆峰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继去年ChatGPT带给人们极大震撼之后,今年2月,Sora生成的视频更是再次给人们带来冲击波。我们正在经历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如果说工业革命是让机器干体力活,那么人工智能革命就是让机器干脑力活,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与教育,无疑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特邀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AI 时代,如何学习”这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AI时代,人的学习将进入超级学习阶段主持人:AI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什么?未来应如何调整教育体系以适应AI时代的发展?倪闽景:AI时代,人的学习将进入超级学习阶段,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在学习生物基础方面,学习将是基于脑科学的全脑学习,学习的奥秘被逐步揭示,将从脑环境的改善角度提升学习效率;二是在学习方法方面,学习将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习,这个大数据不仅仅是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过程分析,也包含其他人和前人的学习数据,从而精准制定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三是在学习内容方面,学习将是基于新技术的高阶学习,特别是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学习者只需要学习智慧类和工具类的知识,在每个人大脑里形成独特的神经元连接,而那些仓储式的知识可以外挂在云上随时调取;四是在学习价值方面,学习将是基于人格化的创新学习,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责任、形成个性、培育创新精神;五是在学习通道方面,人脑和电脑协同学习,学习将不再仅仅发生在脑神经元之间,也将发生在每个芯片的算力之中。未来,像ChatGPT、Sora这种新科技产品必然会呈现爆发状态,人类将因此朝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近一步。我们完全不必焦虑将来孩子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对人类的文化进化来说,新技术总是以淘汰老的生产方式来淘汰旧劳动,同时新技术总是以创生新的人类需求来创造更多新劳动。ChatGPT和Sora代表的是一个万物智能时代的开启。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说道:“今天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述它,但真正伟大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未来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我们须相信那些不可能之事,我们尚处在开始的开始。”尚俊杰:在AI时代,学习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AI技术为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它使得知识获取变得更为快捷,学习途径更加多元化。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等新模式应运而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班级式教学中很难真正实现。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认知水平,即时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使教育更加符合个体的需求。比如可汗学院就推出了数学学习平台,其中将学生要学的知识精细切割为上百个知识点,并可视化为由数百个小格组成的“任务进度”图。学习者可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自由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练习或测试提升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教育领域非常看重的“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也许就能大规模实现。比如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系统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而是像一位优秀教师一样一步步启发引导学生彻底掌握这部分内容。当然,AI也会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挑战。比如有学生用它完成作业或论文,不过我认为这些是表面影响,可以通过构建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学术规范、伦理道德和管理制度来解决。我认为,真正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深层影响,这方面指的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能会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样就需要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刘庆峰: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为系统性竞争,国际上在大模型深度应用和战略需求上角逐,今年将是关键期。无论是ChatGPT的诞生还是Sora引发的全球关注,大模型呈现出来的智慧涌现能力,被认为不亚于PC和互联网的诞生,将彻底改变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因而,需要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以“核心+基地”的组织形式和全新机制推动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拔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同时,要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对应对机制和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要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审议。此外,要设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人文研究。焦建利: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方式、内容和场景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个性化学习和按需学习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兴趣和能力定制课程,使得教育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问答对话,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传统的学习方式,再度回归人类学习和教育的生态,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搜索引擎时代,会搜索才叫会学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会提问、善思考、懂对话才叫会学习。学习过程中,语言的障碍,尤其是外国语的障碍正在快速消除。人工智能可以一键将一种语言的内容翻译成需要的目标语言。学习在个体、机构乃至国家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然而,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隐私保护、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确保教育公平等问题。总体来说,AI为传统学习方式带来了创新和机遇,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尽快、尽早地学习驾驭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合作与协作主持人:在AI时代,个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AI时代学习与传统教育之间如何平衡?哪些内容与技能在AI时代尤为重要?倪闽景:一是对于学习者而言,将更突出人的精神塑造,而以特定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将不再有意义。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因为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我们拥有和硅基生命完全不同的精神和灵魂。ChatGPT再智慧也不会直接在你的大脑里形成价值观和精神品质,人生的成功幸福,靠的是价值观、专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遇到困难坚韧不拔的韧性,这些精神品质不仅仅与技术毫无关系,也和考试成绩高低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学习者而言,人类正面临着超大规模知识带来的挑战。信息通道有几十亿,而人类在同一时刻只能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信息通道来获取知识,这大大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学会选择已经成为学习者的核心能力。所谓的学会选择,就是学会做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学习者必须了解,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现实的选择,真正好的学习态度,并不是追求正确,而是解决问题。而解决一个问题的结果,往往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和更多新的选择,这恰恰是技术和人类不断进步的特征。ChatGPT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者,反而是新的宏大问题的发现者和开拓者。刘庆峰:针对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业和岗位,对劳动力培养及再就业做专项研究,并且提前、主动做好应对。关注通用人工智能对社会各行业带来的冲击,加快建设新的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课程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快用通用人工智能赋能软件代码、语言学习、艺术创意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焦建利:在人工智能时代,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广泛、多元。在线课程、虚拟现实学习、智能学习辅导、人机协同学习,以及在元宇宙中的学习正在成为常态,成为人类学习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个人要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目标、风格和兴趣,然后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了解各种不同的学习路径:探索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在线学习平台、混合学习、虚拟/增强/混合现实、元宇宙中的学习、弹性混合学习等,充分理解和认识每一种学习路径的特点,看看哪种最符合自己的需求。其次,考虑个人学习风格:有些人喜欢听课,有些人喜欢实践,还有些人喜欢自学;有人喜欢自主学习,有人喜欢团队协作;有人喜欢在现实世界中实践,也有人喜欢在虚拟世界中模拟和探索。因此,找到与自己学习风格匹配的路径,会使学习更有效果。再次,寻求专业建议:可以咨询教育专家、同辈同侪、行业前辈乃至人工智能,他们的经验能帮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最后,勇于尝试大胆探索:不要害怕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和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 AI 时代。AI技术为个人学习带来了无限可能主持人:AI技术如何助力个人学习?未来学习平台应该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学习效果和体验?倪闽景:对于学习者而言,未来人类遇到的瓶颈问题不是个人知识多少,而是如何形成共识。数字化破除了知识权威,让每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形成共识的难度加大。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主题能够让学生体验观念冲突,并让学生在冲突中形成协商和妥协,而这方面实际上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去实践,也非常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让孩子们体会沟通和决定。对学习者而言,未来人类最大的特征是在智能机器面前相互关联并透明,将形成开放、集体的创新范式。超级学习需要的是通过新技术激发集体创造力,让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变成创新资源,这需要不同大脑互相尊重、互相分享,并在思想关联中孕育新问题破解的方法。ChatGPT 这些新技术产品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更公平的多样化学习工具,未来学习平台应该为利用AI技术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而不是更功利的应试工具。尚俊杰:AI技术在个人学习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助力作用。通过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实时评价和反馈等机制,AI技术可以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具体而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在如下方面:第一,AI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智能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实现个性化教学;第二,口语练习。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可以和AI通过语音或文字进行对话练习;第三,写作练习。可以利用AI辅助写作,比如请AI给出写作建议,帮忙进行润色修改等,可以通过对比AI的修改结果学习写作;第四,生成学习资源。可以根据场景需要,即时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第五,咨询和指导。在开展一项研究或者写作一篇文章时,可以请AI给出一些参考建议。焦建利:回顾历史,技术一直在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改变着千业百行,也在改变着人的存在方式。人工智能对学习的影响使其在学校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些智能工具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智能生成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这种定制化教育方法,使教师能够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性的课程内容。同时,借助实时学习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此外,ChatGPT 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拓宽了教育的可能性。它们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动态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同时,这些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力辅助,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技术向善”,以人为本,关注隐私保护、技术伦理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会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应对全球AI“系统性竞争”主持人: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如何推动AI时代的教育改革?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以促进人才培养?倪闽景:政府在推动AI时代的教育改革时,必须系统考虑AI对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应用的价值,做到公平性与多样化之间的平衡。人工智能未来必然会替代大量以技能为特点、工具为目的的工具,现在的教育内卷——刷题、做题、考高分,意义不大,而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必然选择。政府应该首先提升教师的AI素养,并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使用AI,而不是回避甚至禁止。其次是积极营造校园内AI应用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应用AI,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工具来伴随学习和生活,就像教室里的照明灯一样,变成一种日常行为。要培养AI人才, 并不是只需要学习编程和计算思维,实际上,一般的编程工作必然会被机器替代,需要的是更加复杂的架构师,这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绝对不仅仅是聚焦到科学家、工程师的培养,还需要艺术、人文等全方位的培养。总之,只有多样化的培养环境才能出顶尖拔尖人才,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尚俊杰:在政策层面,政府应积极推动AI时代的教育改革,以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全面的教育科技政策,明确AI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向和支持措施。这包括制定AI教育发展规划,明确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其次,政府应加强对AI教育领域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参与等方式,为AI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AI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AI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具备AI技能和素养的人才;二是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学校将AI技术应用于各个学科建设中;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AI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政府还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AI教育带来的红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总之,政府在推动AI时代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全面考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进而调整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推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促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刘庆峰:建议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应对全球AI“系统性竞争”。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瞄准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中需要重点补上的短板进行设计,围绕高质量数据开放共享、科学评测标准制定、源头技术前瞻研发、人才培养、法律制定和伦理人文等维度,系统性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家高位推动规划的制定和落地。坚持源头核心技术系统性创新,在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做好布局。布局投入大模型的宽基础研究,在大模型能力涌现机理、大模型可信训练推理、强化学习技术、自主学习技术等方面形成突破。建议加快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与人工智能关键研究的协同攻关,形成交叉学科的突破。推动大模型与科学研究的深度结合,打造AI for Science的科研新范式,研究基于科学数据的AI建模和科学知识提取技术,助力科研人员更高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在生命科学、化学、制药、物理、材料等多个科研领域,引入人工智能通识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科研能力以及高水平通用人工智能理解能力的人才,为可能涌现的交叉学科重大突破做储备。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审议。围绕大模型的数据安全、隐私泄露、可靠性、知识产权等几大关键方面制定法律法规,提升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靠性与规范性。同时,完善向社会开放的大模型准入和运行规则,明确责任分配与问责机制,并明确大模型知识产权与保护方式。设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人文研究。坚持科学、独立原则,针对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和人类文明变化进行开放式课题研究。焦建利:近年来,全球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如2019年,新加坡政府发布《新加坡人工智能战略》;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2021年,欧盟委员会发布《人工智能战略》。在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改革方面,我认为在政策层面可以推出以下举措:第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鼓励促进与监管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高瞻远瞩和决策智慧。第二,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政府需要要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发展,确保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政府需要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创新,促进AI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政府需要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通过国陈合作提升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整体水平。政府需要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共享和保护机制,促进教育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同时保护师生隐私和数据安全。第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应用指引。没有这些具体可操作的应用指南,宏观政策难以落地,也难以发挥真正效用。第四,加强师资培训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必须尽快尽早把人工智能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使人工智能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发展,解决好人工智能时代“为什么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和“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的重大核心问题。第五,大胆探索、鼓励创新、做好长远战略部署,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好决策。AI时代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提倡深度学习,以形成个人兴趣为主导主持人:在社会层面,如何推动广大民众适应AI时代的学习方式?倪闽景: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已经产生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屏幕阅读、视频理解、碎片化学习,这是AI时代新的学习趋势。但这种学习更多偏向于娱乐,停留在知道层面,对于构建价值判断和深度思维并不友好。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泛滥,信息资源对人的成长来说价值作用越低,反而是注意力成为关键要素。所以AI时代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提倡深度学习,以形成个人兴趣为主导,让人在某个领域形成知识的富集,从而形成志趣与创造力。为此,未来旧职业的消亡和新职业的产生周期会进一步缩短,全社会应该积极推动终身学习,对旧职业的消亡和新职业的产生有更大的包容性,形成更强的基础学习能力和新职业的适应能力。全社会依然要积极推进大众阅读,开放更多的学习体验空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避免人机互动过多,造成人的异化。焦建利:为了促进民众适应人工智能(AI)时代的学习方式,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及社区等多方共同努力和协作。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支持AI教育发展的政策,并确保相应的财政资金投入,以激励和支持AI教育项目。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AI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发中,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实现职业转型,以适应AI带来的行业变革。教育机构则需要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将AI知识融入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未来职场所需的关键技能。社区层面,可以通过组织AI相关的公益活动和研讨会,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识和兴趣。个人需要与时俱进,践行终身学习,尤其是数字化学习和技术增强的学习。此外,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和奖励措施,鼓励人们参与终身学习。最后,社会文化也需要转变,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让人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焦新安代表: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评体系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3-0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海外高层次人才通常具有国际化视野、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于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建议,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价值。焦新安指出,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从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看,一些地方在人才评价方面过于注重学历和头衔,忽略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还有部分单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现象,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后,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造成人才引进与培养链条断裂乃至“引进来、留不住”等问题。从人才使用方面看,一些单位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使用不够充分。此外,跨地区、跨行业的人才流动仍存在一定的障碍。从人才服务方面看,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相关的服务机制不够完善。为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价值,焦新安建议,完善人才制度体系,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评得准”。他表示,要持续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

2024年驻外使领馆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1-14

1月11日至12日,2024年驻外使领馆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与出席会议的驻外使领馆(团)教育工作负责人以及高校负责人座谈交流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介绍教育外派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陈杰作工作报告。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全面恢复教育对外开放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教育外事系统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将教育对外开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强国建设、对外工作大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进行谋划推进,主动布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推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整体加速恢复,主动设计体现国家战略、大国外交的教育合作新内涵,以STEM教育、数字教育为突破口,深入参与和有效引领全球教育治理,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流动和人文交流、提升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会议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准确识变应变求变,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要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充分认识教育在国家外交大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变局中发现机遇、抢占先机,谋划实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质量。二是审时度势、稳中求进、主动谋划、担当作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教育面临深刻变革,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深刻认识我国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人才和教育发展优势,深入思考“世界教育,中国何为”“教育强国,开放何为”等时代课题,增强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定力,不断拓展新赛道、设计新项目,塑造教育合作发展新优势,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三是拓展能力、精准发力,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系统观引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中理解教育的价值。要加强国际比较研究,通过高水平合作提升教育发展能力,研究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有效之策、有效之法。要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架设友谊和合作桥梁,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行稳致远。会议指出,高质量实施2024年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着力增强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大力推进中外青少年交流和高水平大学国际合作,大力推进全球教育治理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大力推进新时代“留学报国”和“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积极稳妥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加强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深化教育外事改革创新,维护教育涉外安全稳定。会议强调,部党组高度重视加强新形势下教育外派干部队伍建设,要以更宽的视野推进教育外派干部和直属机关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教育外派干部能力培养,以更实的举措加强严管厚爱,用心用情解决外派干部后顾之忧,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教育、懂外事、能战斗的教育外派干部队伍。教育部机关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驻外使领馆(团)教育工作负责人及相关高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公布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1-14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公布,考生可于即日起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4)查询。今年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时,既考虑到新录用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又兼顾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机关招考职位对公务员能力的不同要求,同时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其中,中央机关和省级(含副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科目成绩合计,下同)105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60分;市(地)级和县(区)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95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50分;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的市(地)级、县(区)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职位,非通用语职位,以及特殊专业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90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45分。此外,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统一组织了专业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合格分数线为:45分。各职位进入面试的人员名单将根据规定的面试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确定,面向社会统一公布。面试工作由各招录机关具体实施。面试前,将在“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发布面试公告。对于笔试合格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未达到规定面试比例的部分职位,国家公务员局将组织公开调剂,后续还将针对出现人员空缺的职位,面向社会统一进行补充录用。本次笔试广大考生认真遵守考试纪律,总体考试秩序良好。对于违规违纪人员,有关部门依照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有关规定,作出了考试成绩为零分、取消考试资格、限制报考等处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公平公正。

《讲了100万次的中国神怪故事》线下读书会在京举办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1-14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郜云雁)“南海的天帝叫儵(同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天生是个好脾气,任他们在他跟前来来往往,从不干涉,有时还顺便热情款待他们,招待得非常周到……一天,儵和忽又碰在一起,谈起混沌,打心眼里感激,商量着该怎样报答混沌的一番恩德……”1月12日下午,在2024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活动展台,来自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三年级的堂堂,正在绘声绘色地为现场观众讲“混沌开窍”的故事。线下读书会现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一场题为“中华奇幻滋养当代儿童——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活力”·《讲了100万次的中国神怪故事》线下故事会,正在这里举行。堂堂讲的这个故事,是根据战国·庄周《庄子》的“浑沌开七窍”改写而来的,目前被收录在《讲了100万次的中国神怪故事》中。作为许多人的童年至爱,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神怪故事大观》(上下册),如今被再次重新整理和绘制插画,更名为《讲了100万次的中国神怪故事》结集出版。该套丛书主编、已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在序言中写道:故事虽取材于古籍,但经过作家们的精心改写,实际上已经可称之为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像人们津津乐道的大人国与小人国、大灰狼、美人鱼、灰姑娘、飞马……种种大胆的想象和幻想,我们古代神怪故事里都有相同或类似的内容,产生的时间要比欧美、日本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曾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做了13年编辑,后创办乐府图书的涂志刚回忆,自己小时候读神话故事时,就听到一种似乎已是定论的说法,即西方的神话故事如古希腊神话,是完整而具有体系性的,中国神话故事则零散而碎片化,也不太成体系,“但是最近几年,我一直住在云南大理,我发现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神,叫本主,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本主和祭祀本主的神庙。”这些本主大到主宰宇宙的天神或是某个历史人物,小到做了好事的普通百姓。一旦被某村社供奉为本主,便成了那里的人们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因而每位本主的故事所营造的便是一个个人神共处的世界。“所以,我们虽然没有那种漫长而完整的神话体系,但是在我们的民间信仰中,一直存在这种可以就地取材、把某些异常神圣化的传统。”涂志刚说,民间的许多故事虽然没有迭宕起伏的情节,其想象力之丰富和大胆却也是十分惊人的。比如,大理当地人用神秘的“甲马”,连通人间与冥界。“甲马”是一种刻有神仙的木刻印刷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写给鬼神的信,焚烧“甲马纸”可以为亡灵引路和祈祷平安。当然,还有很多你可能没有听说过的神,比如床神、婚神、车神、桥神等,甚至还有“虚空过往之神”。这些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信仰,既是神秘的,也是审美的,并且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的神话缺乏体系,它可能有另外的某种体系,只是我们还没有更深入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涂志刚说,自己20多年前开始系统地读古希腊神话,“最初读的是德国学者古斯塔夫·施瓦布(Gustav Schwab)的版本,后来读到美国学者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和英国学者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的版本。”他发现,西方关于古希腊神话的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出自于大作家、大学者之手,因此非常系统和完整,“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还远远不够。”传统文化研究者、北京爱哲人文教师池玉玺,长期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教育价值。他认为,与古希腊的神话相比,中国的古代神话在神明谱系、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但是即使如此,在历史的缝隙间存留下来的那些中国神幻故事,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教育价值。从保存了很多神话故事的《山海经》《庄子》《淮南子》,到后世文人记录和创作的《穆天子传》《博物志》《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这些中国奇幻故事,奇幻诡谲、天马行空,是人类想象力的充分体现,因此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池玉玺相信,没有儿童不爱故事,“我们很多人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都会因迅哥儿对‘绘图的《山海经》’的‘渴慕’、拿到书时的‘全体都震悚’,而受到强烈的感染,这就是奇幻故事对儿童的强大吸引力。”本套图书的责任编辑之一、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辅分社副社长刘美文认为,在今天这个信息过载、孩子们对“神怪”早已祛魅、也让“神怪”难以存身的时代,这样一套充满神奇幻想和文化积淀的图书,如何能继续滋养当代儿童,仍需要教育者和出版人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这套书里所收既是故事,也是中国人的集体想象,有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庄晓明相信,书中的这些奇幻故事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增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同时,中华奇幻故事还能够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帮助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在国际环境中沟通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新增50家“国家级”科普基地,假期带孩子去逛逛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1-14

近日,自然资源部和科学技术部公布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50家单位入选,其中包括多家地质公园、自然博物馆、科技馆,以及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多所高校的博物馆、创新中心,跟教育小新一起来看名单——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国家科普基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自然资源科技成果,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树立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的重要场所。资料图片 郝群英 摄两部门提出,各科普基地要突出公益性、开放性、示范性特点,不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引导科普基地通过展现空间规划、土地整治、海洋生态、测绘地理信息、地质地貌、自然遗迹等景观和科技创新成果,策划开展科普活动,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为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提高公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老师家长近期广西、安徽、四川等多地景区官宣了免票、优惠等活动一起来看↓↓广西近日,为“回馈”东北“老铁”的热情招待,广西多个景区宣布对东北三省游客实行门票优惠活动。广西百色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51家)对东北三省游客实行免门票或免首道门票优惠政策,优惠时间为2024年1月8日-2月29日。广西崇左德天瀑布等45个景区对东北三省游客实行首道门票全免政策。优惠时间为2024年1月8日-2月8日。广西贺州市A级旅游景区面向东北三省游客免费措施如下:2024年1月5日至2月9日,5A级景区黄姚古镇免除首道门票费用;4A级景区姑婆山旅游区、姑婆山温泉、十八水景区、玉石林景区、钟山水墨田园景区、紫云仙境景区免除首道门票费用。2024年1月5日至2月24日,4A级景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神仙湖景区、神剑石林景区、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示范园景区免除景区首道门票费用。4A级景区临贺故城景区、中共广西省工委纪念园景区、富川古明城景区、3A级景区玉印浮山风景区、钟山状元峰景区、钟山石龙乡贤文化旅游景区、钟山大田古村景区、富川秀水状元村景区、富川瑞光公园景区、贺州市华润循环经济工业旅游区、故乡茶博园,长期免票。2024年1月8日-2月8日,南宁大明山风景区对东北三省游客实行免门票优惠。安徽据黄山风景区消息,2024年一季度非节假日的每个星期三,黄山风景区面向全球游客开展“免门票开放日”活动,共12天。即:1月3日、10日、17日、24日、31日;2月7日、21日、28日;3月6日、13日、20日、27日。据黟县文旅消息,杭昌高铁黄昌段开通之日起一个月内,游客凭到达黟县东站的车票及身份证享受黟县所有景区免票的优惠政策,高铁开通一个月后至2024年4月30日享受半价优惠。四川据“四川发布”消息,“冬游四川消费季”活动正在进行中,2024年3月底前,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三州一市”国有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实行“门票买一送一”,包括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泸沽湖、亚拉雪山等景区;国有4A级以下旅游景区实行门票全免的优惠政策。此外,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安岳石刻·圆觉洞景区、安岳石窟·卧佛院景区将面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毗卢洞、华严洞正在加紧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暂时封闭,在具备开放条件后,也将立即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至2024年3月31日。甘肃据“敦煌发布”消息,2023年12月1日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甘肃省敦煌市执行冬春旅游优惠政策。2024年元旦假期、春节假期及元宵节,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遗址、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对所有游客免费开放。西藏据布达拉宫官方平台消息,2024年3月15日之前,布达拉宫景区执行第六轮“冬游西藏”活动政策。在此期间,布达拉宫实行免费预定、免费参观,以及错峰、限流、预约制。参观时间为9:30至15:20。陕西据陕西文旅厅消息,华山景区自2023年12月26日至2024年1月31日,面向全国游客实行华山门票免费政策(不含进山车票与索道票),景区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实名”要求,至少提前1天预约。江苏据“连云港发布”消息,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底前(春节假期除外 ),连云港市11家国有4A级(含)以上售票旅游景区对游客免首道门票。具体名单:花果山景区、连岛景区、海上云台山景区、渔湾景区、孔望山景区、桃花涧景区、大伊山景区、伊甸园景区、潮河湾景区、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秦山岛景区。资料图片 石玉成 摄福建据福建省文旅厅消息,武夷山主景区在2023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免门票基础上,自2024年1月1日至4月30日继续面向全国游客免门票。山东2023年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据“文旅山东”消息,山东推出“豫见山东惠民季”活动,至2024年2月8日,凡乘济郑高铁到山东的游客,凭3日内高铁票可享国有A级景区首道门票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包括天下第一泉、泰山、崂山、沂蒙山、台儿庄古城、蓬莱阁、曲阜“三孔”旅游区、千佛山等众多知名景区。一大波景区福利来袭你心动了吗?文章来源:综合自然资源部、《人民日报》、微言教育、新华网、人民网、南宁新闻网、黄山旅游官方平台、黟县文旅、四川发布、敦煌发布、布达拉宫官方平台、陕西文旅厅、连云港发布、福建文旅厅、文旅山东等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本期编辑:武一

习近平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中国教育新闻] 2024-01-14

习近平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忠诚履职担当作为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二十大以来,政法战线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项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取得了新的成效。习近平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法战线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忠诚履职、担当作为,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安全保障。要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要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要加强政法机关党的政治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在会上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并讲话,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锻造过硬政法铁军。要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把握时代方位,着力维护国家安全,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保障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强政法机关党的政治建设,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公安部部长王小洪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出席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

帐篷内的“应急灯”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生骏 绮徽 登兴 鹏伟)12月19日,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柳沟乡张郭家村四社,震后的第一个傍晚,有一个镜头平实又温暖。因为电力还未抢通,柳沟乡张郭家小学教师张世晶在一盏应急灯下,为班上的学生辅导功课。帐篷里,一阵阵读书声格外动听。张世晶今年刚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在张郭家小学任一年级语文教师。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张世晶忙个不停,一边参与村上的救灾工作,一边在安置点为张明鑫、张明浩等学生辅导功课。于是便有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朗读场景。12月19日傍晚,张郭家教学点特岗教师张世晶在帐篷里用应急灯为学生辅导功课。12月19日,张世晶在帐篷里为学生辅导功课。12月19日傍晚,帐篷里亮起了应急灯。

甘肃高校对积石山地震受灾学生开展应急资助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生骏 绮徽 登兴 鹏伟)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为帮助因地震受灾致困学生渡过难关,甘肃各高校即刻开展地震受灾学生情况摸排、关心慰问和应急资助工作。兰州大学快速启动受灾学生摸排工作,开通“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受灾学生临时困难补助”专项通道。受地震影响,导致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的在读本科生,即日起可登录学工系统,点击“资助申请”“甘肃临夏地震受灾学生专项通道”进行受灾专项资助申请,经学生奖助中心审核后,学校将参照学生临时困难补助标准确认并发放补助金。西北民族大学及时启动临时困难救助工作,为受灾致困的学子提供关心和帮扶,保障学生们安心学习、生活。同时根据学生受灾情况,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级调整等相关资助工作。

教育部部署各地积极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进一步做好2024年研考工作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等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近日,教育部开展专项工作部署,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积极防范应对,全力确保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顺利举行。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要密切联系当地气象、地震部门,加强对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预报预警和地震预警,坚持把广大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细化防范举措,做好充足准备,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考场组织、考生赴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强化考点考场风险隐患排查,确保考点考场基础设施正常运行,防止极端天气、震后次生灾害造成断水、断电、断气、断热等情况。要优化考生服务保障,引导考生错峰、快速进入考点,有条件的考点可设置室内候考区,为考生提供更多便利服务。教育部提醒广大研考考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极端天气提前规划赴考行程,同时做好自身防寒保暖,防范冬季呼吸道流行疾病,确保良好的身心状态。

青海省教育厅积极应对积石山6.2级地震,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12月19日凌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青海省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海东市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出现不同程度人员伤亡和房屋受损情况。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工作部署,省教育厅立即作出应急响应,成立工作专班,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做好教育系统灾后应急处置工作。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教育厅第一时间与海东市及民和县、循化县、化隆县教育局取得联系,了解学校师生及校舍安全情况,安排应急避险、学生转移安置、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3县66所学校33511名学生迅速疏散,将地震影响降到最低。青海省教育厅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对学校灾情调查、应急救助、安全稳定、取暖保障等重点工作作出安排,并由厅领导带队,组成现场指导组,奔赴官亭土族中学、官亭中心学校、甘沟中心学校等受灾较为严重地区和学校,靠前指挥,现场指导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灾情排查、师生安置等工作,实地摸排校舍(园舍)灾损情况,落实食品安全保障、师生安全取暖等措施,并要求各地各校做好值班值守,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安排省教育基金会主动衔接海东市教育部门,结合实际受灾情况,提前谋划基金捐赠相关事宜。指导受灾地区学校启动线上教学应急预案,做好线上教学准备。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排查完毕,其中海东市共排查学校816所,涉及学生28.67万人,教职工2.03万人。经排查,50余所学校不同程度受损,官亭土族中学、循化县第一中学等学校受损较重。来源|据青海教育微信号

10多个小时过去,灾区情况如何?新华社记者现场直击→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积石山地震|一场生命守护接力赛——震后15小时全纪录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致甘肃105人、青海13人遇难。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新华社记者奔赴灾区,记录下这场八方驰援、众志成城的生命守护接力赛。现场直击:搜救前线生命至上,争分夺秒!一辆辆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的车辆紧急驶出,警灯闪烁,警笛呼啸,救援物资陆续送抵,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一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赛正在急速进行。记者直击甘肃积石山县救援现场 救援物资正陆续送抵众志成城 守护生命——甘肃积石山地震首夜直击甘肃救援力量正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开展地毯式搜救青海民和抗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温情定格:暖心接力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互相鼓励、守望相助。救灾现场,一幕幕暖心瞬间,令人动容。暖心!救援人员叮嘱小朋友“你们靠边走”甘肃积石山县大河村安置点的一碗碗牛肉面 暖胃又暖心甘肃积石山县救援工作有序开展 受灾群众排队领取早餐目前,各方救援力量继续驰援灾区,这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赛仍在持续。积石山地震丨震后搜救见闻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6.2级地震突袭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强震之后,余震不断。截至19日上午10时,这场灾害已造成甘肃省105人死亡,造成经济损失仍在进一步统计中。新华社记者连夜紧急赶往灾区进行采访。灾害发生后,各路救援力量驰援震区,多支专业消防救援力量与民间救援力量从各地赶来。新落成的高速公路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车辆如长龙般奔驰。记者19日凌晨到达受灾最重的大河家镇时,余震多次发生,镇上又遭遇断电,情况复杂。天蒙蒙亮,随着新一轮搜救排查工作开展,记者跟随甘肃蓝天救援队进入大河村六社入户排查。在首轮排查中,六社已发现了一名遇难群众。大河村六社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这里多为农民自建砖混或土坯结构房屋,除村道较为宽阔且路面被硬化外,村里尚有未被硬化的土路和羊肠小道。每户间隔较小,房屋密集,部分院子还有自建的牛棚羊圈。强震过后的小村一片狼藉,部分砖块垒砌的院墙已被震倒在地,或大幅度倾斜。未被震倒的建筑物上布满裂缝,最宽超过20厘米。村道上散落着砖瓦土块,墙皮和瓷砖散落一地,村内的土坯房几乎全部坍塌,小道上堆满了一脚就可踩碎的空心砖。救援队员们不断高声提醒着后续队员小心注意,记者戴着头盔紧跟其后。耳边不断回响着“快速通过”“右侧通行”“左侧通行”“注意墙体”等口令。新华社记者跟随救援队员穿过堆积巷中的瓦砾。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 摄救援队员正在一处倒塌的房屋前探查情况。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 摄此外,兰州新区消防救援支队也派队员在大河村六社排查。19日7时30分左右,队员韩兴桐和冯尔伟发现一名独居的82岁老人因腿脚不便逗留家中,家里的部分房间已损毁。两位队员将老人从家中搀扶出来,并护送至消防车取暖。老人告诉我们:“活了80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地震。”19日上午,甘肃蓝天救援队排查小组共计排查168户。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说,据他观察,不少房屋已有裂缝现象甚至存在倒塌的危险。“我们目前将所有还滞留屋内的群众动员出门,有的群众还在从家中抢搬物资,但房屋损毁情况严重,再滞留会有人身危险,我们尽快疏散,避免对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排查小组走访完六社全部村民,时间已近中午,所有身处危房的人员已被撤离至安全地带,排查小组即将奔赴下一个排查点……(记者胡伟杰、张文静)

海南大学举办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启动会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金浩田 通讯员 林坊)近日,由海南大学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海南大学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启动会在保亭举行。启动会上,海南大学为芒果、智能农机、天然橡胶、热带益生菌等4个首批正式产业技术体系和榴莲、红毛丹、菠萝蜜、甘薯等4个首批培育产业技术体系的8位首席科学家颁发了聘书。海南大学副校长邹勇华表示,近年来,海南大学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上不断深耕,聚焦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人才与科研助力海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与保亭县委、县政府共建海南大学保亭研究院的基础上,着手构建“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小院+产业基地”的新型发展模式,目前首批的4个正式体系和4个培育体系已开始建设,其中,榴莲和红毛丹产业体系将依托海南大学保亭研究院开展建设,助推保亭热带水果种业和加工技术创新。据悉,本次启动会旨在探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与管理,立足解决制约热带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和企业增效,助力海南自贸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第三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在京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董鲁皖龙)12月16日,第三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在京召开,本次峰会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由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主办。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王达品等出席会议。周坚在致辞中指出,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党领导下创办的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重点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能源电力的发展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将努力将峰会打造成共同探讨“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大课题的高端学术平台。主旨报告环节,《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从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同工业化的辩证关系等层面,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智慧。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提出要想破除西方霸权首先要解构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秘书长郝英杰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电力之路,展现了电力行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实践和成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刘书林指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提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刘同舫在线上报告中提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考。本次峰会共设4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等主题进行研讨。

山东科技大学:“一站式” 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服务师生“零距离”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因为要开在职收入证明,12月18日,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李志鑫打开学校“网上办事大厅”,点开“证明申请”后,在手机上点一点,所有的信息都自动填好,连盖有部门电子签章的PDF文档都自动生成,直接下载使用就行。这就是近期山东科技大学“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运行的一个缩影。“材料不齐,明天再来”“领导出差,下次再来”……诸如此类的烦心事,如今在山东科技大学已经成为过去式。记忆里曾经深深困扰师生的重复填报数据、登录不同系统、不断设置密码等,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快速推进已慢慢不见。山东科技大学网上办事大厅的启用,让师生的糟心事变成了舒心事。“校友入校、教职工体检、学生出国、学历学位证遗失证明、发稿审核流程……共计70余项工作纳入了学校的‘网上办事大厅’。未来,教职工子女入园申请、学生荣誉证书、奖学金证书等更多事项——不论大事小事,只要与师生相关的都将陆续纳入网上平台,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工作目标。”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杜军介绍。储能技术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纪秀群近日喜忧参半。在教师的指导下,他制作了一个“基于酶传感器技术的酶膜农残检测仪”,在获得几次科创竞赛的认可后,想申请发明专利。但是如何申请呢?他仍然一头雾水。在尝试着点击学校的网上办事大厅后,很快在显眼位置看到“学生发明创造专利申请备案”的按钮,再次点击“我要办理”后,后续的事情就如行云流水,点点点、填填填,随即出现“提交成功”的页面。“我都不敢相信,这样就行了?再不用自己多次去学校各办公室找领导、教师等。”纪秀群开心地说。“叮叮……”负责学校公告审核发布的学校宣传部教师徐展手机上收到一条语音提醒。她点开看到,是后台待发布的一则“通知”信息。随后,她点开后台操作,审核完相关信息后,提醒师生放假、考试、听讲座的各类信息就被推送到网上。“这样一个流程,以前可能需要好几天。”徐展介绍,“公告通知的发布,因为权威性、服务性等性质,审核必须严之又严,发布前需要起草部门相关领导签字确认、打印盖章后送到办公室,我再核对审校后发布。但有时候因为领导开会、出差等,一条公告迟迟发不出去,遇到紧急通知,就得加班守候在办公电脑前。”现在线上审核流程完美解决了这样的困扰。杜军介绍,学校原有线下综合事务服务中心,但随着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原有的线下服务中心远远不能满足全校几万名师生的需求,学校决定着手建设线上服务平台。2023年8月“网上办事大厅”开始运行上线以来,打通了学校原来各职能部门独立的线上系统,师生同一项工作在多个系统里重复填报、多次报送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更多的跑腿审批、签字盖章、层层审批等等事项,更是悄悄地换上了“快速舒心”的面貌。“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改善优化师生工作生活环境,全力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百米。”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主任董桂刚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实施,学校将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不断丰富网上办事大厅服务事项,让其功能更强、体验更佳、口碑更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孙军 特约通讯员 任波 李恒忠)

一场学生干部履新座谈缘何成为一堂共情的思政大课?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刘书记言语幽默令我们放声大笑,感觉整个气氛特别亲切。”“刘书记式的讲话内容既有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是我们青年成长成才的鲜活教材。”……近日,大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刘自康面对面与学生干部进行履新谈话,引来全校近万名学子线上主动“围观”,120分钟的座谈干货满满。新闻阅读点击量超过2万。长期以来,思政课面临着诸多困境,课程理论抽象,学生不爱听,教师照本宣科,抓不住青年学生的心,这些薄弱环节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如何上好一堂立德树人的“思政大课”,刘自康通过这场学生干部履新座谈会进行了亲身示范。思政课选题要立足学生“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学生成长。刘自康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要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少走弯路。”学生代表座谈会、毕业生代表恳谈会、学生干部履新座谈会……每一次与学生交流,刘自康都用真理引导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真实打动学生。刘自康认为,“大思政课”想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这次座谈会,刘自康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干部培养”这一主题,并结合自身经历,从“纯洁底色,做民之示范”“全面着色,做士之表率”“固守本色,做生之益友”等7个方面有理有据有声有色地分享了他心中称职的学生干部,让学生们听之解渴,学有所得。思政课备课要深入学生“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知道思政课该怎么上。”为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起劲儿,刘自康一直在认真“备课”。他走进教室,走近学生;来到寝室,了解学生。“让学生带入自己的角色,把话唠成家常,这种课堂氛围学生一定喜欢。”思政课不要只局限在教室里讲,也可以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刘自康把上课地点安排在刚刚成立的校部,就是想让学生干部们来“家”里转转,到学校办公的地方“参观做客”,了解学校的工作枢纽。“家文化”建设是大连交通大学校园文化的突出主题,刘自康一直把学校称之为“家”,将学生干部亲切地称为“家”中长子。他勉励学生干部们拿出“长子”的责任与担当,把“家”里的事替教师“支棱”起来。做好“家长”的助手,带好家里的“弟妹”,为“家人”多奉献,在无私奉献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思政课导入要吸引学生“让学生融进课堂里,思政课才会真正沁润学生的心田。”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表达内容,而“好内容”也需要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刘自康的这堂“思政大课”融入情景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一堂课如果有一个词、一句话能够刻进学生脑海中,胜过说教千万遍。”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刘自康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用简单的生活来解释复杂的哲学问题。他会用年轻人的语言跟学生们说话,鼓励大家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当“标准件”“跟屁虫”。他希望大家再忙也要挤出时间运动,塑造强健体魄,不做“脆皮”大学生,告诫大家不要做一味从搜索引擎中找答案的“检索知识分子”。通过这次思政大课,刘自康希望学生真正明白,要发扬青年精神,做一股清流,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上躬身入局,添光增彩。而学生们在网络上的大量留言,则成为这堂“思政大课”最直观的课堂反馈:“有什么能比成长更快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体悟、内化,快乐地成长!爱咱交大、情系咱交大,将来走向社会回馈咱交大。”(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玉 通讯员 郑凯文)

广西大学甘蔗科研团队助力蔗糖行业发展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贾琦艳)近日,在广西来宾市凤凰镇黄安村“双高”糖料蔗基地,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蔗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张积森课题组的博士李艺寒和博士后李珍拿着笔记本,记录下甘蔗品种的特性,甘蔗产量、糖分含量、抗性等重要生物学性状的情况。“了解蔗农在甘蔗种植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需求,以便结合甘蔗近缘属种质资源挖掘对甘蔗育种有利的优异基因,解决蔗农在甘蔗生产上的需求。”李珍说。据介绍,广西大学是全球唯一涉及甘蔗糖业全产业链的大学,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亚热带国重室”)开展甘蔗种质创新与生物育种等研究,拥有5000亩的甘蔗科研和示范试验基地,1600平方米的甘蔗组织培养与健康种苗中心、智慧温室和甘蔗表型组平台等研究设施。目前,广西大学组建了实力强大的甘蔗科研团队。整合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力量,聘请国际顶尖的甘蔗基因组学专家张积森教授为亚热带国重室主任和甘蔗学科带头人,邀请著名甘蔗育种专家卢文祥教授加盟,引进了张清、王天友等甘蔗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建成了甘蔗生物育种研究中心,覆盖甘蔗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基础研究。落实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1学术带头人+5核心骨干+10教师”的人才柔性引进合作范式,组建甘蔗生物育种创新团队,聚焦甘蔗生物育种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近10年来,亚热带国重室选育并登记的桂糖、桂柳和中蔗系列甘蔗新品种43个,自育甘蔗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65%以上。自2018年起,“桂糖42号”和“桂柳05136”取代“新台糖22号”成为第四代主栽品种。此外,甘蔗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也已跃居国际前列。近5年,发表甘蔗相关论文数、被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首次成功完成了甘蔗属核心材料全基因组图谱,引领甘蔗基础研究进入了基因组时代,为甘蔗的基因编辑和基因组选择育种等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2023年甘蔗基础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4篇文章都是亚热带国重室发表。2023年度,亚热带国重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蔗相关项目13项,占全部甘蔗生物学研究立项总数62%,位居全国首位。学校还建立了唯一的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制定了《国家“十三五”糖业发展战略》等7份政策性文件。

青海省教育厅全力做好震后应急处置工作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莫青)12月19日,记者从青海省教育厅获悉,地震发生后,省教育厅立即作出应急响应,成立工作专班,启动应急预案。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排查完毕,经排查,50余所学校不同程度受损,官亭土族中学、循化县第一中学等学校受损较重。12月19日凌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青海省部分地区有明显震感,海东市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出现不同程度人员伤亡和房屋受损情况。地震发生后,省教育厅第一时间与海东市及民和县、循化县、化隆县教育局取得联系,了解学校师生及校舍安全情况,安排应急避险、学生转移安置、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3县66所学校33511名学生迅速疏散,将地震影响降到最低。省教育厅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对学校灾情调查、应急救助、安全稳定、取暖保障等重点工作作出安排,并由厅领导带队,组成现场指导组,奔赴官亭土族中学、官亭中心学校、甘沟中心学校等受灾较为严重地区和学校,靠前指挥,现场指导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灾情排查、师生安置等工作,实地摸排校舍(园舍)灾损情况,落实食品安全保障、师生安全取暖等措施,并要求各地各校做好值班值守,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安排省教育基金会主动衔接海东市教育部门,结合实际受灾情况,提前谋划基金捐赠相关事宜。指导受灾地区学校启动线上教学应急预案,做好线上教学准备。

博士生就业去向何处?教育部回应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欣)12月19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就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相关问题,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做出回应。“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截至今年8月底,其中不到40%去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现在看,最大的块头还是去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此同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在7.52万人中已经超过了1/5,这一比例是在三年来持续上升。”任友群指出,博士研究生是我国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生力军,在各行各业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的体量不断增加。未来全社会对博士人才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对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在持续加强学术型博士培养的同时,应该大力加强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这是势在必行的。对此,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两类学位博士的学位授予条件分别作出要求,根据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学位法(草案)》,两类博士除均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外,学术学位博士还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须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专业学位博士还须具有独立承担专业工作的能力,须在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二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大力发展博士专业学位。2022年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进一步丰富了专业学位类别,设立了气象、文物等博士级别的专业学位,将法律、应用心理、出版、风景园林、公共卫生一批专业学位类别也调整到了博士层次,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数量比旧版大大增加,增加了177%。三是扩大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规模。在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上,持续加大对专业学位的支持投放力度。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8倍。“下一步,教育部将以落实文件作为一个抓手,持续优化学科的专业布局,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强化分类审核与评价,深化全链条的改革,积极推进博士生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任友群表示,同时也正在研制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文件,将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作出更加系统的部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性支撑。

湖南:研讨基层林业特岗生如何“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杏 记者 阳锡叶)“‘基层林业特岗’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我们种下了一颗成为专业农林人才的种子,就要用心浇灌它……”日前,湖南省首届基层林业特岗生见面会暨林业特岗生工作研讨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行,该校学生张凯在会上作为首届基层林业特岗生代表发言。据悉,为创新基层林业事业单位人才补充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林业工作,今年湖南拿出500个基层事业编制用于林业特岗人员定向培养。根据培养协议,林业特岗生按期毕业后,由生源所在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在核准使用的编制范围内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进行招聘,并派遣到所辖基层林业事业单位的林业岗位工作。“湖南林业特岗人员定向培养计划能有效解决基层林业干部队伍人员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基层、对林业是谋长远、思久远、利深远的好事。”湖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剑波说。今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首次在林学、经济林、森林保护、风景园林4个专业面向全省招收林业特岗生338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技术、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3个专业招收1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吴义强表示,基层林业特岗生的培养目标要聚焦基层林业需求的特点,注重林业情怀培养和技术技能培养相结合,注重在实践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选聘及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多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确保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庾庐山表示,学校制定的林业特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设置结合省林业局与各市州林业局的意见进行了修订完善。未来,学校还将主动与省林业局、省考试院对接,对林业特岗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做进一步完善,不断优化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集全校之力配齐配强师资力量。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围绕做好基层林业特岗生的培养工作、学生的学业规划及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积极发言,建言献策。

湖南举办义务教育教师阅读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班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严寒 记者 阳锡叶)日前,湖南省在长沙举办了义务教育教师阅读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班,全省300多名小学和初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师现场观摩学习。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静在培训班开幕式上表示,湖南历来重视中小学校阅读指导队伍建设,培育了一大批阅读种子教师,初步构建了阅读教育的“湖南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生读书行动向纵深开展。他希望参培人员充分发挥“种子”作用,指导引领更多中小学教师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阅读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科学系统的阅读课程体系,为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阅读方案,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全民阅读工程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熊名辉表示,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集团将持续关注湖南省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重大典型,进一步办好“湖南省中小学阅读教育论坛”,推出更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湘版好书,打造精品少儿期刊矩阵和一批中小学生读书活动品牌,构建“智趣新课后”公益服务体系,支持构建研学实践公益生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教育学会中小学阅读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研究、指导作用,支持“晨基金”开展教育公益行动。本次培训为期两天,全省承担过班级阅读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收看培训直播、录播、实训研讨相结合等不同形式参加培训。培训班开设全学科阅读、科学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专家讲座,开设小学段、初中段现场观摩阅读教学课堂等,设置评课和交流环节。与会代表们还就如何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进行了探讨。此次活动由湖南省教育厅指导、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承办,旨在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全省中小学生读书行动取得实效,全面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素养。

2023“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落幕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近日,2023“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上海化学工业区举行。经过决赛现场的激烈角逐,清华大学海源清能团队获创业创新组金奖,河北复朗施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获创业实践组金奖。经专家评比,法国AXENS团队获海外赛区一等奖。2023“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于6月27日正式启动,以“绿色·化未来”为主题,围绕化工产业的“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碳循环”等领域,广征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历时半年,吸引了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2支队伍参赛,最终6支队伍进入决赛。决赛现场,6支“争金”团队逐一进行作品展示,阐述各自项目的创新设想思路和发展空间潜力,并回答决赛评委团的现场提问。经来自国内外领先化工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专家评委的多维度评审与综合考量,清华大学海源清能团队获得创业创新组金奖,获奖项目为中国自主研发制造浓差能绿色发电技术。该技术聚焦国内清洁能源发电瓶颈,以新能源浓差能发电技术为核心,利用不同浓度溶液带电粒子在渗透膜中产生的感应磁场,实现清洁能源梯级利用。华东理工大学“飞镀科技”团队获创业创新组银奖,项目致力于研发高端PCB电镀添加剂,打造绿色环保型电镀铜配方,推动电镀行业绿色环保化发展。“飞镀科技”团队的核心PCB电镀添加剂为原创研发,配方可实现满足高端PCB的电镀工艺,配方低毒低酸、可循环性强、绿色环保。创业实践组金奖获得者为“复朗施纳米科技团队”。团队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EEM技术平台,现已获得40余项国家专利,将高纯度、小尺寸、多种类纳米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应用有机整合,大幅改善和提升新能源、精密电子、金属3D打印、碳中和等行业产品的品质和功能。

甘肃临夏:启动紧急预案确保考研学生顺利参考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郑芃生 特约通讯员 生骏 绮徽 登兴 鹏伟)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教育部门召开排查和调度协调工作会议,启动紧急预案,确保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工作顺利进行。据悉,甘肃省教育厅指导临夏州教育局第一时间摸排临夏考点,对监考教师和考务人员及家属进行了仔细排查。同时,成立专班对积石山籍参加考试的1240名考生一一对应联系,确保如期参加考试。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痛点”与“破解”之道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近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儿童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以“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浙江诸暨举办学术论坛,邀请了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基层实践工作者汇聚一堂,以主旨报告、平行论坛和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论政策、述典型、明方向,除痛点、解难点、通堵点,深入探讨中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之道,推动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纠正认识误区,明确功能定位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课后服务功能定位面临“提质升级”新要求,拓展为满足家长需求、促进“双减”落地、发展素质教育的集合体。学校课后服务具有解决“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但更应具有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龙宝新指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目的,发挥着看护辅导的基础功能、个性培育的发展功能,以及抑制校外培训、促进教育公平、修复教育生态等服务国家教育政策意图的衍生功能,学校课后服务正在从单向度的看护功能向多元化功能转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黄晓婷利用PISA数据分析教育系统竞争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表明应试主义系统中激烈的竞争环境形成了紧张的氛围,同辈群体能力的差异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不利,课后服务可以通过采取项目式、合作式学习和团体类的艺体活动减压赋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明指出,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双减”要求,分层分类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发展需求,逐步确立课后服务素质教育主阵地定位,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教育属性。突破校内外壁垒,拓展资源渠道充分发挥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不意味着课后服务责任完全归属于学校。打破学校内外之间屏障,联通课内与课后,多主体协同参与是学校高质量特色化课后服务的活力之源。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落实“双减”要求,打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链,学校教育是学科教育,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是实践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要注重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增强课后服务的生活性实践性。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指出,校外教育是大教育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包容性强等特点,通过丰富的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情绪情感、促进品德养成和人格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指出,课后服务内容设计应兼具综合性、实践性与真实性,应努力将课程“活动化”,劳动实践打开了课后服务新天地,实现劳动实践与课后服务融合发展,在内容上重“组合”,形式上重“联合”,方法上重“结合”,效果上重“融合”,通过课后服务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院院长吴颖惠认为,课后服务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但与课堂学习之间形成延伸与互补关系,是实现“五育”融合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课后服务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重实践、破壁垒,加强校内校外联动,既需要校内走出去,也需要校外走进来。浙江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学校少年宫”模式进入学校课后服务,打包输出专业、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校园就能享受到丰富优质的体验课程,形成校内外教育育人共同体。湖南浏阳市教育局以“学科+社团”组合突破内容边界,以“校内+校外”兼修突破课堂边界,以“线上+线下”互补突破时空边界,为学生们提供了快乐的课后时光。山西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与校内名师合作开发系列实践体验课程,将课后服务课程化、课标生活化,构建主题引领、任务驱动、项目学习、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创设课后服务“课程化”进路。缓解师资短缺,建立共享机制教师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支撑。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校外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针对学校体育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和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问题,四川天府新区打破“双向互需”瓶颈,在全国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负责体育共享教师招引、培训、服务、管理,共享师资“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由学校和共享教师多向互选,形成了共享教师多点执教的“走校”教学模式,并且已从最初的体育师资共享,到目前的劳动、科创、心理健康、国防、艺术等领域的师资共享,通过全区排课“走校”,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更多的学校和学生。科技赋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通过提高数字化运营能力,可以助力解决课后服务师资不足难题。海亮素质教育集团作为一家教育科技企业,从内容端及平台端提供完整的普惠课后服务解决方案,以技术为支撑,研发出1000多节双师互动课程,线上教师专业授课,线下教师课堂辅导,校内外机构师资合作,实现了“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华为基于数字技术在云南巧家县开展“云服务+网络+屏幕”课堂常态化应用,实现了“面对面”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教学,让学生拥有了“同一个教室”的课堂体验,增强了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普惠性与公平性。打通经费堵点,健全保障机制“双减”政策要求省级政府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课题组,在山东、广西等地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各地课后服务经费政策执行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财政全额保障,政府免费提供;二是地方财政补贴与学生家长付费共同负担;三是向家长收费,负担全部成本。鉴于完全依靠地方财政专项补贴或完全向家长收费的支持方式所暴露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越来越突出,课题组建议,基于课后服务属性和群体需求差异进行分类政策规划,建构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对于学校课后服务是否可以收费、如何进行收费和如何使用等问题,当前也存在颇多争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认为,建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和校外服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开展基于质量评级的形成性评价和满意度调查的影响力评价,应该成为评估课后服务成本的必要环节。张志勇教授强调,课后服务成本不应全部由家庭分担,困难群体课后服务成本要更多由政府买单,发挥课后服务对弱势学生的教育补偿作用,帮助各种处境不利的儿童走出困境。山东省着眼课后服务长效化、可持续,着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创新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规定,对于不参加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在校内临时托管以及晚自习等,不收取课后服务费。2022年,全省财政安排课后服务奖补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课后服务费的补助,形成了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现实需要、基本保障与多元保障相结合,政府财政投入与家长合理付费共同分担的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王若熙 通讯员 王建、孟久儿、王斌)

抗震救援进行时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12月19日零点30分,震中所在地甘肃省积石山县柳沟乡尕集春蕾小学临时疏散到空地的学生围着烤火取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赵蓉 摄)

甘肃临夏:抗震救援进行时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中所在地柳沟乡尕集春蕾小学教室、宿舍楼受损严重,学校迅速疏散、安置学生。(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生骏 绮徽 登兴 鹏伟)副校长张顺山讲述疏散、安置学生的过程。地震后,学校教室受损严重。地震后,学校墙壁受损严重。地震后,学校教室受损严重。学校迅速安置师生地震后,学校宿舍楼受损严重。

抗震救援进行时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目前,临夏州、积石山县已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学校全面开展摸排和应对处置工作。(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生骏 绮徽 登兴 鹏伟)积石山县县城部分建筑受损积石山县县城部分建筑受损积石山县县城部分建筑受损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围墙倒塌、建筑受损。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村委会改建的临时安置点中,卫生防疫人员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积石山县陈家村村委会改建的临时安置点中,学生在打乒乓球。

甘肃省积石山县:抗震救援进行时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目前,临夏州、积石山县已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学校全面开展摸排和应对处置工作。(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生骏 绮徽 登兴 鹏伟)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韩陕家村教学点校长韩培瑜看望学生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韩陕家村教学点校长韩培瑜看望学生

河北省首次举办留学生武术兵道训练营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抱拳礼、抱兵礼标准合规,武术兵道的劈、砍、斩、刺刚劲有力、虎虎生风……2023年在华留学生武术兵道训练营(河北北方学院站)落幕,学员们的精彩表演获得现场数千观众阵阵掌声。本次活动为期5天,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河北北方学院联合举办,是河北省首次举办“在华留学生武术训练营”活动。在此次训练营中,来自7个国家的50余名留学生“以武会友”“习武学文”,学习中华武术精神,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训练营以武术兵道文化与礼仪、基本技能战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将武术套路项目作为参与式体验课开展。结营仪式上,学员代表、来自巴基斯坦的哈立德表示:“在训练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感谢中国政府和学校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会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并为促进武术兵道的世界推广和中外友好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届(2023)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合肥开幕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12月18日,第三届(2023)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安徽合肥开幕。大会主题为“促进产学深度融合 携手创新共赢发展”。会上发布了《合肥宣言》。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是高校和地方、企业及社会各界开展科技创新资源对接交流、交易合作的重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本次大会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牵头,长三角一市三省教育厅(委员会)、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合肥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大会举办期间,包括134所“双一流”高校在内的300多所高校携1100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高价值可转化专利、路演项目等参展;省内外21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龙头和“链主”企业,投融资机构和科技成果推广机构代表参会。本届科交会将举行开幕式、企业重大技术需求揭榜挂帅项目发布、高校可转化高价值专利技术推介、高校科技成果项目路演及现场签约、高水平大学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大会等重要活动近20场次。设立了“高校可转化高价值专利成果”“‘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大创新成果”“科研实验设备”等特色展区,线上线下展出高新技术成果和高科技实物产品。同时,还将组织和邀请全国技术经理人和投资人、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开展线上线下专场对接洽谈。据悉,《合肥宣言》内容包括构建高校成果转化新机制、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新范式、开启校企精准对接新模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开辟创新要素配置新路径,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湖南师范大学迎来新校长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阳锡叶)12月18日,湖南师范大学召开有关干部会议。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武出席会议并宣布省委关于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任职的决定:刘仲华同志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仲华,男,汉族,1965年3月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博士。第二十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主要从事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利用、茶与健康及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研究。创新了黑茶加工理论技术体系,强力推进我国黑茶产业跨越式发展;创新了茶叶深加工技术体系,有效推进我国茶资源高效利用与深加工产业领先国际同行;揭示了茶叶延缓衰老与调节脂质代谢生物活性的分子机制,有效驱动茶叶的健康消费;创新了植物功能成分绿色高效分离纯化与利用技术体系,有效支撑我国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及湖南省十大创新奖。获发明专利授权70多件,发表学术论文450多篇,其中SCI论文160多篇。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典礼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晓军)12月18日,2023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甘肃省科技馆举行,为获奖的296件科普作品颁发了获奖证书。当日,新选聘150名甘肃省科普专家,2024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也同步启动。据介绍,2023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由省科协和省广电总台联合举办,是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题的一项常态化全民参与的科普类赛事。赛事自3月27日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共征集到原创科普作品1423件。最终评选出获奖科普作品296件,其中,科普视频类100件、科普动画类50件、科普文章96件、科普摄影类50件。另外,评选出兰州市科协、陇南市科协、定西市科协等10个优秀组织单位,有效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科普创作活力,极大丰富了优质科普资源供给。据介绍,今年以来,甘肃省科协持续加强科普专家库建设,年初聘任了首批150名省级科普专家,目前已有300名省级科普专家服务于全省科普工作,他们都是全省各个专业领域的优秀科技专家,具有丰富的科普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影响力,为开展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等科普活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首届“寒地龙医”国际高峰论坛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近日,由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的首届“寒地龙医”国际高峰论坛在哈尔滨举办,国内外寒地医学界专家学者围绕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开展学术交流,5个分论坛同步举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郭宏伟指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创始人高仲山与马骥、韩百灵、张琪带领龙江众多著名医家,在龙江特有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蕴成了气质独特的“寒地龙医”,凸显了北方地区的优势。学校将继续深化培养中医药学专业人才,为“寒地龙医”的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论坛主席孙申田教授对青年寄予厚望,并希望“寒地龙医”能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与会人员表示,黑龙江省地处寒地,对于寒地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龙江中医要发挥各自所在领域“领头羊”的作用,彰显中医针灸、康复特色,主动适应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围绕寒地医学发展需求,为全省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各方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各方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12月19日中午,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韩陕家村中央救援物资已运达并开始发放。(通讯员 马生骏 马绮徽 李登兴 张鹏伟 剪辑:贾蒙)

甘肃省教育厅紧急组织工作力量连夜投入抗震救灾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郑芃生 特约通讯员 生骏 绮徽 登兴 鹏伟)12月19日凌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6.2级地震发生后,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要求及时妥善安置受灾学校师生。甘肃省教育厅立即作出应急响应,成立工作专班值班调度,指导临夏州教育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督促其他市州教育局及当地高校全面开展摸排和应对处置工作。19日凌晨3点,由甘肃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带队的工作组到达积石山县,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详细了解当地学校师生避险、安全转移及校舍受损情况,现场指导当地教育系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组深入位于震中的刘集乡学校、大河家中学、石塬乡肖红坪小学,一线指挥调度学校抗震救灾工作,并走访慰问学生家庭。积石山县寄宿制学校学生已全部有序疏散并妥善安置。凌晨5点10分,工作组在积石山县教育局召开线上调度会,成立一线指挥部,下设5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其中3个摸排组分别赴受灾程度最重的3个乡镇摸排了解师生受灾情况、学生家庭受损情况,核查登记学校灾损情况;1个机动组摸排积石山县其他乡镇学校受灾情况;1个数据统计和信息工作组,负责归口汇总当地教育系统灾损数据,及时做好灾情信息报告等工作。目前,临夏州、积石山县已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学校进行全面摸排。积石山县摸排学校243所,学生4.8万余名;临夏州摸排学校2048所、学生49.8万余名。

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新疆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十五周年纪念大会

[中国教育新闻] 2023-12-19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尹晓军)12月19日上午,西北师范大学新疆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15周年纪念大会暨“西部边疆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揭牌仪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举行,并对15年以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等一批优秀典型给予表彰。据介绍,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共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创新实验区协议和实习支教工作协议,成为疆外第一所援疆支教的师范大学。15年来,该校以联合编队形式,先后派出29批、7300名学子“接力”这场实习支教“马拉松”,置换3000多名民族地区教师研修,缓解了阿克苏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的局面,为促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援疆实习支教以来,共有4000多名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业。其中,在阿克苏地区就业约1700多人,南疆5地州就业接近3000人,一大批优秀学子积极投身当地教育事业,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深植在这里。“我们探索创新了一整套‘大学—政府—中小学(幼儿园)’援疆实习支教工作新机制,建立了由‘指导教师—支教地区教育行政干部—支教学校教师—支教同学’组成的实习支教共同体,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实习支教模式。”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占仁说,学校将在前期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一流“西部边疆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创建,持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水平,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据了解,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牵头成立甘肃省教师发展中心(甘肃教师教育学院),牵头组建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着力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同时,该校着力构建适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要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已为西部12个省(区)培养培训了42个民族各类学生3.6万余名,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优秀师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西部边疆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揭牌 西北师范大学供图与会领导为相关实习支教学校授牌 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显示全部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