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天晴,温度26℃

江苏无锡:“科技副总”助产学研深度融合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原标题:江苏无锡:“科技副总”助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校企将联合申报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我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得加油干!”4月9日晚7点,迟荣华还在伏案撰写报告。她既是无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专职教师,又是无锡市德科立光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科技副总”在企业是啥角色?无锡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是江苏省引导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鼓励支持企业从全国高校院所引进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等,解决企业科技人才“不够用”“不会用”“不适用”等问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起迟荣华,德科立公司研发一部部长吴松桂竖起了大拇指:“迟老师带领我们企业团队创造性地解决了电力超长跨距传输系统若干重大技术难题,完成了‘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配套通信工程,这是当时全球商用最长的无中继传输光缆跨段(G.652)!”“科技副总”的到来,让高校的科研创新在企业有了产业转化的渠道,双方一拍即合。德科立是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迟荣华是物理电子学博士后,拥有26年光通信研发经验。没有课的时候,她埋头钻进工厂实验室和车间,与研发团队一起验证科研数据、攻克产品难题。她告诉记者,有一家外企找到德科立公司,要求量身定制一款性能优异的小型化光放大器。她马上带领企业科研团队日夜攻坚,两个月后,终于攻克了小型化光放大器弯曲损耗、长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为企业一举打开日本市场。目前,该产品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2亿元。“‘科技副总’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更重要的链接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平台,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通道。”吴松桂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迟荣华的推动下,2023年德科立联合无锡学院成立“德科立班”,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今年3月,迟荣华带着首批8名学生来到公司,授课的同时,让学生在测试线上做实验。“把课堂搬进车间,不失为企业储备人才的好办法。”该公司人事负责人陈英说。两年多来,仅无锡高新区就有57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受益企业超50家。专家学者进企业、下车间,把研发课题带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帮助企业研发新型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效率水平,打通了产学研融通关键环节。“科技副总”与无锡企业紧密牵手、成功合作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无锡聚焦科技人才招引,挖掘企业高端科技人才需求,促进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精准对接。除了加强人才招引,未来无锡还将在完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方面进一步发力,清单式开展校地、校企对接,探索建立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提高创新资源溢出率,让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副总”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苏雁 通讯员 杨明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郝孟佳)24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正式发布上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现场。中国人民大学供图记者了解到,“学术世界”以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服务中国知识创新为宗旨,融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于一体,集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于一身,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洪大用指出,“学术世界”发布上线后,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营造健康学术生态。要积极发挥文献中心作用,强调中国理论原创与中国实践关切,优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主流、经典、必读文献,为专家学者治学育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文献服务;要积极发挥学术中心作用,提供全流程、全链条学术交流与传播服务,为作者、读者、期刊和学术机构提供交流学术、激荡智慧、碰撞思想、成就新知的平台;要积极发挥学者中心作用,汇聚全国各类机构、各个层次、各门学科的优秀学者,特别是为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健康成长提供指引和助力;要积极发挥传播中心作用,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学术世界”的上线将为推动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有机整合,推进知识平台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转型升级注入全新动能。我们将以“学术世界”运行为新途径、新动力、新工具,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一同团结奋斗,致力于打造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协同推进学术知识创新与交流,奏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协奏曲”;打造创新创造的传播展台,传播中国学术精品,激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引擎”;打造育才育人的交流舞台,将立德树人和创新发展学术有机融合,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强磁场”。据介绍,“哲社主文献”平台集萃收录2万余篇(一期)哲学社会科学主流、经典、必读文献,重点在“精”——为学者们高效研读学术精品和知识精加工提供“一站式”入口;“哲社预印本”平台以“学者共创、开放共享”为理念,特色在“快”——为平台、期刊、作者三方协同搭建桥梁,提供成果审核、预印发布、开放评阅、荐稿选稿、复印转载、全媒体传播等全流程、全链条服务。两个平台将与在建的其他子平台有效集成,共创“学术世界”,构筑开放包容的学术共同体。会上还举行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月刊》等国内知名期刊代表加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签约仪式。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发布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也于当日举行。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布两项评价研究成果,共有570种学术期刊、127家高等院校、12家社科院(联)等入选《202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研究报告》,749种学术期刊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广西师大举办国际文化节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图为老挝学生表演民族舞蹈。 庞革平摄 本报电  (记者庞革平)近日,广西师范大学第十二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外师生文化体验营活动在广西桂林举办。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出席。 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彬嘉玛·塔维她雅浓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国际文化节有助于增进多国友谊,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她相信,通过这一活动,各国青年可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文艺展演环节,中外学子同台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歌舞节目,展现了青春风采,也体现了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连连。 本届国际文化节共设有30余个特色文化展台,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食、传统艺术和民俗风情等。

清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改革观察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原标题:种下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种子4月的清华园,紫荆盛开,丁香绽放。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3周年校庆之际,第三届“清华工匠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这项由清华大学1986级(1991届)校友奖励基金设立、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训练中心”)承办的赛事,创办时间不长,却已成为展示该校工程实践教育成果的一扇重要窗口。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训练中心,近距离观察清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的改革探索。“工程实践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早在1911年,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成立时,手工课便是最早被列入学堂的10类课程之一。1937年,金木工实习课程开设,对学生进行各类机械制造、装卸、试验方法的实践训练。”向记者说起学校工程实践教育的历史沿革,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为服务国家建设、培养工业化人才,金木工实习演变为金工实习,成为众多清华学子的必修课,也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清华记忆”之一。“那时学校有自己的工厂,我们下到工厂里,跟着工人学。用老教职工的话说就是‘干真活’——‘真刀真枪’操作机床,学习焊接、铸造、机械加工等基本工业技能。” 李双寿于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至今仍对那时的金工实习印象深刻。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单一的金工实习已满足不了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在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建议下,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电子工艺实习,工程实践教育由此进入机电综合实习阶段。李双寿印象深刻的是,那时无线电、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要下到校办工厂,从亲手做出一台小型收音机起步,逐步掌握电子工艺技能。进入21世纪,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我国产业升级步入快车道,工程实践教育也走到“岔路口”。“过去我国产业以代加工为主,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工程实践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在李双寿看来,现代工程问题日趋复杂化,工程实践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强化“大工程”理念。经过校内外多次调研,他和团队认识到,工程实践教育传承、锤炼工匠精神的传统不能丢,但必须将基础技能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工程理念以及各学科领域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训练中心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将课程设计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一步拼接组成完整的课程模块族。当新技术出现时,只要适当增减模块,即可排出新的课程。“通用模块”与“专业模块”的自由组合,既满足了学生的基础训练需求,也能适应各专业学生的深入实践需求。李双寿举例说:“比如,一名汽车系的学生可以从基本的铸造、焊接技术实践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汽车材料加工、设计制造乃至产业管理的实践学习。”李双寿带记者随机走进训练中心的一堂实践课。这里的情形与一般课堂不同——同学们正站在场地中间热烈研讨,老师则在一旁认真聆听。“现在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李双寿说,“因为大家感到,实践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而且站在产业最前沿。”“希望这里走出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创客”2013年,依托训练中心,iCenter创客空间正式成立,在全国率先将创客教育引入工程实践。“创客教育与未来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二者的结合也是顺其自然。”李双寿认为,未来工程行业将更多围绕场景展开,因此工程教育也应培养学生构建场景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对未来场景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通过对具体产品的创新、创造,倒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久前,北京市公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北京众清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家企业就是iCenter孵化的众多创新企业之一。该公司核心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马川至今记得,创业初期,iCenter曾无偿提供给公司上百平方米办公场地,并为公司介绍加工工厂,甚至提供融资资源,帮公司度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不仅是创业者,在iCenter,每一个有想法的创客都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穿梭在16500平方米的iCenter实训场地中,记者看到,3D打印快速成型实验室、技术开放工作室等活动空间,到处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激光切割、激光内雕、3D彩色人体扫描仪……大量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正在为学生的各种创新产品开展加工服务。“我们的资源是开放式管理,各年级学生都可以申请使用中心的场地、设备。哪怕是一张粗略的示意图,经过专业教师指导,也可以变成一件产品。”李双寿说。除了硬件支撑,训练中心还在模块化课程中新增了创客教育相关课程,覆盖从技术到市场的创新创业全链条,并于2016年开设了全国第一个面向双创教育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2020年,iCenter联合校内18个院系共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证书项目。该项目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共性前沿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现在,创客理念已经深深融入日常实践教学。在相关课程中,教师会围绕特定主题,以产品为导向,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并制作原型产品进行演示,以此促进学生运用最新技术工具,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成为创业者,也从不以创业成功为导向开展教学,而是希望通过创客教育,让大家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李双寿说,“无论创业与否,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创客。”“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劳动者”一年一度的“清华工匠大赛”,已成为iCenter最热闹的活动之一。“虽然我毕业于经管学院,但那时我们同样要参加金工实习。‘真刀真枪’的实习,让我很受触动,也对我后来从事投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清华大学1986级校友、1986级(1991届)校友奖励基金发起人刘迅看来,国家和社会的财富积累,靠的是每一位劳动者脚踏实地的劳动,这也正是金工实习传递给同学们的劳动价值观。作为投资人,刘迅考察过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许多企业并不大,但能在某个细分领域中做到极致,靠的正是工匠精神。”他说,“新时代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特别是要面向青年群体。”带着对昔日金工实习课程的深厚情感,以及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初心,2021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1986级校友正式募资成立校友基金,设立“清华工匠大赛”。大赛由训练中心承办,校友基金持续资助至2031年。目前,大赛已纳入《清华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成为劳动教育重点支持的综合性赛事。“清华工匠大赛”初始设有两条赛道——工匠传承赛道和探索拓新赛道。“这两条赛道,一条象征着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另一条则是希望能够激励创新。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也是训练中心的理念。”李双寿介绍,工匠传承赛道参赛作品主要来自训练中心相关实践课程,学生可以直接将课上的优秀作品用于参赛,以此考察其对基本工艺技术的掌握与理解,“这也是为了激励同学们在日常课程中做好每一件作品,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其中。”探索拓新赛道则重点鼓励团队关注“四个面向”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展示双创成果。今年举办的第三届大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劳动者”为主题,新增了融合创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型劳动者。既有工匠精神、又具备创新能力,这样的新时代工程人才,才符合新型劳动者的要求。”李双寿介绍,融合创新赛道将举办产教融合分赛,赛题和评选要求由大赛组委会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鼓励学生面向产业实际需求搞创新。“对大赛中诞生的优秀作品乃至初创企业,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刘迅表示,“当然更重要的是,希望大赛能在同学们心中种下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种子,成长为新时代的创新型劳动者!”(记者都芃)

地球磁场或三十七亿年前已存在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研究结果24日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没有磁场,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它可保护人类免受宇宙辐射和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太阳风”)的伤害。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现代地球磁场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尚不明确。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调查了来自格陵兰岛伊苏阿的古老含铁岩石样本,这些岩石可追溯到37亿年前。岩石中的铁颗粒有效充当了微小的磁铁,当结晶过程将它们锁定时,可记录磁场强度和方向。研究人员发现,岩石样本记录显示了至少15微特斯拉的磁场强度,与现代磁场的30微特斯拉很相似。地壳中岩石通常具有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这些历史抹去了以前的磁场信息。然而,伊苏阿地壳上层的地质独特,位于厚厚的大陆地壳之上,可保护它免受广泛的构造活动和变形的影响。这使研究人员能够建立明确的证据,支持37亿年前磁场存在的结论。这项研究从整个岩石样本来评估最古老的地球磁场强度,与以前使用单个晶体的研究相比,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了解地球磁场强度如何随时间变化,有助于确定地球内部固体核心何时开始形成以及热量从地球深处逸出的速度,这是理解板块构造等过程的关键。【总编辑圈点】地球上能有生命形成,地球磁场功不可没。强大的磁场,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护罩。我们平时所用的指南针,依赖的恰恰也是地球磁场。不过,至于地球磁场究竟如何形成,目前有许多假说,但仍无定论。对地球磁场的研究,主要依赖记录着磁场信息的古老物体,比如岩石。但受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这些记录又并非“原汁原味”。这次,科研团队调查了具有独特性质的伊苏阿地壳上的岩石,认为37亿年前地球磁场已经存在——这是目前为止最古老的证据。(记者张梦然)

多尺度浸入式打印实现“大小通吃”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图为利用多尺度浸入式打印策略打印的异质人类眼球结构。受访者供图“嗡嗡嗡……”30厘米见方的操作台上,一根3D打印针头扎进透明“果冻”中,针口处不断挤出一根“红线”,在“果冻”中沿着电脑规划好的路线来回移动“作画”。当针头自下而上移动到“果冻”上端时,只要按下暂停键,再将一层新“果冻”叠加到旧“果冻”上面,针头又开始“画”起来。最终,一颗高约6.5厘米的红色心形3D模型被仅有1.27厘米长的小针头精准打印出来。近日,正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交流学习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张诚在视频连线中,向记者展示了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我们用的‘红线’,是可以模拟细胞外环境的水凝胶生物材料。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叫‘生物墨水’。”张诚解释,这种利用生物墨水打印生物器官或组织的浸入式打印技术,是生物3D打印的重要分支。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赵丹阳告诉记者,以往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只能用小针头打印特别小的生物组织。如今,用小针头也可以制造像心脏这样的分米级大尺寸器官。日前,赵丹阳团队与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教授金翼飞团队等组成的海内外联合研究团队,历经多年持续攻关,提出多尺度浸入式打印(MSEP)策略,实现了“一策多用”和“大小通吃”。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可支持复杂器官制造生物3D打印技术基于增材制造原理,以活性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等为主要原料制造生物组织和器官,是再生医学工程领域的重要制造手段。在过去十几年里,生物3D打印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医疗、生物学、材料和制造领域带来巨大变革和创新。近年来,较为成熟的生物3D打印技术应用成果频见报端,其涵盖药物、伤口敷料、器官芯片、药物缓释系统、假肢、人体组织器官模型以及生物机器人等多个医学领域。“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在生物3D打印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制造复杂生物组织和器官提供了关键支持。”作为论文第一作者,张诚谈起浸入式3D打印技术时如数家珍,“传统的方法是利用针头挤出生物墨水,在特定的支持浴材料中将成品打印出来。视频中的透明‘果冻’就是支持浴材料,主要起到辅助支撑作用。”由于人体器官在身体内部多具有悬空结构,且生物墨水本身较为脆弱,与在空气中直接打印相比,在凝胶态的支持浴材料中打印更能保障打印结构稳定且不易坍塌。凝胶态是一种特殊的固态形式,果冻、豆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凝胶态物质。水凝胶是凝胶态物质的一种,因含水量高、与细胞外环境十分相似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造领域。张诚介绍,支持浴材料通常采用具有良好屈服应力特性的水凝胶。3D打印针头扎入支持浴材料后,由于支持浴材料具有屈服应力特性,在打印针头划过时,材料会变为液态。等针头挤出生物墨水并离开打印位置后,支持浴材料又会重新变为凝胶态,从而将打印墨水材料牢牢“抓住”,使打印结构保持稳定并保障打印结构精度。研发新材料破解瓶颈问题为什么浸入式生物3D打印技术很难打印分米级及以上的大器官?张诚解释,传统的支持浴材料不能在凝胶态和液态之间随意切换,难以在打印时向打印容器中按需添加支持浴材料。因此,打印前支持浴材料就要“一步到位”,要打印的器官有多高,所需要的支持浴材料就要有多深。随之影响的是针头的长度:打印小器官,短针头即可;打印大器官,就需要长针头。这就像是书法,写簪花小楷时多用纤细秋毫之笔;写擘窠大字时则需用斗笔等。问题随之而来:针头越长,将生物墨水挤出来所需的力就越大。而生物墨水又极其脆弱,针头越长,生物墨水中细胞被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不小心就会“鸡飞蛋打”。事实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目前这项技术仅能打印功能特征尺寸在数百微米到数十毫米之间的组织和器官结构。“如果能用小针头打印完一层后,再在上面倒入一层支持浴材料,再打印一层,如此实现逐层打印就好了。”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金翼飞提出了这样的设想。而要实现这个想法,关键在于研发出一种能够随心所欲进行状态转换的新型支持浴材料。有材料学专家认为,研发新材料的一种方式就像炒菜不断调整油、盐、酱、醋的比例,找出口味最好的菜谱配方一样,需要不断调整组成材料的种类、比例,从而找出具备优质性能的新材料。当然,这种“炒菜”式研发过程是极其枯燥和漫长的。经过无数次调整配比和不断重复试验,联合研究团队终于研发出一种刺激响应性支持浴材料。它能够在保持屈服应力特性的同时,随简单的温度变化实现状态转换。“温度低于4摄氏度时,该材料为液体;高于25摄氏度时则为凝胶态。”张诚告诉记者,打印制造时,只需将温度降低,把这种支持浴材料倾倒进打印容器中,随后升温使其变成凝胶态,让针头开始工作;待本层打印完成,倒入下一层低温支持浴材料,再升温继续打印。如此循环,再大的器官都能实现精准打印。有了关键材料保驾护航,利用浸入式3D打印技术制造器官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MSEP策略应运而生。凭借“一策多用”的优势,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小针头不仅构建了具有微米级特征尺寸的高精度角膜结构、具有毫米级特征尺寸的同质/异质眼球和主动脉瓣膜假体,还打印出具有分米级尺度的全尺寸人类心脏模型。该策略在构建多尺度人体组织和器官方面的潜力被充分验证。最终目标是“形神兼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每年急需器官移植的大约30万名患者中,仅有约1.6万人能够获得器官捐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发现,全球每年只有不到10%的器官移植需求能得到满足。巨大的移植器官缺口让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了动物器官移植。尽管当前已有临床应用案例,但动物器官移植依然面临费用高昂、具有物种间免疫屏障、存在病毒传播风险和社会伦理问题等重大挑战。而3D打印器官一旦发展成熟,上述问题便有望得到解决。“MSEP策略显著提升了3D打印器官的打印效率和精度,扩大了可打印尺度范围,有望为人类解决移植器官严重短缺难题尽一份绵薄之力。未来,我们将朝着两个方向努力。短期内,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并实现载细胞打印,为后续功能化器官打印奠定坚实基础。长期来看,我们将致力于提高打印器官的复杂性,并进一步提升3D打印组织器官与人体天然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度。”金翼飞认为,“形似而神更似”一直是人造器官追求的最终目标。事实上,生物3D打印技术发展至今,始终有几片“乌云”笼罩其上,限制了这项技术造福人类的进程。赵丹阳说,生物材料选择与适应性、打印精度与分辨率、打印效率与成本、组织血管化与生长、打印结构后续的功能化诱导等,均是目前整个生物3D打印领域面临的重要瓶颈。“我们能做的,就是瞄准其中一两个方向,尽己所能攻坚克难、奋楫笃行。”他说。(于紫月)

教育部启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按照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系列行动部署,4月23日至4月26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全国教材管理人员培训班,正式启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并作专题报告。 王嘉毅指出,开展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成体系、专业化的培训,目的是推动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过硬、熟悉教材政策的教材工作队伍。教材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抓好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落地、铸魂育人实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教材治理体系完善、教材研究组织化实施等关键任务,全面提升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管理水平。 培训班上,教育部、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教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教材政策文件、国际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培训还安排了分组研讨、专题交流、现场教学等环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分管教材工作的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同志参加培训。按照计划,教育部将陆续举办全国教材编写人员、审核人员、研究人员、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等专题培训班,全面覆盖教材工作各支队伍。

教育部部署开展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原标题: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认真开展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通知指出,本届展演活动以“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为主题,旨在全面推进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坚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遵循艺术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知明确,本届展演活动从2024年4月开始,分各校(县市)、省级集中展演和全国现场展演三阶段进行,为期约一年半,全国现场展演活动将于202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提升展演覆盖面。要营造简约精彩、充满朝气的展演氛围,打造充分展示青少年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的重要平台。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肃开展评选工作。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提升展演活动的影响力。

张大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持续畅通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日前,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张大良指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技决定着人类命运,决定着国运盛衰,是真正的‘国之大者’。高校作为重大高新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为持续壮大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赋能。”张大良说。张大良表示,高校需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赋予战略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企业的创新需求,张大良认为,高校要因地制宜部署创新项目,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建立“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促进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应用,更好服务产业技术攻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锻造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人才链”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教育要先行。张大良认为,要以产学研融合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工作体系改革,因地制宜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集群,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尤其是在支撑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新质生产力质效的持续提升。同时,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进培养模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四新”建设。“尤其要加大力度建设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好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锻造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人才链’,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及制造业垂直领域急需的卓越工程师、产品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等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践行者。”张大良说。降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摩擦成本” 张大良指出,高校是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首先要优化环境,打造体系化、多层次的人才成长平台,着力构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生态、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人才各展所能的激励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张大良表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科技激励政策,打通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降低产业界和科教界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消除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管理体制、科技创新环境、成果评价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张大良建议,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对外开放,积极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企业开展专题服务,加强区域性科研设备协作,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此外,要完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共同研发重大创新产品,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建立多层次科研体系,形成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发展格局,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可持续、系统性保障。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出版社供图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李依环)日前,《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分享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该书是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的最新成果。记者了解到,《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作者是音乐评论家陈立,内容源自其所作的“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讲座,视角聚焦多个世界音乐名城,以音乐大师们的足迹为线索,讲述众多音乐大师的故事,并将各地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自然风光融入其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以音乐之美拨动文化之弦,当旅行与古典音乐碰撞,跟随音乐大师的步伐,可以看到更多别样的艺术美景。未来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还将推出更多精品书籍,奉献给热爱艺术的和生活的观众和读者。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表示,2023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建立出版合作,启动“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这一重要文化艺术普及项目。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启智增慧、完善人格。愿每一个人都浸润在书香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据悉,“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缘起于艺术普及品牌活动“走进唱片里的世界”,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延展与深入,旨在通过关于音乐、绘画等一系列具有国际视野的书籍,传播及弘扬经典文化,为大众普及艺术知识,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央财大举行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央财大举行。校方供图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李依环)“许国志与管理科学杰出人才培养论坛暨许国志院士诞辰105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活动以“新时代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主题,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主办。据悉,许国志1919年4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这几个学科方向的科研、教学以及学术组织、领导工作,毕生保持着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指导了几代科研人员的成长,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人才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是未来竞争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表示,中央财经大学一直对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的建设给予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致力于为英才班的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和资源保障。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洪波表示,许国志院士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激励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新时代新使命,希望同学们能够铭记许先生的事迹,传承许先生的精神,报国爱民、勇攀高峰,为祖国富裕强盛和科技事业的繁荣进步而努力奋斗。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提升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如何构建教师、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杨晓光,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中心主任洪永淼,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等专家聚焦拔尖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交流。

学位法审议通过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介绍,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在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不能满足实践需求,需要修改完善。在学位条例基础上制定学位法,是自1981年1月1日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学位工作和教育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学位法共7章45条,全面总结了学位条例实施以来学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破解学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一是强调学位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位工作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二是在坚持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基础上,明确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把实践探索的专业学位写入法律,并为未来探索新的学位类型留下制度空间。同时,在学位授予条件中,区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明确不同的要求。三是完善学位工作体制,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设置及职责,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学位管理有关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学位管理有关工作。四是明确学位授予资格取得的条件和审批的主体、程序,并规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自主审核制度,扩大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权。同时,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授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相关学科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突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五是规定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授权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制定本单位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位授予具体标准时应当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并充分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在附则中对境外个人申请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在境外授予学位、境外教育机构在境内授予学位等作了相应规定。六是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学位授予单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条件、职责和对研究生的要求。加强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的职责。明确法律责任,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同时,规定学术复核、学位复核等争议解决机制和权益救济途径。下一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位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法律实施的成效推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学位法审议通过 明确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记者注意到,学位法明确“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这是本次立法的一项重大突破,既是加快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顶层设计,也是对30余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学位法第二条规定学位类型时专门写了“等类型”,这为实践中探索设立其他学位类型留下了制度空间。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强化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学位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尊重规律、整体推进、机制创新,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注重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造升级,加强全链条、各环节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合,提升人才培养链、工作管理链的匹配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实效性、长效性,推动培养单位实现内部体制机制变革。

学位法:三种情形将不被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人民网教育] 2024-04-26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指出,学位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保障学位质量”,并设专章作出细化规定,全面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一是突出自我管理,强调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学位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授予学位的质量。二是强化外部监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定期组织专家对已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进行质量评估。三是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要求学位授予单位为研究生配备品行良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或者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遴选、考核、监督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规定博士研究生应当努力钻研和实践,认真准备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确保符合学术规范和创新要求。四是明确法律责任。规定对不能保证所授学位质量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撤销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有学术不端等情形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记者注意到,学位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一是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二是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三是攻读期间存在依法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全国人大代表杨登辉:用技能创造人生的无限可能

[人民网教育] 2024-03-09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对技能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搭建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懂技术、懂设计、懂制造,才能够有创新。”今年全国两会,杨登辉代表带来建议: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同时,通过减税政策支持,让企业更加主动地落实人才相应待遇,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

全国人大代表麻小娟:乡村美育离不开“硬件”支撑

[人民网教育] 2024-03-09

“老师,晚上能给我们讲故事吗?”孩子们的一句期盼,触动了“90后”乡村教师麻小娟的内心。从2015年开始,她坚持每晚走进学生宿舍,利用睡前半小时的时间,为孩子们讲故事,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关怀和心理疏导。今年全国两会,麻小娟代表为基层教师发声,呼吁社会各界多关注乡村教师减负和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建议加大对乡镇教育的投入,以更好的硬件设施设备支撑乡村美育发展。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公布

[人民网教育] 2024-01-14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李依环)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消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今天公布。即日起,考生可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查询成绩。成绩查询相关入口页面。图片来源:国家公务员网站中央机关和省级(含副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科目成绩合计,下同)105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60分;市(地)级和县(区)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95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50分。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的市(地)级、县(区)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职位,非通用语职位,以及特殊专业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90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45分。此外,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统一组织了专业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合格分数线为:45分。国家公务员局表示,今年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时,既考虑到新录用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又兼顾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机关招考职位对公务员能力的不同要求,同时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各职位进入面试的人员名单将根据规定的面试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确定,面向社会统一公布。面试工作由各招录机关具体实施。面试前,将在“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发布面试公告。对于笔试合格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未达到规定面试比例的部分职位,国家公务员局将组织公开调剂,后续还将针对出现人员空缺的职位,面向社会统一进行补充录用。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调剂公告发布

[人民网教育] 2024-01-14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李依环)据国家公务员网站消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已经公布。部分职位笔试合格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未达到规定的面试比例,根据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安排,需要面向社会公开调剂补充面试人选。报考者自即日起,可以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查询调剂职位、调剂人数、考试类别、资格条件、咨询电话等。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调剂条件除具备《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规定的资格条件外,参加调剂的报考者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符合拟调剂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二)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同时达到拟调剂职位和原报考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且考试类别相同。拟调剂职位设置了专业科目笔试条件的,专业科目笔试成绩还须同时达到合格分数线,且考试类别相同。(三)未进入原报考职位面试人员名单。参加调剂的报考者只能申请1个调剂职位。进入调剂职位面试的,不得参加原报考职位的递补。二、调剂程序(一)职位查询报考者自即日起,可以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查询调剂职位、调剂人数、考试类别、资格条件、咨询电话等。(二)报名2024年1月15日8:00至1月17日18:00期间,报考者凭报名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考录专题网站”,选报职位并提交调剂申请。报考者对有关职位的专业、学历、学位、工作经历等资格条件有疑问需要咨询时,可直接与招录机关联系。在提交调剂申请截止时间之前,报考者可以改报其他职位。非网上报名的报考者参加调剂时,请直接与拟申请调剂的招录机关联系,在2024年1月17日18:00前提交书面调剂申请。(三)资格审查2024年1月18日8:00至1月19日18:00,招录机关对调剂本单位职位的网上申请和书面申请一并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一般依次按照报考者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两项成绩均相同的人员,一并进入资格审查;对于设置了专业科目笔试条件的职位,资格审查依次按照报考者合成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三项成绩均相同的人员,一并进入资格审查。审查合格人数达到规定的调剂人数后,招录机关不再对其他人员进行资格审查。2024年1月20日之后,参加调剂的报考者可以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资格审查结果和进入调剂职位面试人员名单。

开阔学生视野 注重人文关怀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开阔学生视野 注重人文关怀   “宝宝,跟着姐姐的节奏一起来拍球。”“你真棒!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看,能不能边拍边跨过这个球?”近日,在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一家特殊儿童康复机构,来自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6位志愿者学生正在陪伴“星宝”(孤独症儿童)做康复训练。   这是本学期志愿者们第6次走进康复机构,不少“星宝”已经与他们熟络了起来。这并不是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而是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护理学社会实践”的课堂现场。近期,该课程入选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   课程负责人、护理学院副院长赵缨道出了教学初衷:“希望学生在完成课程实践后,可以独立思考、分析不同人群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和照护需求,能够看到疾病背后的‘人’,进而内化成人文关怀的照护理念。”   从2020年起,该课程团队先后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的特殊儿童基地、康复实践基地、老年实践基地、母乳喂养和儿童保健基地。学生们在完成4周理论教学后,自由分组选择1个基地,参加为期7周的社会实践。赵缨说,传统护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在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医院实习完成,而这些校外实践基地大多提供医疗机构外的延续性服务,学生能在实践中看到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的照护现状、面临的痛点和需要的社会支持。   有了切身体验后,学生的视野也更开阔了。依托特殊儿童实践基地,学生团队孵化出“孤独症儿童的音乐互动游戏空间”创新项目,探索特殊儿童的康复新路径。   “对于人群的了解和关爱并不只是护理专业的要求,而要看见事情背后的‘人’。”赵缨表示。   (记者 任鹏 颜维琦 通讯员 张欣驰)

不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不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   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李萍正在紧锣密鼓地复习专业课考试。“为了得高分,我们不仅要用功读书,还要有选课策略和‘智慧’。”   而这一切,离不开“平均成绩点数”(GPA,Grade Point Average)的评价导向。GPA是目前国内大学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在奖学金评选、保送生资格评选和申请国外大学时占据重要地位。GPA的计算方式是将每门课程的绩点乘以学分,相加后除以总学分,得出平均值,因此,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有所不同。   在绩点压力下,很多学生在选课时就开始谋划,倾向于参考教师往年给分情况选课,而不是依据对课程本身的了解或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试点改革,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放弃GPA排名。这一试点效果如何?记者日前展开了调研。  过度追求高绩点妨碍学生充分利用大学资源   在大学,学生追求高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对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外,还需要掌握大量数理化和计算机相关知识,相比其他院系课程学分要求更高,并且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较早进入实验室学习。在此情况下,对GPA的追求更是让大家分身乏术,没有多余精力和时间再参与社会实践或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一味追求高绩点也使得学生的选课和学习策略发生改变。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平介绍:“为了获得更高分数,很多学生会在考前刷往年试题,甚至会给教师写信,直接恳求给予更高分数。”   “我和身边同学更多是对低绩点的恐惧。”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强基计划学生陈佳璐深感对GPA的考量限制了自己的课程选择,“尽管学习数理课程非常有必要,我自己也很喜欢学,但为了绩点,我只能尽可能少选这些课程。”   “北大有很多优质教育资源,有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更有人文学科的大师,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过度追求高绩点的学生被捆绑在考试分数的‘战车’上,妨碍其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在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看来,这样会背离综合素质培养的初衷,挤占学生们课外学习、科研实践和个人发展的时间。   由于生命科学学院学业负担较重,北大校长龚旗煌特别支持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成绩评定制度的改革,为优化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可行的方案。   经过多次调研和座谈,生命科学学院决定从2020级学生开始,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推荐采用粗线条的成绩评定。学生的成绩可以分为A(85分或以上)、B(75至85分)、C(65至75分)、D(60至65分)、F(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A%,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AB%,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对于单门课程而言,则与以往相同,成绩优秀率40%左右,不及格率不超过5%。  注重等级制试点的配套落地   “生命科学学院的很多课程包含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进步,很多知识不断更新迭代,通过死记硬背和刷题得到的知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会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王世强指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这个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生命科学学院对本科生实行等级制、放弃GPA的目的是给同学们留出更多时间进行素质提升,比如听名家讲座,选修人文课程,参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在实行等级制前,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了3次问卷调研,学生们对这种评价机制的支持率达88%。唐平说:“这个支持率比我们预期的要高。”   在上学期,生命科学学院有近40门课程,几乎所有的主干课程都实行了等级制评价。“尤其是实验课,很难给学生们的实验做一个具体分数的量化。”王世强说,“对于将来要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他们只要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和主要原理,就可以拿到A,不需要再花时间记忆很多能轻易检索到的内容,以便留出更多精力探索未知。”   唐平介绍,实行等级制之后,奖学金的评定也相应改为根据“优秀率”进行筛选,将学业以外的科研实践、社会公益、社团组织、双创活动等纳入不同类别的奖学金评定。在评审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提交一份申请材料,包括过去一年学习进展以及感悟。同时,学院也会邀请教授和专家参与其中,“他们才是真正了解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实际表现的人,我们不是单纯关注大家的卷面分数”。   “生命科学领域导师在选择研究生时,主要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研究能力、合作意识等。科研需要很长的周期,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经历很多挫折才能提升。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把成绩从90分提到97分这件事上,得不偿失。我们取消绩点,改成等级制,正是为了减轻大家的课业负担。”王世强说。  淡化排名、引导兴趣、提升素质、适应未来是初衷   等级制是北大回归素质教育的一次尝试,旨在引导学生将视野放长远,着眼于未来生涯发展和社会定位。   “很多学校已经在试行等级制了。”在王世强看来,“绩点评价是从西方搬过来的,但和我们实际情况并非完美契合,我国早年曾实行过5分制,当时学生整体素质也很高。”   试点等级制,也有不同声音。“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现在焦虑得‘B’。对于之前绩点排名靠前的同学而言,等级制并不友好。100分和85分,在优秀率上表现一样,可能会导致上游学生优秀率排名低于绩点排名。”   而对于已经进入实验室的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马启为来说,“等级制是一种解压,能够让我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学业,将来不论是读研还是出国,都会有更多备选方案”。   对此王世强表示,学生们更应该专注于为未来生涯塑造自己,一方面,改革并没有放松对成绩中下游学生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应只着眼于成绩,而要多注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对于将来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而言,通过刷题和套路获得的分数并无意义。”   淡化排名、引导兴趣、提升素质、适应未来是生命科学学院试行等级制的初衷。“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都很在意成绩,导致大家到了大学也会花费很多时间来提高分数。”王世强说,“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不要对这些分数斤斤计较,也不因学分权重不同而在学习态度上产生区别。”   (记者 晋浩天 通讯员 聂一丹)

从旧仓库到新书房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从旧仓库到新书房   穿过明亮的玻璃大厅,拾级而上,便进入了一片室内森林,靠窗而坐,在沈阳市大东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里徜徉书海,是沈阳市民陈怡颖的惬意时光,“坐在这里看书,别有一番意境”。   如果不是书房外的中央广场上保留着一段旧时的铁路线,停靠着一辆充满历史感的蒸汽火车头,少有人知,这座将时尚与文艺融为一体的城市书房,曾是东贸库的一间旧仓库。“东贸库始建于1950年,是沈阳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沈阳市大东区文旅局局长佟彦慧说。   近年来,沈阳市依托历史建筑的文化底蕴,将闲置资产打造为公共文化空间,力求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人为本,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厂房被注入历史、工业、科技等元素,打造成新的文化地标。截至今年7月,沈阳市已建成26座书房、120间书屋,总藏书达81.37万册,累计接待读者超千万人次。   走进时代文仓城市书房,5500平方米综合性的文化空间内,依然保留了当年仓库的“骨骼”。超高的房屋举架,上方是裸露于外墙的木桁架,与空中栈道平行交错,下方则是整齐的书架、绿色盎然的植物迷宫,共同构成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这里还有沉浸式阅读太空舱、文仓小剧场和精品咖啡馆等,业态多元丰富。   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相关负责人王子琦介绍,这里已成为沈阳热门打卡地,也唤醒了很多“老沈阳”的工业记忆。“爷爷一辈是工厂工人,给我讲过许多老厂房的故事。”陈怡颖说,“厂房过去储存着物资和粮食,现在是知识和精神食粮的宝库。”   在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一大批老厂房、老建筑正在依托城市更新“重生”,在延续历史遗光的同时,蕴含着新的文化活力。   在和平区,由锅炉房改造的呐喊书店隐匿在一座老旧小区内;在浑南区,废旧厂房“焕新颜”变成了莫子山书房,特色台灯、充电宝、轮椅等擦亮“服务读者”名片;在铁西区,奉天记忆书房仍保留着老车间的红砖结构和老物件,诉说着工业文化的故事……   偌大的旧仓库、陈年的老厂房、黝黑的锅炉房,这些曾经与沈阳共同走过的“老朋友”,经过城市更新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刘艺淳、武江民)

山东莘县:全方位关爱未成年人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本报电  (马彦青、姜凯)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为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以未成年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未成年人困难为抓手,盯紧帮扶救助链条上的每个环节,有效打造了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站”。县委书记孙奇宏在全县不同会议中多次强调:“莘县是人口大县,未成年人占比高达25.8%,必须坚决扛起未成年人保护重任。” 为不断拓展帮扶救助形式、增强帮扶救助实效,莘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措施,补齐了政策救助缺口短板;大力推动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镇(街道)未保工作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配套完善了观察室、心理辅导室、儿童救助床位等设施,满足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需求;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募集救助资源,依托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相继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营造金色童年”“关爱女童·筑梦行动”“相伴童行”等服务项目;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际调适等心理方面的专业性关爱服务,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帮农村留守儿童树立生活、学习、成长的信心。

给儿童读者带去图画书的意蕴和美感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给儿童读者带去图画书的意蕴和美感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图画书市场上所能买到和大家口口相传的,大多是引进的西方经典图画书及其故事。这样的情况,在创作者和出版人的集体努力下,发生了改变。从2008年开始,原创图画书规模性出现;从2010年到现在,原创图画书品种大量增多、品质大幅提升。如今,一批在题材、主题、类型及艺术风格的开拓方面均有上乘表现,文与图均拓展了艺术表现能力,具备一定艺术性和思想内涵的原创图画书,已经在国内出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原创的繁荣。步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时代,面向低龄儿童、具有启蒙阅读作用的中国原创图画书崛起,这为文化强国增添了助力。图书创作的源头是作者。支撑原创图画书量质齐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作者群之一,就是一批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青年画家、青年作家。一位图画书作者要创造性地讲故事,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其一是故事的创意和巧思;其二是贴合创意、充满童趣和表现力的语言,或者说是文学语言运用上的创意;其三是图文的配合,即如何充分运用画面的可视性特征完成图画书的构思奇想。这一批专业的青年图画书创作者,让原创图画书在图画的完成度上已臻精美,并不比国外优秀图画书逊色。但他们还有更高的追求——创造性地讲故事。如果说在七八年前,一些青年创作者的作品中还存在对西方经典图画书叙事结构和主线的借用或模仿,那么近四五年来,他们的作品已经实现了在核心叙事创意上的解放和飞翔,丰富了图画书叙事的可能性,为原创图画书带来了大量鲜活的、充满奇想和机趣的艺术构思。当然,在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方面,在纯正自然的童趣和幽默感的表现上,在新颖独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巧思和细节的呈现上,青年图画书创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笔者观察到,与欧美图画书着重于“童趣”“想象力”“游戏精神”的表现不同,原创图画书虽然也强调趣味性的表现形式,但在对生命、历史文化呈现和现实思考方面有更多着墨,二者呈现出了饶有意味的分野。这是一个值得长期观察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创图画书不必刻意寻求文化表达中的标签意象,而需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童年生活、文化习性和艺术思维,切实寻求一种符合图画书内在构成与艺术规律的超然、自由、灵性的艺术表达。因为,儿童是敏感的、感性的,孩子们是否接受与喜爱,深刻地影响着一本图画书的命运。有学者认为,图画中描绘的具体对象通过所唤起的语境而产生意义,让读者把它们同自己的知识以及对生活、文学及视觉艺术的经验联系起来。只要孩子们捧读由中国的创作者创作的图画书,则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意义建构、文化态度就会在图像背后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持久、长远的。总而言之,图画书中图画的能指空间、所指空间、意义空间、心理空间和情绪空间并不是彼此割裂、互相分离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它们以一种当下性的、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叙事方式,强化、补充或改变文字叙事空间,从而呈现图画书丰厚的叙事意蕴和美感,给低龄儿童读者带来丰富、多层、多义的情绪表达与心理意义建构。这样一种适合低龄儿童反复翻阅、寻找阅读乐趣并在不经意间收获意识建构的图书形态,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创作者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对待。我们也呼吁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环境,为原创高质图画书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保驾护航。(作者:陈香,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原创绘本如星 缀满童年的梦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原创绘本如星 缀满童年的梦绘本《游园》内页插图。受访者供图青年绘本作者马鹏浩在创作。受访者供图青年插画师刘江萍在绘图。受访者供图青年绘本作者吴华超在采风途中。受访者供图绘本《游河》过程草图。受访者供图绘本《一个仙桃冲上天》内页插图。受访者供图   晨雾和鸟声中,太阳跃出海面,光耀万丈。金黄的桂花,橙黄的蛱蝶,赤红的蜻蜓,古老的渔村开启热闹的一天……一家绘本馆内,5岁的小女孩童童刚刚读完一本名为《日出》的国产绘本。她拉着妈妈兴奋地提议,想去海边看日出。   这或许是亲子阅读场景中平常的一瞬,对《日出》创作者之一、80后插画师刘江萍来说,却很珍贵。创作时,她和团队曾到浙江温岭的小渔村采风,历经多日等待,捕捉到日出东方的壮美一幕。这惊艳了创作者的旭日,最终于书页间喷薄而出。   图画与故事交融、碰撞,创造直抵童心的视觉力量——这是绘本(图画书)的追求。凭借自己的绘画,让孩子们生出“去奔赴一场真实的日出”这样的美好念头,是刘江萍投身绘本创作的动力所在。   国产原创绘本同样迎来一场“日出”。近20年间,国产原创绘本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截至2022年,在国内绘本市场中码洋占比已接近五成。   独具特色的绘本创作,如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年创作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属于中国孩子的图画与故事,正化作点点启蒙的星光,缀在越来越多孩子的童话世界里。  1 在绘本里看见文化中的故土   文图叙事的童书在我国早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原创绘本在国内的发展历史不长。本世纪初,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引进绘本开始占据中国父母的视野,原创绘本市场尚且一片空白。“那时的原创图画书既没有土壤,也没有开垦者和播种者。”《图画书小史》中,在中国推广图画书阅读的先行者之一阿甲这样写道。   写这句话时的阿甲或许难以预料,短短20年间,这片“土壤”会变得如此火热,引来众多年轻的“开垦者和播种者”,萌生属于中国的“种子”。   “过去很多人只认国外的绘本,现在我们自己也有非常非常厉害的绘本!而且,中国美的内核,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精准表达。”社交媒体上,读者“琪琪妈妈”推介着她眼中的宝藏绘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为主题的《游园》。她回忆,早些年在众多西式童话中“淘”到一本中国故事的图画书并不容易,现在,讲述非遗、传统文化、祖国风光的绘本早已脱颖而出。   把中国的故土乡情引入绘本世界,离不开国内新一代青年绘本人的匠心独运。   “怎么把听起来婉转深情的昆曲画出来?还得让孩子看得懂?”这是刘江萍和作者保冬妮创作《游园》时颇费脑筋的问题。为此,她们巧妙设计了一个双线结构——让小主人公“我”一边游园,一边听《游园》。   开篇,随着一句“一大早,爸爸撑船带着我和妈妈去苏州,我们要去看戏喽”,小主人公“我”走进水彩园林。这个园林,是刘江萍借鉴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绘就的。绘本中,花窗、太湖石、雕花门窗等园林造景成为古今穿越的“窗口”,昆曲故事跟随“我”的视线,在平湖长堤、亭台楼阁、苍石古松中上演。   面向儿童的绘本往往篇幅不长,但不意味着能速成,“在画面之外绘者要付出很多努力”。刘江萍说,为了表现《牡丹亭》的韵味,她在梅兰芳、张继青的舞台视频中找灵感,对比白先勇的“青春版”改编反复观摩;伴着不同曲艺大家的唱腔,反复品味汤显祖的用词之美。   “春啊,得和你两留连……”婉转唱词从湖面掠过,在桃林间飘散。尽管年幼的“我”很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牡丹亭》,但古典的亭台回廊、精美的昆曲戏服、多姿的水袖动作,都传递着传统文化的韵致,向孩子发出了亲近传统的邀约。   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灶王爷》《小年兽》,以市井民俗为题材的《团圆》《荷花镇的早市》……近年来孕于中国文化、中式美学的绘本作品屡获大奖,传递出本土原创力量的旺盛生命力。   正如童书评论人徐榕感叹的那样:“在感动和愉悦里,在琳琅和灿烂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和画家真诚而勤恳的职责,看到了古老的文化依然照耀着遥远的未来。”  2 直抵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次参与绘本奖项评选的《东方娃娃》杂志社总编辑余丽琼发现,近年来,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绘本越来越多了。这位资深童书编辑的评判标准中,有一条最关键——要完全“回到童年”。“大家能发现心里的孩子了,都表达自己的童年感受,这是图画书创作最大的变化。”她谈道。   具备童趣与哲思、符合儿童心理,是绘本真正“抵达”儿童内心世界的关键,这曾被视为国外绘本的显著优势。当前,国产原创作品在这一点上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   青年儿童绘本作者马鹏浩眼中的童心,是对周围世界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构思绘本故事时,他会特意回应这些问号,因为“要让孩子们保持对世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那是他们珍贵的特质”。   绘本《一个仙桃冲上天》中,仙桃的太空之旅是真实存在还是仙桃的一个美梦?《桃花鱼婆婆》中,因救人而飞下山崖的阿秀婆究竟去哪里了?《小熊,快跑》的那只小熊,在蹿进竹林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人?马鹏浩喜欢把故事设计成开放式的结尾,留出让孩子思维发散的空间。   每当和小读者们交流,马鹏浩总是非常享受地听孩子们讨论“留白”的故事、分享自己“续写”的结尾。他从来不会把孩子们的畅想当成幼稚的想法,反而会加入讨论,一起探索更多可能。也是在这种时候,马鹏浩“仿佛回到了童年”。   “儿童绘本有它的特殊性。”刘江萍认为,与面向成人的绘画不同,绘本贵在“童真”二字。“这个童真,指的是创作者赋予作品的一种纯粹的心态。”她说,将孩子放在心中,让表达真诚而自然,这是创作一部好绘本的前提。   青年绘本作者大吴(本名吴华超)相信,给孩子们创作的故事可以是充满哲思的、回味悠长的。在绘本《散步》中,他设计了一位有好奇心的弟弟和一位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哥哥。散步时,弟弟每提出一个有想象力的想法,哥哥就会用相关的知识对这个想法加以否定。一个用好奇心理解世界,一个用经验对事物进行判断,兄弟二人的一问一答构成了鲜明对比。   在创作时,大吴把弟弟想象中的事物统统画了出来。在这个故事里,弟弟想象中的世界反而是真实的,他想让孩子们认识到好奇心有多么宝贵,丢掉好奇心是多么可惜。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故事里的‘弟弟’,太多的人却成长为‘哥哥’了。”在这个故事里,除了鼓励孩子们尽情放飞想象,大吴还想提醒步履匆匆的大人不妨尝试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去探索人生的旷野。  3 贴近真实经历,启迪生活智慧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届上海国际童书展上,《炒豆粉 香喷喷》《穿蓬蓬裙的大人》等本土原创绘本成为展会的一大热点。有书评分析,这类贴近乡土、源于生活的绘本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原创绘本作品中。   在《去找奶奶的那一天》中,大吴结合自身的经历,为小读者讲述了去医院看望奶奶的故事。田里的老牛、乡间的小路,是不少去过农村的孩子熟悉的事物;奶奶的慈爱、主人公的思念,是许多和祖辈“隔辈亲”的中国宝宝体会过的难以割舍的亲情。   “本土的原创绘本未必要拘泥于标签式的文化符号。”许多和大吴一样的青年绘本作者逐渐认识到,原创绘本要立足中国孩子的童年生活、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本土的作者为本土的孩子创作故事,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吴说。   马鹏浩有着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原创绘本会带着作者本人的审美和情感取向。马鹏浩小时候曾被烫伤,留下疤痕。他据此在故事里创作出一个有伤口的苹果,这个苹果被果农扔下山,一路上它看到了那些被采摘走的完美苹果不曾看到的风景。最后,它落在一块肥沃的土地中,长成了一棵苹果树。   读了这个故事,一位腿上有伤的小读者穿上了自己一直不敢穿的裙子,一位声音嘶哑的小读者敢于在人前大声说话了……每当听到这样的反馈,马鹏浩都会为自己的故事又治愈了一位小读者的童年而欣慰。把自己的成长体会和经历映射到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故事里,再通过故事去鼓励和感染小读者,青年绘本作者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与孩子们互相成就。   对青年绘本作者来说,原创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市场份额的增多,而在于每多一本原创绘本被出版,就多一份古老东方的审美浸润童年,多一份贴近乡情的智慧启迪人生。   (记者 李丹阳 殷泽昊)

大学如何成为“运动苗子”生长沃土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大学如何成为“运动苗子”生长沃土 游泳池里,北京大学小将陈铭杰劈波斩浪;田径场上,中国人民大学女将杨鸿菲全力冲刺;篮板下的对决,北京代表团大学男子队、大学女子队双双夺冠……在刚闭幕不久的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来自25所首都高校的学子们为北京市代表团摘金夺银,助力队伍获得了奖牌数、金牌数、团体总分第一,体现出近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显著成果。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24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做了说明。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方可报考、所有项目的体育测试全部实施全国统考、文化考试成绩须达到生源省份普通类专业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80%等要求引起广泛关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培养改革持续推进,既深入推动了教体融合,也为新时代竞技体育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政策发布后,各高校将如何从招考、培养等环节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打造?如何让大学校园成为“运动苗子”成长新沃土?招生:强调公平,选拔乐于、适于、善于从事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通知》发布后,各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情况将有何变化?“2024年,清华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和规模都与2023年相同,仍然包括篮球、田径、射击等项目。训练方式也与往年一致,还会采取集中编班模式。变化在于:一是之前二级运动员可以报名,现在要求必须是一级;二是体育测试全国统测,学校不再组织校测;三是除符合相应分数要求外,只能修读体育专业。”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介绍。“此次政策亮点之一是提高运动成绩入门标准,确保运动员学生的‘高水平’。”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表示,为解决过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部分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偏低的问题,此次适度提高了对报考考生体育竞技水平的要求,并设置了过渡期。“近年来部分高校已将报名资格提高到了‘一级运动员’,探索了有益经验,为全面提升运动成绩报名标准打下了基础。”“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强调招考环节的公平性。一是防止校测过程中出现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二是避免其成为升学‘跳板’,学生通过此途径进入高校后很快转专业、退队等。”某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分析。“竞技、学业要求双双提高,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数量会相应减少,这对于排名靠前的知名高校影响不大,但一些实力较弱的院校,就可能放弃组队。”该负责人也表达了一些顾虑:“全国统测更偏重达标测试,能起到‘汰弱’作用,但对以往选拔要求较高的学校,不利于其择优。此外,由于可修读其他专业的分数限制条件极为严格,能达到的学生几乎是凤毛麟角,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原本考虑到能修读其他专业才会选择综合性院校,现在他们报考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影响。”“我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路径还是自主培养、科学训练。如果说有孩子踢足球很突出,又想上大学,又想去踢职业联赛,他很可能会选择北理工。”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赵汐表示,招生考试政策的调整,要求各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明晰——就是要选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和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人才支撑。”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马骥分析:“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技术等级和体育比赛成绩要求,正是为确保乐于、适于、善于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进入高水平运动队,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相关配套保障措施的制定完善,也会推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质量发展。”培养:统一学业标准,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文化成绩标准“同进同出”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如何培养?新政策给各高校带来了新探索空间。胡向东分析,《通知》的另一亮点,在于统一学业标准,确保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文化成绩标准“同进同出”。“针对前些年存在的少数运动员学生文化成绩偏低、入校后学习困难等问题,此次文化成绩要求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成绩,提升入学文化成绩要求;入学后要求这部分学生原则上同样参加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按相同毕业标准完成学业。”胡向东注意到,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需要兼顾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通知》要求高校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为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这将有效提升运动员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确保我国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记者了解到,为适应此次《通知》对于高水平运动队修读专业的要求,不少招生高校已向教育部提出新的体育专业设立申请,部分高校已获批准,专业名称有“体育教育”“运动康复”等。赵汐透露,北理工新申报的“体育教育”专业将充分调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着力培养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技能的教练员、 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社会指导员等。“其实从设立初衷来讲,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目标 应瞄准、对标职业运动员。学生本科毕业通常22、23岁,正是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足球队里踢球踢得好的,本科毕业可以签约职业俱乐部,近几年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也有到地方队当职业球员的。所以培养过程中还是要把竞技水平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至于当教师等,是赋予其更多的职业选择。”在北理工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课程体系计划里,光电学院、信息学院、宇航学院生物力学团队等学科力量, 都纳入了培养计划。赵汐介绍:“我们将充分动员学校相关学科力量,建设好运动医学、生物力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此外,还会精心打造‘运动数据采集与分析’课,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改进训练效果。”专业课程量小而精、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强化跨学科能力也是部分学校培养特点。“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意见》对各高校体育部门师资水平、管理制度、学科交叉融合支撑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启发我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要提高站位,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高校师资能力也要跟上。如开设专业后体育部教师须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这会促使教师更加关注体育学科发展前沿,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期待:增加比赛机会,打破参赛壁垒,搭建培养选拔“立交桥”有学者表示,按照《意见》规定,2027年起,除“一级运动员”这一条件外,还要近三年在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报考,这一规定倒逼地方政府、体育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举办更多高水平青少年赛事,改变当下青少年赛事偏少的状况,促进各地主动推进教体融合。“下一步,招录环节增加一级运动员和‘全国前八’两项要求后,一些竞技比赛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参赛限制或会相应淡化甚至取消,更多学校校队将可自己组队参与职业比赛,这也是体教融合的应有之义。”赵汐说。赵汐注意到,一些学校的足球队开始在中冠赛场亮相,“中冠被视为进入职业联赛的一道‘准入门槛’,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校队进入职业赛场。 对于篮球而言,目前体育院校已可以单独组队,今后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院校,也可能会单独组队参赛。”此外,更多非特长生的统招学生通过选拔进入校队训练并参加比赛的通道也已打开。前不久,2023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中,来自交叉信息学院的戴言引发关注。科研成绩出众的他是校游泳队的首批非特长生成员,在全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中与队友一起为校队夺得亚军。“今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将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进一步解决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训矛盾问题,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成长通道,实现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合二为一’,促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夯实学生的学业基础及文化素养,拓宽未来的职业选择渠道,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终身发展。”马骥分析。(记者 周世祥 通讯员 宋巍)

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须增强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须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首次列专章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下文简称“三个第一”)进行一体部署,这为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路径。光明日报10月10日教育周刊刊发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相关报道,聚焦“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及时呼应、深刻阐发。笔者对上述报道深有同感。今后,高等教育要时刻牢记“三个第一”,坚持创新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三个第一”的最佳结合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实际中,三者之间还有一个如何转化的问题。只有将“人才第一资源”的能力有效地转化为创新这一“第一动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只有与创新这一“第一动力”、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才“第一资源”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实现这“三个第一”的有机结合?其最佳结合点正在于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并通过相互融合,达成同时实现“三个第一”的目的;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创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确保了“三个第一”之间的相互转换由可能走向现实;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创新所涉及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组成了一个新的系统,以系统的整体性推进“三个第一”的有机融合。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弱项和短板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弱项和短板,集中表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一是“产”的主体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有些企业不愿或被动地参加当地的产学研合作或技术创新联盟;有些企业对借助产学研合作获得技术突破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从而缺乏主导作用与话语权。二是“学研”的主体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将产学研合作项目简单地作为横向项目对待,在科研评价、人才评价中权重较低;尽管在职称评审方面,近年来新增了社会服务型的副教授、教授,待遇与学术型人才大体一致,但参评者和相关方总感觉这类副教授、教授的含金量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及其科研人员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于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偏差。三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和机制所形成的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企业从中得益不多,甚至只有付出,而没有明显收益;高校、科研机构往往不愿意毫无保留地将知识或技术转让给企业,而企业在科研成果创效后也不愿意更多地与合作单位分享,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创新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整构建。这也是产学研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障碍。以“三个第一”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企业是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主战场,是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的用武之地,是产生创新第一动力的一大主体;与此相对应,高等教育是形成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是培养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力量,是产生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源泉。而正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企业与高等教育有效地连接在了一起,将“三个第一”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进而以系统的方式形成科技、人才、创新互为循环、互为促进的巨大系统效应。因此,在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方面,必须坚持以“三个第一”为引领,引领企业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相匹配,增强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引领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深对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体系的优化和改造,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所形成的内生动力。坚持以“三个第一”引领企业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相匹配,增强企业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就是要站在“三个第一”的战略高度,不仅在思想上对企业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位,而且在行动上对企业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做法落实到位,使两者完全相匹配。坚持以“三个第一”引领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深对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就是要从“三个第一”实现有效转换的深度、广度着手,深化各方对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认识,破除一切阻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障碍。坚持以“三个第一”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体系的优化和改造,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所形成的内生动力,就是要深刻把握好“三个第一”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机理,从中寻找到优化和改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体系的方法和路径。当务之急,就是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筛选机制、企业家介入机制、管理机制。(作者:张坚强,系江苏科技大学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谢忠秋,系江苏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激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新动能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激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新动能2023年11月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工作定位、项目范围、录取程序等作出明确说明。此举意味着在“三年过渡期”结束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21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正式实施。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标准和模式的改革,将进一步夯实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加速体教深度融合进程,为我国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注入更多活力。回归设队初心,以严格标准驱动高水平运动队高质量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是衡量国家体育综合实力、展现体育强国建设水平的显著标志。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抓手,高水平运动队设立的初衷是在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其他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参赛任务的同时,不断筑牢我国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拔培养一批竞技体育战略储备人才。自1986年相关工作启动以来,各高校已依托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出众多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赛事中斩获佳绩的优秀运动员,但与此同时,高水平运动队距离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存在竞技水平偏低、发展潜力缺失等问题。《通知》对考生从事的运动项目、本人的运动技术等级、体育测试成绩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往二级运动员即可进入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范围,此次提高至一级运动员,并明确自2027年起,在“一级”之外还将加入“近三年在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运动成绩要求。上述政策充分体现出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改革“严”的趋势、“高”的标准,不仅是对高水平运动队设立初衷的回归,也有助于让那些运动成绩好、发展潜力大、心怀体育报国之志的青年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将高水平运动队真正打造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会聚之地。回归教育初心,以多维考核驱动运动员学生高质量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遴选培养的形式,其建设需要兼顾教育和体育的一般要求与基本规律。高水平运动员是赛场上的竞技者,更是校园中的求学者,无论最终是否走上职业体育的道路,作为一名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针对以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践中学训矛盾突出、部分运动员学生文化成绩偏低且入校后学习困难的情况,《通知》特别加强了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文化成绩标准“同进同出”的要求,明确文化成绩入口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并提升了成绩标准。在“高要求”的同时,《通知》也为特殊人才升学开辟了“绿色通道”,允许高校面向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具有特殊培养潜质的考生建立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机制。上述举措有助于进一步践行“阳光招生”理念,提升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方式的公平性,并强化运动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其统筹好学训关系,在刻苦训练之余持续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夯实多元化就业、终身化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锚定培养特色,以差异化发展驱动新设体育专业高质量发展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为顺应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模式改革趋势,部分高校近年来新申请设立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体育类专业。此举对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加强体育类人才的精准化培养,以及使运动员学生在读期间学其所长、未来就业用其所学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逐步积淀。例如,国内已有300余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而为高水平运动员新设的体育教育专业如果在设立之初未找准定位、锚定特色,很容易引发专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培养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各相关高校在发展体育类专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聚焦学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取得的累积优势,尤其要重点考虑运动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高、熟悉运动项目规则、了解运动项目文化等特点,结合国家近年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退役运动员转型为体育师资、大中小学新设专门教练员岗位等政策动向,研究设置体育师资类、教练员类课程模块,夯实运动员学生教、训、赛复合能力,为其退役后转型为优秀体育师资、学校教练员等提供助力。加强资源整合,以协同发力驱动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必须做优做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化体教融合,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训练体系及体育竞赛体系深度融通是其关键发力点。作为体教融合的标杆工程,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成效事关体教融合工作的显示度。目前,部分高水平运动队存在招生人数偏少、优秀教练员缺乏、训练保障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高校自身远远不够,应推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尽快从“学校单独承办”模式转变为“学校牵头,多方共建”模式。通过与运动项目协会、体育俱乐部、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高校既可以引入高水平教练团队、专业训练场馆等优质资源,提升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也可以进一步畅通运动员学生进入省队、国家队、职业俱乐部的体制机制,为在队学生成长为卓越竞技体育人才提供更高平台和更多机遇。(作者:高鹏,系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连增八年后 考研报名人数缘何减少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连增八年后 考研报名人数缘何减少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对于备受关注的考研报名人数,教育部较往年提前一个月公布数据:438万,比上年度减少36万,下降约7.6%。这也意味着,2015年以来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连续8年增长态势就此终止。考研报名人数缘何减少,释放了哪些新信号?“波动比例不到1/10,属正常范围”“出乎意料!”北京林业大学考生于杰(化名)说。备考期间,于杰心情忐忑。他原以为考研人数还会继续增长,“甚至有人预测今年考研人数会超过500万”。“这些预测给了我很强的紧迫感。”于杰说。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保持高位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率为15.8%。其中,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41万,2021年377万,2022年457万,2023年达到474万。考生们没想到,变化来得如此之快。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实际上,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就已经增长乏力。2023年仅比上年增长17万人,增长率为3.7%,和2022年增长80万人、增长率21%相比,已经明显下滑。”报名人数增长乏力甚至减少——这一变化,在以往报名人数较多的省份与热门高校已初现端倪。去年,辽宁、黑龙江考研报名人数均出现下降,四川仅增长0.4万人。今年,南开大学考研报名人数为15817人,已连续两年下降,较去年减少了1446人。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下降了3.41%和4.67%。“此次报考人数减少36万,波动比例不到1/10,属正常范围。”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传毅认为。他介绍,从每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来看,2023年中国为2.6,美国、英国等国家均在7以上;从就业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来看,每100人中,中国不足2人,美国、英国均在10人以上。“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劳动力学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王传毅认为,“一方面,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基石的研究生教育,将会持续稳步扩大规模,吸纳更多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硕士学位也将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新兴科技和专门职业领域,成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学位。”他预测:“未来几年,考研人数仍然会维持高位。”考虑性价比,不再盲目“随大流”考研报名人数为何减少?不考研的学生,都去哪了?某高校大四学生郦昆(化名)对于本科毕业后的去向没有太多规划,准备“随大流”考研。前段时间,郦昆听说有个朋友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已经复习几个月的他中途弃考,也去找工作了。近几年,中国教育在线对考研情况进行了连续调查。《2020年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该报告勾勒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脱颖而出”。“如果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硕士学历未必会带来高回报。”陈志文分析,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创下新高,于是大家开始“卷学历”,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找到“体面”的工作。“但大家逐渐发现,读完硕士可能同样面临就业难。考生们因此开始计算考研的性价比。这是一次理性的回归,大家不再盲目‘随大流’,是好事。”陈志文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雷生坦言,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较为多元,但客观上体现了“考研大军”正逐步回归理性,不再迷信学历提升带来的直接就业红利,被动或盲目考研的人数开始逐渐减少。对于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王传毅还补充道,今年出国留学人数相较于过去几年会有显著增长,这也分流了一部分原本打算在国内考研的学生。与此同时,考公考编却持续升温。11月26日,202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开考。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岗位。招生结构调整,“严进严出”成常态在选择考研专业时,北京一所211高校的考生郑军(化名)犹豫不决。“出于对专业领域的兴趣,想进入更高更好的研究平台”,他最终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术硕士。郑军发现,这两年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变少了,大家在选择高校和专业上“更加求稳”,更愿意选择同层次高校或比自己本科稍微好一点的高校。近几年,“双一流”建设高校考研报名人数增长乏力,而“双非”院校(即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异军突起。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迅猛,从2018年的1029人增长至2023年的5087人,年均增长近65%。除了择校,报考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也是考生绕不过的问题。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宣布部分专业学硕停招。从部分高校报考情况看,专硕报考占比普遍高于学硕。“考研人数的增减,也可能与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调整有关。”王传毅分析。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国家支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硕。在相关政策推动下,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2017年,专硕招生人数突破40万,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2020年,专硕招生人数超过60万,与学硕招生人数差距逐渐拉大。截至目前,我国专硕招生比例已超硕士招生总数的60%。值得注意的是,多所高校“步调一致”延长专硕培养年限,从两年延长到三年。此举释放明确信号:读专硕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成本。很多学生为了“好找工作”去读专硕,如果多上一年,感觉“并不划算”。“大家对于专硕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甚至有人认为专硕比学硕低一个层次,未能充分了解专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培养特征。这也是考生报考意愿有所降低的原因之一。”王传毅分析。近年来,“高校清退不合格学生”的新闻频繁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被清退的学生中也不乏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顶端,培养高质量人才,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陈志文坦言,与本科生相比,读研更强调探究性学习。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论文外审等措施的落实,研究生“严进严出”渐成大势,这也是考生必须综合考量的情况之一。(记者 陈鹏 通讯员 周汀兰)

报考人数减少 释放研究生教育改革新信号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原标题:报考人数减少 释放研究生教育改革新信号   “考研热”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去年下降36万人。对此,有人颇感意外,也有人认为不必大惊小怪。笔者以为,近几年考研报名人数持续保持高位,“触顶反弹”是正常现象。这也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已进入超大规模的新阶段,急需在招生考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报考规模受供需两方面影响   201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达201万人。2020年报考人数突破300万,达341万人。2022年报考人数突破400万,达457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80万人。2023年报考人数为474万人,仅比上一年增长17万人,增速明显放缓,已显露调整的迹象。2024年报考人数的负增长,可以看作上一年调整的延续。   总体而言,硕士研究生报考规模主要受到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   从生源供给角度看,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生源主体。有数据表明,应届生占到了考研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我国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增幅明显下降,硕士生源增长空间逐渐收窄。2016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405万人,2021年招生444.6万人,五年间增长40.6万人,年均增长仅8万人左右。从普通本科毕业生规模和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对比来看,2017年普通本科毕业生384.2万人,是当年报考人数的1.91倍。2022年,普通本科毕业生471.6万人,已与当年考研报名人数基本持平。这表明,今后本科毕业生工作后再考研的生源“储备”也会持续走低。   从读研需求角度看,一方面,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的激增与求职环境和就业压力密不可分。而目前,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求职逐步回到常态,考研不再是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无奈”选择,报考人数下降也就顺理成章。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日趋扩大,为本科毕业生读研提供了更多渠道,在职读研成为许多学生的理性选择。2017年,我国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为32万人和40.2万人,专业硕士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术硕士,占当年硕士招生总数的55.7%。2021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达到64.9万人,比2017年增长了24.7万人,占当年硕士招生总数的61.8%。   因此,考研人数下降是正常现象,并且可以预测,未来几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将会保持相对稳定,或进一步小幅下降。  发挥研究生招录的先导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研发人员比重等指标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都需要进一步合理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考研报名人数“触顶反弹”之间的张力,对如何更好选拔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上,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采取培养单位自行组织考试、推荐免试、全国统考三种方式,其中,单位自考所占比例较小且逐步收缩,推荐免试主要限定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从全国统考情况看,招生单位考虑到命题、阅卷过程中的巨大压力,通常会鼓励各院系采用国家统一命题试卷。此举降低了出错风险,减轻了招生单位的责任与压力,但无疑也淡化了本单位学科专业特色,弱化了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如何让更多培养单位加大自主命题力度,凸显本单位学科专业招生考试命题特色,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同时,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在职攻读学位、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人才培养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要解决好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问题,重点是分类培养、分类评价,但如何进一步增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考试适应性,把那些最适合、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此外,相对独立的硕士层次人才培养是我国学位制度的传统和特色。但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硕士毕业生直接到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硕士层次教育功能定位和培养理念的再认识也颇为关键。特别是在继续提高专业硕士招生比例的同时,应立足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进一步扩大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直博生比例,实现硕士、博士教育有机衔接。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超大规模的新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及其经济社会基础的超大规模性和复杂性,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尽管是普通本科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后的正常现象,但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信号。   充分发挥研究生招生录取的先导性、纽带性作用,深入推进管办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学科结构、区域布局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效解决高端人才短缺问题的内在要求。   (作者:赵世奎,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教育部: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 专硕招生规模将占三分之二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今天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意见》提出,到2027年,两类学位分类发展实现格局性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介绍,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达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当前,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数量较10年前实现翻番,专业学位授权点总数由10年前占学位授权点总数的37.6%提升至44.2%,其中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增长3倍。人才培养规模上,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2.29%增至2022年的56.4%。明确两类学位同等重要 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意见》明确,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培养单位应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对两类学位予以同等重视,保证两类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意见》提出,区分两类学位点重点布局方向,学术学位坚持高起点布局,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坚持需求导向,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侧重布局专业学位授权点。专硕招生规模将达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任友群表示,将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意见》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培养单位进一步扩大推荐免试(初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选拔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潜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专业学位招生中,鼓励增加一定比例具有行业产业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复试(面试)专家组。专硕可实行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任友群表示,根据《意见》,将强化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招生阶段区分两类学生招生时的重点考察方面,强调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学位招生。分类明确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师资的具体要求,学术学位应突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前沿性,厚植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强化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学术素养提升,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专业学位应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支持与行业产业部门共同制定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设置专属课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意见》要求,分类制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规范、评阅标准和规则及核查办法,为交叉学科、专业学位单独设置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特别是提出鼓励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如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博士 提升直博比例《意见》还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把基础学科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进一步提高直博生比例。支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引领,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打造工程师技术中心、完善导师选聘和考核、重构核心课程等改革措施。强化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分类审核与评价,学术学位授权点突出高水平师资和科研的支撑,专业学位授权点把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基地等作为必要条件。具备条件的培养单位可为专业学位独立设置院系或培养机构,提供经费支持,聘任具有丰富行业产业经验的人员担任负责人,为专业学位发展创造更好环境。(孙竞、实习生徐纪雪、实习生朱彦初)

北师大第八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海口举行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暨“中华文化名人与文脉传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举办。论坛面向全国语文、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学、德育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围绕“中华文化名人与文脉传承”开展专家主题报告与教学研讨等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表示,论坛将以人物和文章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发挥高校优势,凝聚共识,切实帮助广大教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开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贡献。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校长陆炳荣、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副校长高彦国、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春景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副校长屈胜利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分享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据悉,北京师范大学“青春国学论坛”致力于发挥大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作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迄今成功举办八届。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共同主办。(孙竞、实习生徐纪雪)

清华大学举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70周年纪念大会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日前,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新清华学堂举行。清华大学各时期优秀辅导员校友代表、相关部处和院系负责人、全体在校辅导员、班主任代表等1600余人齐聚一堂,弘扬传统、展望未来,推动学校辅导员工作再上新高度。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指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创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高等学校有了更加鲜活有力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方向和育人质量在最基层教育细胞单元得到了切实激发和坚实保障,对于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对于推动清华大学乃至全国高校培养出一代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催生一批批政治辅导员成长为优秀领导干部和杰出专家学者。她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队伍建设摆在回答好核心课题的突出位置;要聚焦配齐建强,把能力素养提升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要坚持先行先试,把强化激励保障作为示范引领的重要目标。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游钧表示,作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发源地,清华大学在全国、首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辅导员仍然是高校办学治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希望清华大学不断探索,先行先试,奋力续写辅导员工作的“清华篇章”,在全国、首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提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将党的教育方针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具体化、人格化的呈现,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学习榜样;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创造了一种“总与学生在一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将“育人”与“育己”有机统一起来,在压担子的过程中促进了辅导员自身的全面成长。辅导员制度已成为清华一项极具特色、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清华育人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肩挑’是一张靓丽的青春名片,是我们一生引以为豪的光荣身份。‘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是一棵常青树,每一位辅导员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得到她的滋养,也装点了她的美丽。”邱勇表示,未来,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切实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为辅导员拓展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大会还进行了表彰环节。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庆红宣读了清华大学2022-2023学年度优秀辅导员、“刘冰奖”、优秀学生事务工作助理获奖名单。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于1953年。当时面对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时任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选择学习成绩优良且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半脱产”做思想政治工作,并以此逐步培养起一支又红又专、能够“两个肩膀挑担子”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70年来,“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累计有近1万1千人担任过清华辅导员。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从这支队伍中成长起来,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孙竞、实习生朱彦初)

向家文:立足水利特色 培育时代新人

[人民网教育] 2023-12-19

人民网呼和浩特12月19日电 日前,以“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强国”为主题的2023职业教育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向家文在论坛现场接受视频专访。向家文认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涵盖教育教学各方面各环节,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而其中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谈到如何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培养时代新人时,向家文表示,学校根据学生思想活跃、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对实践项目热情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与探索。具体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定标准。从学生入校第一天起,学校就有意识地给学生刻上“长江工院烙印”。为此,学校确定了6句话48个字:思想纯正、品行高洁,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担当作为、甘于奉献,遵纪守法、明辨是非,健康向上、自我完善,理性平实、诚信友善。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校的工作目标。二是明主线。作为水利特色学校,学校从建校以来参与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文化,提炼出水的三种品质:“广纳百川、不拒细流,终成大海”“不畏艰辛、不言放弃,终成大事”“泽被万物、惠及苍生,终成大德”,希望学生心胸开阔、孜孜不倦,脑中有信仰、心中有理想,与时代同行、为祖国服务。三是建环境。学校结合60多年的办学历程,以水文化为主线,对校园建筑、园区、道路等进行了系列化命名,比如7栋学生宿舍命名借用《荀子·宥坐》中“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的典故,分别称为观水楼、问水楼、知水楼、若水楼、亲水楼、兴水楼、乐水楼,目的就是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以水润心、以文化人、以德育才。四是创载体。学校开设了“故事长江”思政公开课,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长江的前世今生以及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伟大意义。以“唱好长江之歌”、“德润青春”为主题,组织思政、语文、艺术三个方面的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向家文说,下一步,学校将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主动性、积极性,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林露 哈米拉·吐尔干江)

“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举办

[人民网教育] 2023-08-24

据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潘清)精巧的三层桁架结构模型,上端两侧分别用红笔写下“两岸一心”“共同进步”。近日落幕的“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上,这个由三位两岸学子携手完成的项目在加载测试中表现不俗并最终获奖。 “参与大赛收获很多,不仅增强了实践能力,也让我结识了不少有着相同专业背景和共同语言的大陆伙伴。”参与上述项目的台湾逢甲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学生许恺芸说。 自2016年以来,“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已连续举办八届,吸引3300余名两岸青年参与。本届大赛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指导,同济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福州大学共同主办。 本届大赛以“挑战新科技,携手向未来”为主题,设有“开源创新”“结构挑战”“建筑数字未来”“人工智能”“减塑行动”“数字时代永续交通”六大赛道,通过工作坊、现场制作搭建、成果展示等方式,展现两岸青少年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风采,促其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建立友谊。 558位选手参与今年赛事,规模创历届新高。其中223位来自逢甲大学、中华大学和台湾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大陆地区参赛选手分别来自同济大学、福州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107个团队中不少是两岸“牵手”组队。 海协会会长张志军现场观摩比赛作品,并与两岸选手亲切交流。张志军表示,两岸中国人特别是两岸青少年协同创新、携手打拼可谓正当其时。大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创客精神等命题都是两岸创客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优秀作品展示了两岸青少年对新科技的浓厚兴趣与无限激情。 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方守恩表示,此次大赛是对各参赛高校创新教育成果的集中检阅,促进两岸青少年深度交流,加深学校间人文学术交往,也拓展了两岸教育科技交流的内涵。 逢甲大学副校长唐国豪表示,年轻学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一直是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希望两岸学生通过此次大赛彼此理解认识、携手合作,拥抱新趋势,未来为两岸乃至全球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乡村研学”收获多

[人民网教育] 2023-08-24

近日,福建福州长乐区吴村村陶源里文创街区举行“乡村研学”活动,许多小学生来此体验非遗文化、传统手工等项目,感受乡村文化,丰富暑期生活。 图为老师指导学生制作陶艺作品。 王旺旺摄(人民视觉)

中外青少年汇聚第九届“欢动北京”

[人民网教育] 2023-08-24

图为舞台演出现场。 主办方供图 本报电  (文纳)“欢动北京”第九届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周近日在北京举办。活动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和魅力校园组委会联合主办。来自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新加坡、泰国、尼日利亚、乌干达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友好邦交的青少年代表团以及全国各地3000余名青少年参加了此次活动。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本届“欢动北京”以“多彩丝路”为主题,旨在让世界的色彩汇聚北京,让不同肤色的青少年在这里绽放青春活力。 开幕仪式上,各国青少年身着民族服装,在《相亲相爱》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共迎一场闪耀青春与友谊的盛会。 据了解,本届“欢动北京”由开幕式双语晚会、艺术嘉年华和美育研学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艺术展演、交流互动等方式,搭建中外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之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他们在研学中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此外,部分团队还走进马里、加纳、智利、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驻华大使馆进行交流。

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观象台)

[人民网教育] 2023-08-24

要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驱动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特别是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 江苏苏州,职教园区入驻14所高职院校,在校师生近10万人,与智能制造、光电通信、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密切融合,更好满足产业需求。 福建泉州,50所职业院校每年输出近5.6万名技术蓝领,毕业生多数留在当地就业,有效补充了民营企业大量中高端技术技能岗位。 四川宜宾,紧紧围绕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组建了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不断集聚的人才资源助力当地成功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走出一条产教城一体发展的新路子。 技能人才,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无论是一家家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还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都离不开大批扎根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看规模,总量不低,看比例,仍需努力。在一些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在就业人员中的比例往往达到3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仍只有8%。总体看,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还很艰巨。 培育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近年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要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驱动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特别是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 一方面,从职业院校入手,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力求“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首要的是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这些年,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服务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职业院校要瞄准这些与日俱增的新需求,加快培养相关领域人才。随着钢铁、纺织、建筑等传统行业升级步伐越来越快,人才培养也要适应趋势性变化,及时更新教程。专业与产业联动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要让企业成为办学育人的重要主体,加快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10多年前,福建一家锂电池生产企业为解决用工难题,投资设立了技师学院,实现了“校中厂、厂中校、前厂后校”。这些年,技师学院为这家企业和电子行业相关企业输送近3万名技能人才。企业负责人发现,这家学院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员工稳定率也更高。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到2025年,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目标,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兴办职业院校,把员工培养前置到学校中,将有效降低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将为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有力支撑,也将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3日 18 版)

教育专硕业务课考试增设统考科目

[人民网教育] 2023-08-24

原标题:教育专硕业务课考试增设统考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日前发布,从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以及考查内容等多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附有该科目样卷。   此前,教育部于2022年9月向社会公告,明确“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起,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业务课考试将增设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供相关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   记者了解到,大纲发布后,统一命题的教育硕士第三单元考试科目名称仍为“教育综合”,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  统一考纲考题,考试更加科学公平   教育硕士是最早设立的专业学位之一,目前涵盖学科教学各方向、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等20个专业领域,涉及招生单位180多家。   增设教育综合作为统考科目有何深远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表示,强教必先强师,教育硕士考试改革体现了教育部对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视,有利于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也有利于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分类考试。在教育硕士中增设业务课统考,实行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有利于提高命题质量,增强考试选拔的公平性、科学性和选择性。   “教育硕士的招生单位比较多,以往‘教育综合’实行自命题,有多少个招生单位,就有多少份自命题试卷,试卷的命题、保管、运输都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统一命题后,同一张考卷,阅卷标准也统一,更加公平,也有利于后期的调剂工作,规范性较强。”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说。  考查内容稳定,注重考查核心知识   新大纲中考核内容的变化,是考生们关注的问题。对此,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说:“新大纲在内容范围上基本保持稳定,强调基础性。考核范围包含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与教育心理学四门本科阶段基础课程,与以往大部分自命题招生单位的范围一致,没有增加新的考核知识点,相比之下,还适当减少了一些难度大且内涵单一的知识点。”   “总的来说,‘教育综合’增设为统考科目后,教育综合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考核要求较之以往变化不大,仍然注重对核心知识的考查,考生可根据大纲合理安排复习计划,不要出现慌张情绪,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复习备考。”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路海东说。   记者也发现,新大纲的附录里有完整的样卷和答案要点,考生可提前用样卷进行适应性练习。  题型略有变化,体现专硕考试特色   记者通过梳理对照以往各院校自命题大纲发现,新大纲的题型结构也略有变化。“教育综合”新大纲中规定了三种题型,分别是选择题、论述题和材料题,这与以往自命题主要采用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的题型结构有所不同。   “统一考试样卷的题数略有增加,提高了考试信度,降低了考试内容偶然性对考生分数的影响。比如选择题有30道题,可以测试基础知识,也可以测试知识运用能力,对考生能力水平有一定区分度。”胡向东表示,“在主观题中,除传统的论述题外,增加了材料题题型,这种题型比较适合对专业学位考生的考核。材料题不要求考生大段背诵,而是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分析作答,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应用导向。”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表示,下一步将严格依据大纲标准,把控试题质量,保证教育综合科目试卷的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记者 晋浩天)

多元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人民网教育] 2023-08-24

原标题:多元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CFCI)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6年提出,致力于在日益城市化和多元力量并存的世界中保护儿童权利。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截至2022年8月,《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已被57个国家的3000多个城市采用。此倡议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定义主要涉及安全、干净的绿色空间,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及高度参与并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在这一理念影响下,现代城市建设更加关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性需求,包括硬件环境建设(如儿童安全出行路径、游乐场、行为提示标志、公共学前教育设施等)和人文环境改善(提升儿童主体性、公众参与、儿童友好教育、健康、情感等支持)两方面。与此同时,相关评估实践与理论探讨也在不断展开,推动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速度与效果。目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多停留在单个领域中(如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也多有所侧重,体现城市文化与发展阶段特征的建设体系有待完善。综合来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基于环境和生态心理学视角的城市功能建设;二是基于儿童心理学视角的儿童家乡情感建设;三是儿童自己对其所生活城市(社区)的建设,即儿童参与建设。城市功能建设:维护儿童多维权利城市规划旨在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城市环境可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塑造着城市环境。城市功能的发挥无法完全通过房屋、游乐场、学校等硬件设施的数量来衡量,还要看其为人们创造的生活质量。儿童的生活质量标准与成年人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芬兰城市研究专家凯塔将儿童友好城市功能的实现划分为四个等级:级别一是对儿童最友好的社区,能够满足儿童在广阔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并随时得到个性化的支持与帮助,如此一来,儿童便可以无限发展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级别二是指有些儿童所生活的环境允许其自由活动,但环境氛围单一乏味,无益于儿童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无益于他们去探索新奇的事物;级别三是指在一些社区里,儿童的安全能得到保障,同时,儿童有如置身于温室中,可以看到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人与物,但却无法参与其中;级别四是指儿童的行动完全受限,有如受困于牢笼之中,以致他们对家庭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功能建设指标,但总体而言主要包括需求供给、自由流动、社会实践。首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需求供给匹配度。例如,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在过马路时可以利用按钮暂停交通以便于自己安全通过;但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儿童来说,他们不会使用按钮信号灯,车辆穿梭的马路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对他们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满足多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体现在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另外,满足困境儿童和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也是其中之义。总而言之,儿童年龄差异和身体状况差异都应纳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维度中,以此体现城市对于儿童无微不至的尊重、保护和关爱。其次,儿童的自由流动程度。儿童的城市权利,即在公共空间自由活动的权利,对于他们实现其他权利至关重要。丹麦城市设计师简·盖尔通过自身经历阐述了儿童自由活动的重要性。他小时候去学校要花八分钟,回家却要花两小时,这两个小时是其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其非正式参与社会的必要条件。自由流动帮助儿童了解并逐渐适应不同的环境,与各种各样的人互动,参与各种活动,在面对挑战时也能通过与环境和人的互动重新建立自信,创造性地在游戏中解决问题。这些成长的机会不仅得益于家庭教育和社区保护,更取决于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最后,城市空间的社会实践设计情况。在创建儿童宜居环境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儿童对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需求,对此,城市规划通常会将具有吸引力的、益智的、创新的、启发性的实践设计和种类多样的知识图集融入街区,儿童步行便可到达。例如,美国丹佛市打造的“学习地景”,通过在社区内添置有助于儿童增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认知型公共设施,定期举办亲子活动或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资源,抑或为特殊儿童提供身体康复或情绪释放的必要场所,进而实现引导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加强同伴交往、满足其认知兴趣并激发自身好奇心的目的。家乡情感建设:增强共同体意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初衷并非让儿童被动接受城市单向的关注与呵护,而是以儿童为核心构建双向良性互动的人文环境。儿童与城市的情感纽带便是乡情。乡情是人与地方社会的情感联结,是长期生活所积淀而成的羁绊。儿童乡情的建设能激发儿童的共同体意识,并伴随其成长最终发展成共同体情感,促进儿童在成年后更好地参与城市建设。乡情具备一般情感的特征,即时间越久情感越深,互动越深情感越浓。就此而言,乡情的建设包含时间的充实与互动的强化。情感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同阶段的服务和保护都会增强情感关联。对于生活在城市空间中的儿童而言,他们的生活经历、认知行为与情感活动全都注入在城市中。因而,充实儿童在城市中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是增强儿童对城市的情感依恋程度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城市设计者查特吉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儿童与城市之间的友好关系,认为儿童与城市的关系如同儿童与家人的依恋关系。城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少年儿童提供友好、便捷的社交环境,为青少年提供探索周围、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广阔空间。可见,每个特定成长阶段的服务和保护,都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儿童对城市的情感。就强化互动而言,儿童与城市的情感包括其与环境的情感联结和与人的情感联结。儿童对于一个地方的情感包括他们对于静态空间的感知、认识等价值评判,也包括他们在此空间中活动时的归属感、依恋与偏爱等感性表达。当一个城市促进儿童的探索、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时,它对儿童是友好的,儿童对于城市的积极认知也会构成乡情形成的基础。城市规划者可以通过调配物质与空间的契合度、创造符合儿童审美与游戏的安全空间、建立健康环境的公约等增强儿童对于城市空间的积极情感。当儿童能有机会参与维护和创新他们的城市,通过他们的能量和创造力改善城市时,他们便会基于对城市的情感而创造更宜居的人类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儿童与家人、邻居以及群体所附带文化的互动,也是情感生成与维系的重要维度。儿童参与建设:突显主体性在《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的参与权包括儿童对其所处的物理环境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建设、改善应涵盖儿童的意见。因此,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还应将儿童对于美好城市的构想与建议加以考虑。这不仅能体现儿童在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权,还能奠定儿童与城市的强关系,进而帮助儿童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力。美国城市设计专家凯文·林奇曾鼓励儿童记录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并且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提出建议,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儿童经常可以对其所生活的社区提出改善意见和要求,且大多数时候儿童的意见都能得到重视与满足。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城市功能建设是基础,包括安全、卫生的基础设施,供同伴玩耍娱乐的场所,举办日常活动的场所以及避开交通拥挤等人身危险的自由行动路径。除此之外,稳定的社区社会关系建设也决定了儿童是否能在社区中自如活动。当儿童能感受到身份认同、得到成年人的爱护、能自然融入社区生活中、免受欺凌与暴力、经常感受到社区的凝聚力、衣食住行有保障时,社区就是适合儿童成长的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受限于城市财力、整体规划和建设者的意愿等多因素影响,即便如此,儿童自身的参与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评估城市对于儿童的友好度,还有助于我们明确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努力方向。当然,儿童参与不仅受环境的制约,也受个人特征影响,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的规则和实践的制约,这就需要在采纳儿童的建议时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社区习惯等影响。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是自由自在的,儿童友好的人文环境是与儿童有情感联结的,儿童友好的城市建设是儿童参与的、儿童评价的。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及维护需要全民参与,群策群力,从而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更新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儿童的主体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和价值判断参与到未来城市的建设中,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合作者,完善个体与他人、与城市的融合,成全儿童的教育与社会化。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论教育时所言:“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儿童友好城市的愿景便是从儿童开始,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自己。(作者:王夏雨,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趁“热”收下!这些防溺水知识,关键时有大作用

[人民网教育] 2023-08-24

暑假即将结束,安全切莫大意为增强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意识人民网联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北京体育大学游泳学院教授讲解防溺水安全知识showPlayer({id:"/pvservice/xml/2023/8/24/b371d648-a577-4949-8e72-75b6fc1dd609.xml",width:640,height:360});人们都知道“1+1=2”下面这个防溺水情景短片3位小朋友通过几道代入题发现“1+1”竟然可以等于“0”或“1”一起来看看showPlayer({id:"/pvservice/xml/2023/8/21/90acde4d-7b89-4b6a-8af6-45dbcc0d76dd.xml",width:640,height:360});防溺水安全教育不仅需要孩子认真学习也是家长的必修课如何让孩子远离溺水危险若不幸遇到溺水应当如何正确自救溺水急救有哪些误区……这堂防溺水课值得全家一起学珍爱生命,谨防溺水让安全相伴每个孩子、每户家庭!相关链接:安全教育不“放假”!这堂防溺水课得好好听

台湾大学生苏州忙工作觅机遇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图为廖恺惠在完成文书工作。 钟 升摄 一早,仍在暑假中的台湾大学生刘禹莀就起了床。洗漱过后,她乘上地铁,穿越整个苏州古城前往苏州诚品书店。清扫桌面、整理文具与书籍、引导客人,伴着书香,刘禹莀开始新一天的实习生活。 2023台湾大学生苏州实习就业特训营7月20日在江苏苏州启幕。一个月的时间里,10余名台湾青年被分配至不同的实习岗位,在工作中发现苏州、了解大陆。 作为一名爱书女孩,刘禹莀在台湾时就喜欢读大陆的小说,对书中的历史故事、大陆的人文风貌非常感兴趣。为此,刘禹莀专门报考了南昌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闲暇之时,她会去书中出现的地点走走转转,“发掘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谈及本次的实习岗位,刘禹莀说:“诚品书店是岛内知名的连锁书店,这次能到苏州诚品书店实习,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未来想要留在大陆从事出版编辑方面的工作,也希望借着这次在书店的实习机会,对大陆的图书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 来自两岸婚姻家庭的廖恺惠是郑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大三学生。她小时候在苏州太仓长大,中学时期在台湾读书,考大学时廖恺惠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大陆的饮食和环境,所以选择到大陆读大学。“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毕业之后留在大陆工作、生活。”她说。 福建平潭的中国银行、江苏昆山的仁宝集团……为了积累经验,廖恺惠已连续3个假期选择在大陆实习。她表示,台湾大学生苏州实习就业特训营为台青提供了心仪的工作岗位,为大家将来在大陆的发展打好基础。廖恺惠的一些岛内朋友很爱看大陆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对大陆充满好奇心。廖恺惠也会把自己的实习经历、在苏州的旅行见闻告诉他们,鼓励大家来共享大陆的发展机遇。 暨南大学学生樊苹萱正与其他5名台湾大学生一道在台企明基电通实习,其中3人是第一次来大陆。樊苹萱说:“一来到苏州,台办和台协就帮大家办好了银行卡,我们还会教第一次到大陆的同学绑定支付宝,推荐大陆常用的手机APP。”如今,一行人早上通过“滴滴出行”打车前往工作地点,晚上用“美团”点上几份大陆的美食一饱口福。对大陆移动支付方式与手机APP的便利,台湾大学生们赞不绝口。 樊苹萱实习的明基电通今年是第三年接纳台湾大学生前来实习。明基电通人力资源总监彭圣辉表示,通过实习营的活动,公司可以招到优秀的人才,台湾大学生可以了解大陆的市场、熟悉大陆的就业环境。公司今年专门配备了辅导员帮助台湾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工作、融入大陆,期望能吸引更多台湾的青年人才来大陆发展,促进两岸青年交流。 (据中新社苏州电)

《贞观政要》:“贞观之治”是这么来的(子曰诗云)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给皇帝进谏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哪怕皇帝欢迎臣下这样做。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臣子对待帝王,多是顺从而不敢违背,用甜言蜜语来博取帝王的欢心。我现在提出问题,你们不得隐瞒己见,要依次说出我的过失。” 长孙无忌、唐俭等人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说:“陛下用圣德教化,使天下太平。在我们看来,您没有什么过失。” 可有位黄门侍郎刘洎不藏着掖着,径直答道:“陛下拨乱创业,确实功高万古,正如长孙无忌等人所说那样。但不久前有人上书进谏,遇到言辞内容不合您心意的,您就不依不饶,当面追根盘问,弄得上书言事之人无不羞惭而退。这恐怕不是鼓励进谏的办法吧?” 唐太宗听后说:“你说的这话很对啊,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这个故事来自唐代古籍《贞观政要》,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真心希望臣下对自己直言不讳,提意见、出主意,从而改进治理方式和策略。 后人总结“贞观之治”的经验,其中一条必然是唐太宗君臣之间坦诚相见,一方诚心进谏,一方虚心纳谏,从而产生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尤其是李世民和魏征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国人耳熟能详。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知道这些,要感谢《贞观政要》提供的文献资料。 作为一部政论性著作,《贞观政要》不长,全书10卷40篇,8万多字。作者吴兢,汴州浚仪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人。其为人,性格爽朗,正直不阿,勤奋好学,对经书和史学都有一定研究,特别是对历史学有较深的造诣。约在武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前后,吴兢被召入史馆,与当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徐坚等人一同编纂史书,并成为亲密朋友。 武则天之后,吴兢看到朝政弊端丛生,矛盾重重,认为需要提醒继任者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难,尤其是唐太宗励精图治的作风,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因此搜集了唐太宗和45位大臣的主要言论,分门别类,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成书,并于唐玄宗时期将书呈上。 从全书来看,多篇涉及君主政体、行政伦理、行政效率、行政编制、行政问责、行政监督、行政制衡等思想,譬如第一卷的《君道》《政体》,第二卷的《任贤》《纳谏》,第三卷的《君臣鉴戒》《择官》,第五卷的《仁义》《公平》《诚信》,第六卷的《俭约》《谦让》《奢纵》《贪鄙》,第八卷的《务农》《刑罚》等。这些行政思想的核心和要旨,集中在民本和仁政上。尤其前者,是“民为邦本”这一中国政治思想传统的延续。 作为封建君主中的开明者,唐太宗清醒地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认识到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来自老百姓,民心向背才是王朝命运的决定性力量。这个理念是他通过纳谏得到不断加强的。 据《政体》篇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魏征对唐太宗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这一关于君民关系的形象比喻给唐太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多次用这个道理来教训自己的子弟。有一次他看见太子乘舟,就对太子说:“汝知舟乎?”太子回答:“不知。”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从这些鲜活的对话能看出《贞观政要》的行文特色——叙事简核,文笔洗练,材料多具故事性,言近旨远。虽然是千余年前的人事,当今读者也容易懂。 由于吴兢编书的着眼点在于以史为鉴,“义在惩劝”,因此,对史事的编年问题未作过细的推敲,错漏之处不少。同时,由于历代辗转抄写,堆积了大量讹误。元朝儒臣戈直,对《贞观政要》作过一次细致的整理,并加以注释。他的本子比较完整,流传最广。 书成后,《贞观政要》被列为皇子皇孙的必读书。唐宪宗李纯、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奉为经典,反复阅读。宋仁宗赵祯非常欣赏唐太宗任人以“德行学业为本”。元朝皇帝多次提起该书,并请儒臣讲解书中内容。明穆宗时规定,皇帝除三、六、九日上朝外,每天中午都请人讲授《贞观政要》。明宪宗朱见深还为之作序,推崇有加。清代乾隆皇帝说:“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 约在9世纪前后,《贞观政要》传到了日本。他们模仿中国也把《贞观政要》定为皇家、幕府的政治教材。镰仓时代,1205年,博士菅原为长任讲官,为幕府讲解此书。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在1615年颁布的《禁中并公家法度》17条中,第一条就规定天子必读《贞观政要》,以明古道。 虽然吴兢编书的直接目的没有实现——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代自此走了下坡路——但给后世、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文献。

百名华文教师共探教学新路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参加研习班的华文教师留影。张子岳摄华文教师在中国画课堂上学画画。受访者供图华文教师在长城上合影留念。张子岳摄华文教师在上太极拳课。张子岳摄日前,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华文教育基地承办的2023北京外国语大学“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举办,为来自海外的百名华文教师提供相互交流、深入了解中国发展的机会。教师们表示,在研习中大家互相分享教育资源,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前辈对海外华文教育的热情与坚守所感动。搭建了解中华文化之桥对于很多在海外的华文教师而言,让学生了解祖(籍)国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是教学重点。孟涵想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市,学习视觉艺术,并在卡尔加里清华中文学校兼任华文教师。“我教的主要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中文读写多是零基础,学习汉字对他们来说挑战较大。” 孟涵想说。“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会将绘画和汉字结合起来。”孟涵想举例说,“例如,在教他们汉字的偏旁部首时,‘水’字旁可以被看作3个小水滴,‘草字头’可以被看作一丛绿草。想让孩子们记下这个汉字,我并不会先问他们怎么写,而是让他们先进行形象联想,这样他们就会对这个字有更加深刻的记忆。”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欧华汉语语言学校的华文教师张艳用播放纪录片的形式,为孩子们认识中国打开了一扇门。“我会为他们播放《大美中国》等纪录片,当孩子们看到祖(籍)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美景,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时,都感叹中国的美丽和壮阔,期待能够在假期去实地欣赏。”张艳认为,当华文教师可以从“美”的角度将中国的故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杜甫中文学校的华文教师庞鑫听到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讲述故宫的故事时,深受触动。“那一刻,我在想,只有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才能唤起他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就像单院长的讲述让我们对故宫有了不一样的了解一样,华文教师要为孩子们搭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桥梁。”庞鑫说。创新课堂形式应对挑战虽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中文学习兴趣是华文教师的共识,但在开展华文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缺乏中文语境、学生学习中文的动力不足等。张艳认为,华文学校学生学习中文的挑战之一是缺乏中文语境。“当身边说中文的人不多时,学生就不怎么说中文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动力并非来自兴趣,更多是家长的要求和推动,这种被动学习难以让他们保持学习中文的热情。”“学生学习中文的目的之一是学以致用。然而,由于缺少中文运用环境,他们很难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张艳以汉字学习为例解释道,汉字学习尤其是汉字书写是学生们公认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汉字较多的读本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反过来,汉字相对较少、内容过于简单的读本又和学生现有思维水平脱节,无法将学到的内容和朋友进行交流。对教师来说,平衡好其中的关系,是一大挑战。针对此类情况,华文教师不断创新课堂形式,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式的参与。在内容上,引入剪纸、书法、京剧等,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形式上,注重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引入科技教学手段,运用新型教学资源,举办中文朗诵比赛、中文作文大赛等,让学生从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正如相关专家所说,语言教学目标要从灌输和记忆转向学以致用、促进思考、促进语言创造性输出。此外,有的华文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华文教学相关经验储备不足,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希望未来会有面向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能力考核。同时,希望提供更多的培训,促进华文教师间的交流,提升大家的教学能力。”庞鑫说。研习交流之旅收获满满“到北京参加研学,我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来自新加坡的华文教师刘炯红说。研习期间,学员们聆听了单霁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龙等名师大咖带来的讲座,为充实理论知识、了解当代中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建起了桥梁。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的讲座,令研讨班中的学员印象深刻。这场讲座以《唐诗经典作品文本细读和诗意探微》为主题,分享了理解、讲授古诗和古文的方法。张艳翻开自己上课时记录的笔记说:“在教授古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讲解其字面含义,还要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如果能将这种讲古诗的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能力会有大的提升。”在英国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刘珈羽也对这场讲座给予好评。“我对文化传播非常感兴趣,在英国的杜伦中文学校已经任教3年。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我有实践,通过此次研学进一步补充了理论知识。”刘珈羽说,“听了杜老师的讲座,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来自德国波恩华侨中文学校的华文教师潘娜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孟德宏的汉字讲解印象深刻。“孟老师给大家讲解汉字,不仅讲汉字的本意,还讲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时拓展其他相关的汉字。我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教学法,此次听了很受启发,这对自己的汉字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娜说。来自日本的华文教师胡若雪是第二次参加北外的华文教师研习班。“如果说第一次是抱着看一看的态度,那这一次就是抱着必须来的决心。当看到北外发布培训课程表时,就被深深吸引。怎么能不来呢?亲和幽默的孟德宏老师关于汉字的讲解让我记忆犹新。他在今年研习班的讲座中,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还让一个个汉字鲜活起来,对我们的教学十分有启发。”胡若雪说。担负传承中华文化使命参加此次研习,庞鑫作为华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进一步激发出来。“我们看到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就有更强的自豪感开展华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庞鑫说。“开展华文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更深了解。”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幼稚园园长杨会雄提到,在幼稚园上学的华裔学生和国内学生用同样的教材,读到中国等词时,他们会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华文教师肩负一种使命:通过华文教育让华人子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杨会雄说。对华文教师的使命,参与研习的学员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开展华文教育是在更深层次上打通学生和祖(籍)国之间的文化路径,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实现文化共鸣是他们的共识。孟涵想说:“中国的不少优秀作品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例如最近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我的职责是为华裔学生提供一种‘文化预热’,这种预热并不仅是让他们看懂、读懂字幕里的每一个字,而是让其在看到这些情节和故事时,能够收获和中国国内学生同样的情感体验。”潘娜则被开设讲座的各位老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那种热爱打动。她说:“老师们对工作的那种情怀让我很是感动,这也让作为华文教师的我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未来的华文教育发展,南楠坚定地说:“只要我们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我们的学生就能接续中华文化根脉,用美丽的中文讲述他们眼中的星辰大海!”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原标题: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力量日前,在由南京农业大学发起设立的亚洲农业科教创新联盟国际论坛上,来自泰国、印尼、老挝、越南等13个国家、6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专家代表,共话如何搭建开放的多边合作平台,有效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全球农业领域所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发起设立“亚洲农业研究中心”,通过设立种子基金,推动与亚洲区域伙伴开展交流合作。经过5年多的建设,从中心到联盟,从科学研究到人才培养、示范推广,“朋友圈”不断拓展、“同心圆”越画越大,南京农业大学持续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方案。今年6月,正值国内大豆播种季,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副教授张焦平来到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查看大豆品种在当地的试验情况。“老挝当地大豆品种单一,产量低、易倒伏、抗虫抗病性差,经济效益不高。”老挝农林部国家农林研究院院长蔡伊·邦凡努萨在论坛交流时表示,“我们期待南农专家团队能够筛选出适合在老挝种植的大豆高产优良品种。”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荣誉主任盖钧镒介绍,2021年以来,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筛选了1034份南方大豆种质资源,并依托南农三亚研究院进行环境适应性鉴定,为的就是将优良品种引向东南亚,发展大豆种植产业。如今,中心选育的“南农99-6”等耐热大豆品种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示范种植,亩产比当地品种增加30%~40%,抗病性、抗倒性、落叶性等综合性状佳,丰产潜力大。“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植物适应性相似,有着共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奋斗目标。”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表示,近年来,学校尤其注重亚洲区域的农业科教交流,不断加强与亚洲各国高校院所和企业间的农业合作,形成了充满活力、内涵丰富的农业科教伙伴关系。从2021年开始,南京农业大学亚洲农业研究中心就在三亚密集进行“热带大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中心”基地的选址工作,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本次联盟大会同步展开的学术研讨会上,高校负责人和领域内专家围绕“国际联合人才培养”分享计划,由南京农业大学提出的依托亚洲农业科教创新平台、探索资源共享又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受到广泛关注。“我们期待建立开放的、国际化的多边合作平台,特别是对接各国农业需求,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培养‘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研骨干、农业管理人员以及产业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陈杰表示。基于多年的国际合作积累,2016年科技部“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落户南京农业大学。不到一年时间,依托中心平台,“一带一路”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教育培训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亚洲、非洲11个国家的农业院校加入畜牧业创新联盟。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韩纪琴表示,近年来,学校持续推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保障“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拉动“人才引擎”。作为东非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吸引了众多东非、南非地区的学生慕名而来。目前利用实验室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的都是当地急需的粮食作物,8年前实验室刚建成时育成的3个大豆品种,已成为当地最高产的豆类品种。2022年10月,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挂牌,这也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非洲建设的首批示范村之一。“希望把马坦吉提萨村建成中非合作的新典范,让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肯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地区落地生根,实现增收减贫惠农的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胡锋说。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表示,面向未来,南京农业大学将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以“立足中国大地、创造美好世界”为目标,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苏雁 许天颖)

让学生独立思考,我有小妙招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原标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我有小妙招离开生活了16年的北京来到炎热的深圳,我这个北方人格外不适应,哪怕短短十分钟走去教室的路程,也会气喘吁吁、挥汗如雨。不过只要站到讲台上,我就能感受到充沛的能量,发自内心地喜欢教书育人这个职业,也会觉得很幸运能够加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这里不单有自由开放、交叉共融的学术氛围,也有类似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的拔尖创新培养理念。学院一向重视本科生的选拔培养。在这里,老师们需要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更需要注重课程间的延续和互补,从而让学生无论在前沿科研还是交叉应用上都有深入的理解。基于拔尖创新培养的理念,我在备课的时候最多思考的,是如何在枯燥的理论中设置开放问题——空气球和氢气球谁更容易瘪下去?炒菜放盐早到底影响了什么?互动式的讨论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也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爱上思考,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经途径。为此,我的小妙招是和学生打赌,看到新的文献、有意思的研究方法,就猜测在我们的体系中可能有什么样的预期结果,以及为什么做这种猜测。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们养成分析问题、通过思考计算预期实验结果的能力。此外,学院也会提供很多创新实习的机会,乐于实践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入课题组。本科生加入我的课题组也会有独立的课题,明确负责解决某个问题。学以致用,从思考和实践中发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便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动力。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始于心、践于行。上学时,老师告诉我在大学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教后,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撑起一片天,提供平台、提供资源,希望他们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情。(党文婷、严圣禾采访整理)

探寻深圳高校的创新基因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原标题:探寻深圳高校的创新基因 高校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这次对深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采访中,记者被不少闪光点所触动——老师们谈起“薪火相传”时心得满满,细数“桃李满天下”时自豪溢于言表;学生们谈及各自的领域和未来,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坚定而清晰的方向;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创新信念,朝着自己的梦想昂首阔步前行! 不同于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深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完整体系和制度,突出源头创新和经世致用,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只有在这种立德树人的初心本位下,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破除泡沫化、竞技化和功利化取向。 人们常说,创新是深圳的“根”,改革是深圳的“魂”。深圳的高校用“魂”呵护“根脉”,对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的深层改革,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各专业教学内容。 在采访中,一名学生谈及未来的规划时说,毕业后要投身产业。在一些年轻人感到焦虑和迷茫的当下,她稳扎稳打一路走来,早已没有了这些困扰。我想,这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各个要素都纳入协同创新的圈子中,源头创新、产研一体的链条也被打通,形成一个真正的有机体。学生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实验室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贴近产业、了解产业,在这种模式下,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产业发展良好匹配,无论学生们选择科研还是就业,都“不愁前路”。 在深圳,创新教育注重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则注重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二者有机结合,让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实干兴邦的精神,在深圳高校传承下来,相信也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精彩的育人篇章!(记者 党文婷)

职业教育积极“拥抱”数字化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任务,为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提供指引。 原标题:职业教育积极“拥抱”数字化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搭乘数字化东风实现转型发展引发关注。据此,本报推出“数字化点亮职教未来”系列报道,展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趋势和发展成效。借助虚拟现实一体机、环形弧面大屏,完整的复兴号动车组驾驶系统运行现场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作业区、工作区、周边维护及安全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山东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职)综合立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日常授课场景。近日,2023年数字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大会上表示,职教战线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赋能教师、教法、教材改革,要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开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路径。“数字化对职业教育的革新至关重要。”山职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冠宇告诉记者,“以我校建设的综合立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例,相关专业存在设施设备成本高、实训危险性大等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又要让学生掌握前沿、实用的操作技术,数字化就是最佳手段。”除了虚拟仿真实训,数字教育环境、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育方式方法、数字教育治理等也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正在为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数字技术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新政策为转型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今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主动贯彻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202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对995所职业院校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4%的职校教师正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信息化的学习效果认可度超过58%,对虚拟仿真实训认可度高达90%,仅有3.82%的学生没有使用过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今年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6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试行)》和《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对数字化手段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近日公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的任务,要求各院校丰富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数字化资源供给,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学与评价改革,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教育部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职业院校数字平台建设都可以和这些文件对标对表。可以说,新政策、新规范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陈冠宇表示。“数字画像”辅助学校决策每到期末,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宁波职教中心)的学生都会收到一份绿色的评价报告单。不同于普通的成绩单,这份报告里有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德育成绩、心理成绩、社交行为、消费情况、考勤情况、职业倾向分析等8类数据。根据这些“数字画像”,宁波职教中心的教师既可以找出适合技能大赛的“千里马”,也可以找到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学生。学校的各类决策,都有了数据“军师”的科学辅助。浙江省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当地职业教育在数字化改革大潮中处于先行位置。早在2012年,宁波市教育局就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智慧教育综合改革。宁波职教中心党委书记张军辉介绍,早在2016年,学校就组建了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团队,自主开发教育大数据平台。宁波职教中心也是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学校。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化的应用已远不止于大数据监测、辅助教学与评价,数字资源库、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潮流。在很多课堂上,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已被虚拟仿真教学取代。“从最开始的投影仪教学、基础教务管理系统,到现在的大数据、虚拟仿真实训,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技术革新已经经历了多年发展。但与技术革新同样重要的,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观念。” 陈冠宇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指出,从应用层面看,数字化在深层次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管理水平等方面尚有不足。目前,信息化规划所需的经费保障、教师培训、标准制定未能够及时跟进。此外,虚拟仿真实训技术、5G、VR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还受制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技术水平、认知程度、经费投入、使用成本等,新技术尚未完全适应教学要求。整体来看,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逐渐常态化,师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可度和熟悉程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依旧存在新技术应用滞后、虚拟实训软件等新技术设备闲置率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张军辉认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各地区和学校的发展并不均衡。对于这些问题,张军辉建议制定统一的、有利于推广的标准,实现数据和技术的融通和普及。大数据推动教学方法革新作为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山东省“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山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山职党委书记赵凤文表示,学校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紧跟教育部发布的标准规范,做好查漏补缺和优化升级。按照《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山职正在完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治理平台,这一平台涵盖了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信息、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基础数据。此外,山职还让大数据参与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城市轨道专业内所有核心课程进行知识点、技能点及相互关联关系的梳理,以此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们的平台数据要接入教育部数据中心,对接职业院校数据中台。目前,我们依据《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完成了数据中台的数据对接,数据整理和推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赵凤文透露。此外,数据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山职建设了出口防火墙、服务器区防火墙、数据库防火墙三层防御体系。学校还联合济南市公安局创建了省内首个高职院校“枫桥式网警工作站”,构建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监测平台,形成了协同共治的数据安全体系。“在充分开发数字化手段潜力的同时,我们也关注信息安全和风险控制,为数字化全面赋能人才培养保驾护航。”赵凤文说。(记者 孙明源)

扬州职大: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原标题:扬州职大: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扬州市职业大学毕业生在该校“就业帮扶、留扬有位”招聘会上。孙烨炫摄近日,扬州市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扬州职大)招生就业处、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医学院等相关负责人格外忙碌。原来,他们正在组团走访用人企业,实地探访毕业生工作生活环境。这是今年以来该校围绕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精准就业开展“访企拓岗”活动的一个缩影。扬州职大党委书记马顺圣表示,学校紧扣“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工作目标,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双融合、三对接、四发力”就业工作模式,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园区校”共建式产教融合就业工作特色。打造人人都是“就业导师”的良好氛围为积极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扬州职大先后召开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部署2023届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积极举办“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开展就业统计专项核查工作,动态更新就业数据。日前,该校在学校体育馆举行的“才聚扬城,职向未来”2023届就业冲刺月校园招聘会,吸引了81个企业进场招聘,提供招聘岗位近4000个,800多名毕业生进场应聘,达成意向400多个。去年10月份以来,学校组织多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83万个,精准推送就业信息2.52万条。针对医学、师范、艺术就业岗位偏少,就业进展较慢等问题,扬州职大成立了“医护类”“教育师范类”“体艺类”三个就业协作组,加强岗位挖掘和信息共享,将相关行业的招聘会开到产业园区与商业综合体。同时,扬州职大还制定了“园区校”共建工作方案,与扬州各功能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园区管委会成立岗位采集办公室,积极开拓优质就业资源市场。今年学校共组织“三进三看扬州”活动4次,吸引500余名学生,组织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到共建园区和用人单位参观,引导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此外,学院书记、院长和分管负责人不断深化、拓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今年以来,他们共走访企业621家,拓展岗位4969个。各专业学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立学院年度就业工作专班,构建就业信息员、毕业班班主任、学业导师、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全校形成人人都是“就业导师”、人人都是“就业岗位引进人”的良好氛围。产教融合让人才得到市场认可“企业缺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马顺圣说。得益于“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断得到市场的认可。近年来,扬州职大通过产业学院推进订单培养。学校与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建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或地方领军企业共建智能光电、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等产业学院8个,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江苏省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项目2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16家。产业学院与产教融合基地集订单培养、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目前共有474人实施学徒制培养,1117人参与订单培养。据了解,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采取了“订单班”“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学生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定向培养,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到企业实操实训,毕业季学生可以直接到定点企业就业,相关班级就业率达90%以上。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不断锤炼技能、展示技能,这也成为提升学生就业率的途径之一。近日,机械工程学院2023届毕业生彭俊辉就通过这条途径,拿到了浙江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研发岗位的邀请函。负责扬州职大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验班教学工作的高艳副院长告诉记者,彭俊辉在学校的鼓励与引导下,从对智能制造缺乏概念的行业小白,成长为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数控加工编程的技能达人,成功通过选拔进入机械工程学院的智能制造创新实验班,并获得了全国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大赛全国一等奖。据悉,该智能制造创新实验班依托“机器人系统集成”匠才培育工作坊,以“课证融通、学训一体、赛创同步”为育人理念,旨在培育一批熟练运用数字化设计工具,具备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智造工匠”。“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实训条件和竞赛平台,感谢机械工程学院搭建的创新实验班。”彭俊辉告诉记者,“这里学习氛围特别好,老师认真负责,学长也给我很大帮助。在实验室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这个暑假,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

[人民网教育] 2023-08-18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带队在江西上饶开展“千村调查”活动。人民网记者 李依环摄“课堂教给我们的更多是理论知识,只有真正‘迈开腿’,走进乡村一线,深入农田之间,才能真正切实了解农民的需求,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的学生熊长江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暑假,他与30余名老师、同学组成小队,一起来到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开展“千村调查”活动。他们先后走访余干县三个村庄,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访谈等方式展开调研。据悉,上海财经大学于2008年启动“千村调查”暑期实践活动,16年间累计2万多名学生走进1万多个村庄,调查三农问题,回收有效问卷近17万份,形成千村特色数据库。2023年的实践活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1900余名师生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1000多个村庄开展调研。扎实开展走村入户调查在田间地头的调研中了解最真实的中国“千村调查”江西上饶分队在余干县上西源村开展入户调查。校方供图家里有几口人?每年收入有多少?平时会不会网购?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上西源村村民张世清家里,师生们坐在木板凳上与他轻松交谈,并在访谈表格上实时记录。完成这样一份问卷,通常需要用时40分钟左右。记者关注到,今年“千村调查”的问卷重点收集农户的收入、消费、就业、数字产品使用等信息。填写问卷之余,学生通过与村民们的交流,对当地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千村调查’是窗口,让我们看见中国农村的日新月异。”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2022级本科生蔡怡多是土生土长的上饶人。开展调查过程中,她谈到,入户调查给了自己深入了解家乡的机会,她很欣喜看到了家乡的飞速发展,也更加全方位了解这片丰饶的土地。该校金融学院教师闵敏认为,上饶在数字普惠助农发展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各类数字产业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尤其在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上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同时,此次“红色之旅”的学习,也让他更加深入理解了“如何为学”的道理。作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必须通过调研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参加“千村调查”河北保定分队的实践活动后,该校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晨曦说:“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获取真知,深入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途径。此次实地调研让我们亲身感知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理解乡村振兴政策及数字化农业赋能的具体实施情况。”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带领“千村调查”河北保定分队开展实践。校方供图主播们精心宣介当地生产的“大铺铁锅”,与此同时,手机屏幕上的订单不断被刷新……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大铺村的直播基地,该校金融学院2022级学生胡若水第一次实地观看直播带货。据介绍,铁锅制造是大铺村的传统产业,“大铺铁锅”的物理防粘效果受到市场青睐,电子商务和直播带货也进一步打响了“大铺铁锅”的名号。自2019年起,村域内年均线上销售额达6000万元。“通过这次经历,我切实感受到了数字经济给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多么广阔的销售渠道。这也正是我们本次调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的完美体现。”胡若水说。在高碑店市泗庄镇一农业科技企业,河北保定分队师生们参观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看到了智能传感控制系统等现代农业高科技元素。“有了智能温室,在北方寒冷的冬季也能正常生产夏令时的水果,错峰上市为本地创收......”通过种植人员的讲解,在场的学生们感受到数字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从而更好推动农业现代化。“无论是大铺村抓住电商新机遇发展铁锅产业,还是西垡头村借助首衡新发地农贸平台利用温室种植发家致富,都彰显了数字时代更高效、快捷的致富方式。如今的新农村正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的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舞台贡献力量。”该校会计学院2022级学生张天琦感叹道。“第二课堂”与专业研究结合以青春担当助力乡村振兴“千村调查”河北保定分队召开师生座谈会。校方供图“作为一名农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我意识到‘畅通土地流转机制’和‘有效帮助农业人口非农就业’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此次调研,该校研究生赵文铖获得了论文研究的思路。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表示,希望通过“千村调查”,同学们能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在高质量完成调研任务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主动思考如何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把研究做得更深入、更扎实。“参加‘千村调查’活动后,我深刻感受到,我们所做的研究不能悬在半空中,或者只是服务于经济发达的市场,更应该脚踏实地,对于乡村、农业具有参考价值,真正反哺到养育我们的土地上,方能不负学校‘经济匡时’的校训。”张天琦说。“乡村工作需要青年人的力量。”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吕小宁表示,在与当地基层干部的交谈中,自己多次听到诸如“希望你们这些有学历、有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到基层来”等心声。他深感青年责任重大,并表示未来也将脚踏实地,将青春奉献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千村调查’开展16年来,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谈到,希望同学们开展沉浸式调研,在走千村、访万户过程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强化党性修养和使命担当,真正读懂中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夯实基础科学才能更好发展数字经济

[人民网教育] 2023-08-17

原标题:夯实基础科学才能更好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就抓住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结合点,意义重大。”8月16日,在广东省汕头市举行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如是表示。会上发布了数字经济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成立了汕头华侨试验区通信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举行了数字产业生态合作伙伴等签约活动。应让前沿数字科技服务实体产业“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社会创新发展都非常重要。”许宁生指出,数字经济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数字化,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三大主线。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的兴起为智慧社会建设提供了契机,以及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许宁生表示,当前,在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大力推动智慧社会建设,让数字化造福中国老百姓,才能够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表示,推动智能化网络空间构建有利于保持我国在网络空间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发展,要着重考虑如何让前沿的数字科技服务于实体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过程中,工业软件是关键。“要大力发展能‘定义制造’的软件,真正‘定义制造’的内涵是在软件中沉淀而成的人的经验、知识、才智以及由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且能够触及物理深层次问题等”。加强人才培养“数学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中国需要发展数学思维与应用数学技术,将数字经济做得更尖端、更强大。”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认为,发展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需要扎扎实实地从基础科学做起,从根本上建立起数字经济的竞争优势,才能增强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他特别提到,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引入大量的数字人才,“在引进尖端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年轻的人才。”许宁生也提及推动人才培养,“构建智慧社会具有前瞻性的特点,也需要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当地政府可以重点推动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智慧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许宁生表示。他指出,要将智能化、信息化、软件、算法、算力、通力、信息联通等知识基础教育下沉到低龄阶段,普及在基础教育之中。对于高等教育,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的课程,大范围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打造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数字经济领域优秀的人才。汕头发展数字经济优势明显据介绍,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连续两年落户汕头,看中的正是汕头发展数字经济优势明显、势头强劲、前景广阔。近年来,汕头加快建设海上风电基地,能为跨境企业算力本地化和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充沛的零碳能源支撑。汕头还是国内3个拥有国际海缆登陆站的城市之一,出口带宽占全国34.3%,4条国际海缆可直通欧洲、东南亚、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汕头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开通运营,国际通信业务无须绕转其他传统节点,传输距离大大缩短。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表示,汕头发展数字经济,具备直连覆盖广、数据传输快、绿电供应足、业务拓展优的核心优势,要瞄准以国际数据传输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赛道,深入实施“1+3+2+4”工作部署,着力加快新基建、完善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数字中国的汕头样本。“汕头在国际通信业务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制造业和侨乡资源,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丘成桐说。(记者 叶 青)

大连理工大学:学思践悟见实效

[人民网教育] 2023-08-17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学思践悟见实效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将开展主题教育作为强化凝心铸魂、从严管党治校、推动加速卓越的有利契机,引导全校党员干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深学细悟 确保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吃苦’值不值?”一场融合演讲、问答、说课、音诗画等多种形式的“心有所信、同题共答”师生串并联学习讲演会,让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现场师生认真倾听,深受鼓舞。 学校创新打造“三纵四横”串并联理论学习新机制。纵向推动“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串联学,横向区分“学生、教师、机关干部、离退休党员”四大群体分类并联学。头雁领航、雁阵齐飞,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制定读书班、专题研讨和个人读书“3个计划”,校领导班子成员全员讲授专题党课、形势政策课,308名处级干部讲党课,覆盖师生12200余人,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专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离退休党委为方便党员学习,开展“送学上门”活动;机关党委各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234次、“学思想·我来讲”体会交流活动150余次,党员们在学中讲、在讲中学,提升理论素养,凝聚思想共识。 真查实看 确保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精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找到破解难题、改革攻坚的办法和路径,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奋力谱写一流大学建设加速跑新篇章。”在学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上,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昌乐说。 学校党委深入落实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围绕制约学校发展难题和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确定13个调研主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领题调研,带领分管领域、联系单位深入一线调研72次,全校处级干部开展调研1530次。学校机关探索实践“双向交流驻点调研”新模式,遴选驻点干部89名,实现所有学部学院驻点全覆盖,面向师生问需120余次,切实破解制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 用调查研究破题,以成果转化开路。学校全力推进学校原始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提升,构建在辽实施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权益让渡”新模式,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0%;积极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上市公司”科技成果转化金融赋能新路径,截至目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亿元;建立重大转化项目定向负责制,支撑新能源、化工、信息技术等千万级项目落地,持续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见效。 真抓实干 确保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形成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419”方案,在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等5个试点单位深化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加速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瞄准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学校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数字书院,多部门联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连理工大学把推动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教育的发力点和落脚点,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等提出“10个新发展”攻坚任务,制定任务台账,细化60项落实举措。 师生为中心,枝叶总关情。学校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为师生办实事”常态化机制,学校层面确定的10个重点民生项目已完成7项,全力推进10万平方米西校区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一期)项目建设,3栋在建宿舍项目主体封顶,人才公寓交付使用,人工湖开工建设……多措并举打造宜居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切实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 “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努力为我国人才自主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大工力量!”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振元表示。 (记者 吴琳 通讯员 杜佳)

招聘指导一站通,离校就业出新招

[人民网教育] 2023-08-17

原标题:招聘指导一站通,离校就业出新招   【促就业,全社会在行动】   眼下,正值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一些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仍在择业路上,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怀。   “我是农大食品安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因为缺乏就业信息渠道和职业规划,错失了春秋招的黄金时期。刚才,招聘会现场的指导老师为我做了简历诊断和规划指导,还根据我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了就业招聘岗位,现在我的求职目标更加清晰了。”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北京地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一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告诉记者。   “这场招聘会,我们共组织了北控集团、金隅集团、北辰集团等110余家知名企业参会,并提供大数据工程技术、文案策划、人力资源专员等1100余个就业岗位。岗位覆盖全面,可满足毕业生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需求。除了在招聘会现场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服务,我们还为不能到场参会的同学提供了线上咨询服务,毕业生可以登录我们人社局官网‘北京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或者关注‘北京人社’‘好工作’微信公众号获取相关服务。”据北京市就业促进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丁玎介绍,北京市人社局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了实名制登记服务,辖区将主动联系,为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至少1次政策解读、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是关系发展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据了解,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策支持、服务助力、困难帮扶、权益保障,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于7月至12月,以“服务促就业 筑梦迎未来”为主题,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采取多项服务举措,千方百计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一方面,统筹各地人社部门,运用各种渠道,集中亮出线上线下各类求助途径、各类招聘平台、服务机构名录和政策服务清单。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实名帮扶台账,针对有服务需要的登记失业青年和2023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服务,针对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及长期失业青年,组织结对帮扶,制定帮扶计划,优化提供各类就业服务,对长期失业青年组织实践引导活动,激发就业内生动力。”陈勇嘉说。   陈勇嘉表示,在政策服务上,人社部门将运用数据比对精准识别政策服务对象,分类推送、集中兑现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各类补贴。在招聘服务上,高频次举办面向毕业生等青年的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做到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在培训服务上,大力开展新职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培训,鼓励企业对新招用的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开展学徒制培训,助推尽快实现就业。   此外,人社部门还将提供便捷可及的服务保障,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进就业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供招聘求职、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辅导等在线服务。   “总之,人社部门将竭尽全力,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深挖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支持毕业生等青年到各行各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陈勇嘉说。   (记者 邱玥 通讯员 张馨月)

“稻梦空间”:打造中国农业版“迪士尼”

[人民网教育] 2023-08-17

“稻梦小镇”商店中售卖的米线。北京工商大学 吴语涵摄稻浪翻滚,游人如织。初秋8月,辽宁沈阳沈北新区的“稻梦空间”美景如画。据了解,“稻梦空间”是以稻田画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以打造东北生态唯美特色小镇为目标,立足“三农”资源,着力打造以稻田画、水稻加工、稻米博物馆、农业嘉年华、餐饮民宿、田园观光为一体的民族生态画卷。“我们要走出‘国际范’!”接受首都大学生记者团采访时,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赵爱军自信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打算努力做好文创产品,打造中国农业版‘迪士尼’!”赵爱军解释称,”稻梦小镇“借助“稻梦空间”IP,以“一粒米的故事”为线索,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将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融为一体,带动农业文旅协同发展。据了解,“稻梦小镇”所在的单家村,几年前还是只有80多户、相对落后的一个小村庄,随着“稻梦小镇”的壮大与崛起,已经成为沈北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那么,此前村民们为何会选择参与村企合作?赵爱军说:“企业首先保证居民收入与过去持平,第二是确保不影响村民正常使用住宅区域。”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村庄与企业共谋发展,单家村将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整合在一起,由企业牵头最终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旅游小镇。学生记者团观察到,2.9万亩稻田基地的基础上,除了设计题材多样的巨幅稻田画外,“稻梦空间”文创商店里的商品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大米包装袋上绘制出各色的火车头和金色麦浪,米线袋上动漫风的小女孩画像…...夏日微风稻花香,乡村振兴幸福长。无垠的稻田充满无限的希望,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稻梦空间”与“稻梦小镇”能走向国际,成为宣传美丽乡村的一张靓丽名片。(文/北京工商大学吴语涵)

辽沈城乡结同心 幸福社区向万家 

[人民网教育] 2023-08-17

辽畔明珠,璀璨日新。8月16日,首都大学生记者团来到沈阳市蒲雅社区进行“传承红色基因 探寻振兴脉动”集体采访实践,感受辽沈大地基层社区创新建设、欣欣向荣的良好风貌。2022年10月开始规划建设、同年12月投入使用的蒲雅社区,是沈北新区正良街道一道年轻的“风景线”。50%以上的青年居民占比,紧邻辽宁大学的位置优势为其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在这里,“两邻”理念得到强化延伸,青年友好型社区氛围日益突出,老年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沈阳市沈北新区蒲雅社区 。北京印刷学院 张景绚摄“我们把党群服务中心取名为‘初心坊’,不忘初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蒲雅社区党委书记关丹阳介绍,目前,沈北新区已建成“初心坊”110余个,搭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好地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问题。在“初心坊”内的信息板上,持续记录和跟踪了每起居民需求或事件的解决情况。自沈阳市依托“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工作室,将一站式工作平台建到社区,让专业力量下沉一线后,各类问题的处理难度明显降低,解决效率得到提升。据悉,在蒲雅社区,青年获得社区资源助力,也为社区建设作出贡献。社区与辽宁大学团委合作,让大学生以助理网格员身份参与到社区的基层治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基层治理注入创新的活力。此外,社区自成立已开展4次青年交流沙龙,内容涉及短视频创作、创业经验分享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提供自由交流与自习空间,吸引了许多在校大学生和社区青年人。同时,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局“幸福教育”进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也惠及了各社区的幼小学生,全市415所中小学校与13个区县(市)的1019个社区实现对接,提供送课服务。蒲雅社区内青年交流学习空间一角。何珊摄记者团观察到,蒲雅社区食堂的门前,停放着从财落一村日常运来的蔬菜车。每天中午和晚上,这些来自社区结对村内的新鲜蔬果,将出现在前来用餐的居民的餐桌。沈北新区拥有71个城市社区和83个村落,独特的组成打开了其共建“两邻”理念的新思路。以“公益+低偿+市场”模式打造的社区食堂,职工、食材和售卖的农副产品全部来自结对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额外创收来源。日前,沈北新区特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城乡结对周末有约”也已上线,更多对“城乡伙伴”将携手走向幸福发展的阳光道路。(文/清华大学 常潇予)蒲雅社区食堂内。何珊摄

活力沈北:见证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人民网教育] 2023-08-17

8月16日,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前往沈阳市沈北新区蒲雅青年友好书房和辉山英才社区参观。通过了解校社合作的社区管理模式,走访沈北新区打造的青年友好型社区,记者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沈阳与青年人才的“双向奔赴”。近年来,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沈阳推出一系列优化青年发展的普惠政策、产业项目、活动载体和改革举措,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之一,沈阳市沈北新区是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聚集地。依托优质资源,沈北新区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让城市与青年的链接更加紧密。记者团首先来到蒲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了解蒲雅社区的城市书房、社区食堂和基层治理情况。蒲雅青年友好书房地处沈北大学城,与辽宁大学校园隔街相望,社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链接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校社合作带动社区教育和经济发展。记者团在蒲雅社区采访。华北电力大学 闫杨摄据蒲雅社区书记关丹阳介绍,社区成员50%以上是18-40岁的青壮年,附近高校会以团支部为单位派学生担任大学生助理网格员协助社区发展,辽大附小的老师作为师资力量辅导居民,青年学子进社区已成为附近高校常态化的实践活动。关丹阳提到,蒲雅社区与学校成立高校社区之家,为青年创造安心学习的氛围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吸引优秀青年进社区,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据区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沈北新区已有13所高校与16个社区开展校社合作模式。随后,记者团来到沈北辉山英才社区,社区秉持“沈北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沈北更有为“的理念,打造新一代综合大型青年人才社区,为人才资源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记者团在辉山英才社区采访。北京外国语大学 许青摄辉山英才社区样板间。北京外国语大学 许青摄社区项目运营负责人介绍,项目遵循“政府引导、国企运营、市场化管理”的模式,总投资3.6亿元,为45岁以下人才提供智享生产、静享生态、乐享生活的宜居环境和品质服务。社区以青年社交需求为导向,规划了办公区、健身区、共享厨房等八大共享体验空间。符合租住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沈北就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能够享受每月数百元的房租补贴。截至8月16日上午,已有400人签约入驻人才社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许青)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走进林芝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合影留念。 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在西藏林芝米林县中学,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与当地青少年手拉手跳起锅庄舞,还共同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 这是“林海情深·粤动高原”——广东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赴藏演出暨珠港澳青年人才研习交流营中的温暖一幕。7月26日至8月2日,活动走进西藏林芝,197名珠港澳青少年和青年人才参加活动,“湾区明珠”与“雪域明珠”跨越山海、青春牵手。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珠海市委、共青团林芝市委、珠海市青联、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米林县(珠海)工作组主办。共青团珠海市委书记侯文涛表示,希望以文化文艺为媒介,促进港澳与内地青年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珠海自2016年起对口支援西藏米林,从南海之滨的经济特区到青藏高原的花谷药洲,从伶仃洋畔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两地虽相隔3000多公里,却始终“林海情深”。青少年文艺文化交流是珠海对口支援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次活动是近年来两地之间规模最大、形式和内容最丰富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之一。 活动期间,主办方先后在米林县白鹭文化广场、林芝会展中心、鲁朗小镇举办了3场珠港澳—西藏林芝青少年交流音乐会。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和林芝市艺术团、米林县艺术团等团体联袂登场献演,现场既有《红旗颂》《林芝是个好地方》等振奋人心的红色旋律,也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斯拉夫舞曲》等世界名曲。“以文会友,以艺通心。”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团长胡敏说,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让同学们的心靠得更近,手也拉得更紧了。 珠港澳青年人才研习交流营是珠海市青联“港澳青年看祖国”重点项目,14位港澳青年受邀参与了本次活动。大家不仅全程观看了3场交流音乐会、参加了青少年结对结亲活动,还到全国援藏展览馆、米林农场、鲁朗小镇等地参观考察,与西藏青年代表就民族团结、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在珠港澳—西藏林芝青少年交流音乐会(鲁朗专场)上,珠港澳青年代表合唱《如愿》,还与西藏青少年在雪山之下、林海之中动情演绎《天路》,唱响团结奋进的青春强音。 “不仅用脚步丈量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更用心感受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魅力活力,在精神洗礼中不断坚定与党同心、建功湾区的信心决心。”珠海市青联副主席马志文说。澳门经济民生联盟主席刘家裕表示,此行了解到很多西藏历史文化,也欣赏到了林芝的美丽景色,希望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大湾区与西藏的青少年多交流多互动。珠海市青联港区常委蔡嘉苓颇有感触地说,第一次到西藏,感受到祖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对西藏各方面的支持,祝福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 “心与心相连,梦与梦相通,这是跨越山海的青春牵手,也是民族团结的青春强音。”共青团林芝市委书记索珍表示。 (本报拉萨8月3日电)

艺术乡村人才培养专题班开班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本报电  (记者赵珊)近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艺术乡村促共富‘一乡一品’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培养专题班”在北京开班。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艺术乡村领域的50名学员参加培训,包括艺术家、手艺人、项目策划师、规划设计师、乡村运营师、品牌经营者和高校教师等。 培训围绕“文旅融合”“艺术赋能”“资源转化”等多个主题展开,旨在培养一批有志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乡村建设发展要求,具备文化艺术创新创意能力,懂得艺术乡村品牌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浙江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休闲与旅游农业专家组专家严力蛟表示,培训班不仅是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也为全国艺术人才培养探索了方向与路径。 该项目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王丽云介绍,“艺术乡建”有助于拓展艺术在乡村中的现代价值,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和乡村人才回流反哺,以艺术惠民、艺术富民、艺术强民等形式助推乡村文化繁荣与振兴,构建中国乡村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之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塑造“一乡一品”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浙江等地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乡建”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涌现出一批“艺术乡建”带头人和特色示范村。该项目有助于推广艺术乡村品牌化经营促共富的“浙江经验”及全国优秀经验。

青春之名 学子深情(笔走蓉城)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内的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媒体记者。8月1日晚,张雨霏带领中国队在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刷新赛会纪录,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本届大运会游泳赛事首金。刚从日本福冈世锦赛凯旋的“蝶后”,自然成为了关注焦点。 “从世锦赛来到大运会,对比赛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一名记者问张雨霏。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运动员的身份被大家熟知。但参加大运会,我们希望能展示自己的另一面,作为学生的那一面。”张雨霏说。 是运动员,更是大学生,这正是大运会魅力的生动诠释——这里是全球大学生欢聚的舞台。62年前,国际大体联创始人施莱默就曾说过,“大运会是友谊的盛会”。而今,在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看来,大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而且应成为文化的盛典、教育的盛事。夏日蓉城,大学生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地,美好的情感超越语言、肤色、文化,相融共通。 第一次观看大运会的观众,很可能对颁奖仪式感到奇怪——为何颁奖、升国旗时不奏国歌呢?其实,这是国际大体联的要求,颁奖时奏响国际大体联会歌。别具一格的大运会传统,凸显大运会是一个重成长、促交流、向未来的青年盛会,让大学生尽情用汗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成都大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2.9岁,其中94.2%的选手是首次参加大运会,超过83%的选手是首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综合性运动会。这场以青春名义举行的学子聚会,让大学生成为主角,成为国际视野更宽阔、更具竞争活力的青年一代。 以赛为媒、以赛交友、收获友谊、共同进步。相同的身份、相仿的年纪,能让大运会选手之间更容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热情的成都让他们的友谊之花开得更绚烂。

温馨瞬间 暖心盛会(青春之约)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图①:中国选手柳雅欣(右)以2分08秒18的成绩获得成都大运会游泳项目女子200米仰泳冠军。新华社发图②:中国选手陈冠锋(右)以10秒17的成绩获得成都大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00米季军。新华社发图③:中国队员张雨霏(右)和覃海洋等获得成都大运会男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冠军。新华社发图④:在成都大运会跆拳道女子73公斤以上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徐蕾以2比0战胜伊朗选手塔瓦库利,获得冠军。新华社发图⑤:在成都大运会男篮9-15排位赛中,中国队以75比71战胜蒙古国队。图为中国队球员陈国豪(右)在比赛中。新华社发新友相识 老友重聚在同巴西队的比赛中,中国羽毛球选手谭强发现,对手韦尔顿的球鞋有些旧。这一幕让他念念不忘。韦尔顿并不是职业羽毛球选手,但对这项运动着迷的他,每天都会在巴西的学校里练上几个小时。“他从这么远的地方来中国参加比赛,对羽毛球的热爱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走下球场,谭强特意问到韦尔顿的鞋码,想给这位对手送双新鞋。由于鞋码跟自己不一样,谭强还跟队友换了一双鞋。当他把新球鞋送给韦尔顿时,这位巴西小伙儿高兴地与谭强击掌拥抱。第二天,韦尔顿就穿着新的“战靴”站上了球场。他说,这双鞋对自己很有帮助。实力不俗的中国羽毛球队在全世界都有粉丝。美国羽毛球选手齐娜塔莉13岁时曾与中国名将李雪芮交过手。这次跟随美国队来到大运会,她终于有更多机会同已是教练的李雪芮交流。对于偶像的近况,齐娜塔莉一直很关注。她说,李雪芮和王适娴两名世界冠军如今都在大学当老师,继续培养下一代球员,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美国射箭选手吴沛琳在大运会上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这位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华裔女孩,从小学习古筝、古诗,还获得过美籍华人选美比赛的冠军。中国队选手李新鑫就是吴沛琳的新朋友之一。吴沛琳说,她和李新鑫平时背着箭包一起训练、互赠礼物,没想到在比赛中还上演了一场“遭遇战”。“新鑫看到我们一组比赛时说:噢,不是你吧!”吴沛琳笑着说,虽然是对手,但两人在比赛间隙拔箭时,还是像朋友一样聊着感兴趣的话题。有新朋友相识,也有老朋友重聚。中国队射箭选手冯浩和土耳其运动员萨马德曾在2018年阿根廷青奥会同场竞技。在大运会上再次相遇,两位年轻人都很惊喜。身为东道主的冯浩时常约上萨马德和他的队友在大运村里参加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还给老朋友送了中国茶。“我们会一起加油努力,希望将来能在奥运会赛场上相见。”冯浩说。以武会友 传播文化印度尼西亚武术选手马维洛在武术男子刀术比赛中斩获银牌。他说,这次来到成都,最开心的事儿便是遇到了很多新老朋友。“我最初接触武术,是看了成龙、李连杰的一些武打电影。”马维洛说,“如今,印尼人对于武术的热情不断高涨。”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大运会上的武术比赛成为各国青年以武会友的“武”台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马来西亚选手曾思宝6岁时便接触武术。“一开始我对武术的了解非常有限,随着练习,我对武术背后的文化有了更多认知。”曾思宝说,“现在,武术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新加坡运动员王子铭在大运会赛场穿上了自己设计的比赛服。“正面是龙图案的刺绣,背面是繁体‘龙’字。”王子铭说,“我生肖属龙,龙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所以选择了这一元素。”日本选手庄司理濑在女子太极拳项目中获得亚军。她说,自己在比赛中一直在观察中国队选手。“我想学习他们的动作、流程,通过学习、模仿,不断地去改进、训练。”她说。看到庄司理濑等选手的表现,夺得太极拳金牌的中国队选手陈小丽深有感触:“太极拳在国外发展得越来越好,外国选手的水平飞速上涨。看到他们真心喜欢武术,我非常开心。”美国武术队教练邹云建介绍,这次来成都参赛的美国队队员,大都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年轻人对武术在海外的发展和推广意义重大。“青年是太极拳发展的希望,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对推广武术的作用更大。”邹云建说。华裔女孩刘岳青从11岁开始练习太极。她的父亲是邹云建在美国的第一位太极学生,如今她又成为了邹云建的爱徒。大运会比赛结束后,她还准备参加第四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在美国,刘岳青在求学之余时常带着武馆里的小队员一起训练,并通过表演、视频等形式,把太极拳推广给更多人。“推广武术的接力棒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手里,我会慢慢引导更小的孩子们,让武术发展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她说。夺得成都大运会首金的中国队选手曹茂元也表示,武术的发展要依靠更多年轻人的力量。“通过成都大运会,更多人能够看到中国武术的精髓,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武术、接触武术、爱上武术。”曹茂元说。加油鼓劲 奋力拼搏在四川省体育馆打完了激烈的比赛后,捷克男篮球员简·齐德克难掩心中的激动。“我在成都感受到了中国球迷对篮球的热情,在这么多球迷的支持下打比赛,真是不可思议。”简·齐德克说。大运会上的温暖不只产生在运动员之间,也洋溢在由观众和运动员共同营造的氛围中。成都观众的鼓掌、加油、欢呼以及不时响起的“雄起”声,为各国运动员创造出激情、温馨的比赛环境。阿根廷女篮队长甘黛拉·恒蒂内达有相同的感受:“我没想到现场来了这么多观众,每次进球都能听到掌声和欢呼,这让我们觉得就像在主场比赛一样。”获得男子柔道81公斤级铜牌的格鲁吉亚运动员达瓦拉什维利·祖尔说,是现场观众对他加油鼓劲,让他在比赛逆境中坚持了下来。“这枚沉甸甸的奖牌也有观众的功劳!”他说。在艺术体操赛场拿到两枚金牌的匈牙利选手凡妮·皮格尼茨基也对成都观众的热情友好印象深刻。“在赛场上我得到了很多欢呼,这非常让人惊喜。”巴勒斯坦选手卡巴哈·马雅尔是第一次来中国,感受过成都的城市魅力和赛场的热烈氛围后,她表示“太喜欢中国了”。“我是巴勒斯坦唯一一名参加成都大运会的女运动员,我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女孩参加大运会。”她说。

传递书香之美 引领阅读风尚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7月31日,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读者在阅览选购新书。新华社记者 朱 峥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出版社工作人员在进行网络直播售书。郝鑫城摄(人民视觉)全国各地1700多家出版印刷发行单位参展,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共展出各类出版物76万余种,总交易额达8.6亿元,举办各类活动750余场,吸引读者80余万人次……为期5天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7月31日在山东济南落幕,各项数据再创新高,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用图书讲好中国故事本届书博会主题为“奋进新征程 书香润中华”,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新时代 新经典 新征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出版物展”暨全国图书精品展,成为书博会上亮丽的风景线。中心展区集中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相关学习读物,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材料,以及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出版成果。各展区将一系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新书摆在醒目位置。《信仰》《高质量发展的选择》《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经济学底层逻辑》“国学经典新绎丛书”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备受关注。在北京出版集团展位,“北京文化书系”《清风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等最新出版的优秀主题类图书以及《北上》《云中记》《远去的白马》《平安批》《宝水》等近年来出版的精品力作引人瞩目。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最新散文集《西高地行记》、讲述新时代乡村少年奋斗故事的《瓦屋山桑》等新书受到读者欢迎。“我的国家公园丛书”《河源清澈》作者唐明与读者分享她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不解之缘,作家郭凯冰讲述在黄河口国家公园的采风见闻……书博会上,聆听“从三江源到黄河口——我的国家公园大讲堂”的读者表示,国家公园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精彩缩影。以中南传媒为主力军的湖南代表团携《重器》“雷锋书系”等近3000种图书参展,并发布“三个高地”系列新书。其中,《大国制造》作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纪红建表示,希望讲好中国制造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磅礴力量。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图书推介会上,辽海出版社社长柳青松表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继续精耕细作,推出更多好书,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版力量”。打造全民阅读盛宴“书博会上人头攒动、爱书者络绎不绝,全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参加过多届书博会的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深有感触。书博会上举办了“我的书屋·我的梦”主题书画展、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少儿阅读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作者与读者对话的桥梁。岳麓书社“岳麓大讲坛”在书博会开讲,文化名家与读者面对面,以一批原创精品图书为例讲述文化传承发展的探索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青岛出版社主办的《我的原野盛宴》(博物版)新书发布会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资深出版人刘海栖、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玉栋等各界嘉宾共聚一堂,畅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引发读者共鸣。正值暑假,书博会上少儿类图书受青睐。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携近千种图书参展,设置“大中华寻宝记”和“世纪绘本馆”主题展馆,吸引众多目光。畅销书“大中华寻宝记”系列新书和文创产品一经亮相便售罄。接力出版社邀请10余位作家、画家、阅读推广人与读者见面共沐书香,“学习先锋人物,树立人生榜样——‘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作家读者交流会”通过分享先锋人物的成长故事和先进事迹,用榜样力量鼓舞童心。曹文轩、沈石溪等儿童文学名家亮相明天出版社举办的读者见面会,小读者热情高涨。“儿童是祖国的花苗,阅读就是那瓢‘定根水’,能帮助孩子们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里。”沈石溪说,全民阅读要特别重视少儿阅读,让孩子们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引领阅读新风尚本届书博会创新展会形式,突出数字化赋能,利用新技术搭建了元宇宙数字馆“天空书城”,呈现3D元宇宙图书世界。读者可控制虚拟角色在“天空书城”场景中游览,实时了解图书信息、参展信息,并可在线购买心仪的图书。“云发布、云优惠、云阅读、云观展,即使不到现场也能感受书博会的精彩。”一位读者如此评价。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正在引领文化产业新发展。书博会现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举办了“issue.AI数智化融合出版运营平台”启动仪式。“数字赋能文化,助力文化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借助这一新平台将实现文化IP的多元开发,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社长师晓晖说。纸张薄如蝉翼的《辞源》、用丝网印刷替代珐琅工艺的瓷器、北京冬奥会上应用的盲文印刷技术……与书博会同日开幕的2023中国印刷业创新发展大会上设置三大印刷主题展,展现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现场扫码下单,10分钟内就可以体验由白纸到图书的个性化定制全流程……“数字新生态 按需新体验”印刷智能制造测试线专题展,为大家展示了未来图书购销新生态。“先有购买需求再去印刷图书,大大缓解了出版社的库存压力,实现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将为整个出版产业带来巨大变化。”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鹏飞说。“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利用新技术赋能出版,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好传播知识、服务创新、传承文明。”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说。(据新华社济南电 记者史竞男、萧海川)

在瓦努阿图播撒中文种子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代春超(左一)和学生在教室中。学生们举着代春超包的粽子。代春超所教年龄最大的学生罗伯特。二〇一八年十月,孔子课堂教室由于门锁出了问题,丁泽良(左一)带着学生在户外上课。二〇二一年,瓦努阿图孔子课堂师生的参赛视频在“最·孔院”全球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最佳人气奖”等奖项。图为师生在视频中演唱中国歌曲。2021年,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分级读物图书角启动运行。图为学生在图书角阅读。薛风燕(右一)在学校开放日时和学生在一起。薛风燕在给学生上书法课。日前,瓦努阿图总统武罗巴拉武在总统府授予3名中文教师荣誉勋章,表彰其在推进中文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驻瓦努阿图大使李名刚应邀出席。授勋仪式上,武罗巴拉武分别向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教师丁泽良、薛风燕和维拉中心学校中文教师代春超颁发了勋章,并感谢3名教师长期以来对瓦努阿图中文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武罗巴拉武表示,该勋章的授予代表瓦努阿图对3名教师工作的高度认可。中方长期以来大力帮助瓦努阿图教育事业发展,瓦方对此深表感谢。瓦方将继续与中方一道,推动中文教育合作,增进两国相互交流。李名刚向3位荣誉勋章获得者表示祝贺,称赞3位教师为增进中瓦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说,中方高度重视与瓦努阿图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未来将继续派遣中文教师来瓦努阿图教学,向瓦努阿图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和各类培训机会,助力其教育事业发展。“你已经教了6000多名学生了”代春超你为什么可以在瓦努阿图待8年?你为什么可以坚持这么久?这或许是很多人想问我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对这里的爱,是我对这里的承诺!”“我以后每次都要考第一”我初到瓦努阿图是在2016年2月初。那时候的瓦努阿图还在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就连公交车都很破旧,但物价却很高。有一天,我在饭馆吃饭,一位老人佝偻着腰进来准备买一份快餐,用干枯的手从裤袋里掏出一个小塑料袋数着硬币。快餐店老板不耐烦地夺过他的“钱包”数了起来。老人吃了快餐的三分之一后,就让老板把剩下的打包,说要拿回家给孩子吃。看到这个情景,我心里难过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些什么让这里的生活变好,哪怕只能改变一点点。当年2月中旬,学校开学。几块木板拼在一起刷上墨汁就是黑板,桌椅吱吱作响,学生们没教材只能跟着老师抄写课文,就连上课铃声都是靠铁棍敲击挂在树杈上的车轮而发声。因教室里没有电扇,每次上完课大家都是一身汗。开学几周后,一个叫吉米的男生问我:“老师,你说只要学好中文,将来就能到中国留学,是真的吗?”我答道:“当然是真的!”他接着说:“那我以后每次都要考第一。”我突然觉得,我在这里的角色并不只是一名中文教师,还肩负着500多名学生的未来。“罗伯特,我们开始上课!”随着瓦努阿图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瓦努阿图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很多旅游巴士司机、银行大堂经理、药店医生、房地产工作人员等都到学校咨询,希望我们面向社会人士开中文班。顺应需求,我向学校申请,开了面向成人的中文晚班。报名的人很多,因大家都有工作,保证全勤比较困难。但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从不缺勤也不迟到。他叫罗伯特,工作是售卖咖啡豆。凭借地理环境优势,当地的咖啡非常好喝,受到很多到瓦努阿图的游客欢迎,因此罗伯特的工作很忙,但他总是早早到教室等我。有一天赶上狂风暴雨,天早早黑了。在傍晚去教室的路上,我在想,这么大雨,肯定不会有学生来了!可我一进教室,发现罗伯特已经在等我了。他家离学校很远,因为不会开车每次都是步行而来。他的鞋上沾满了泥巴,雨衣上还滴着水。看着他,我鼻子酸酸的,对他说:“罗伯特,我们开始上课!”“不光是中文老师,还是我们的兄弟”瓦努阿图是一个岛国,受条件所限,在首都维拉港以外的地区学中文几乎不可能。2021年8月,受中国驻瓦努阿图大使馆委托,我到桑托岛东部学校组织了一次中文夏令营,校长选了300名学生参加。他告诉我,想让这些孩子先学会,再去教别的孩子。我突然觉得,瓦努阿图就是一个大的舞台,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会赢得最热情的掌声。今年6月,我所在的学校校长对我说:“代老师,我们想送你一件神秘的礼物。”接着,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名单说:“你看,你已经教了6000多名学生了,他们都很喜欢你,谢谢你的付出!”隔天,全体老师开会,校长说:“7月底将迎来瓦努阿图国家独立日,我想为代老师申请荣誉勋章。他在我们学校8年,不光是中文老师,还是我们的兄弟。荣誉勋章的申请信需要签名,我已经签了,你们愿意帮他申请吗?”大家都鼓掌赞成,过来拥抱我,然后在申请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我能在这里坚持工作8年的原因。维拉港的银行、药店、房地产公司的很多职员都开始说中文了;吉米已经顺利拿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被武汉大学录取;罗伯特也学会了中文对话;桑托岛的校长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再去做一次中文夏令营……我被授予了荣誉勋章,同事们比我还高兴,嚷着让我买蛋糕庆祝。8年了,小树苗已长大、开花、结果,而我也到了离开的时候。挥挥手和学生告别,愿你们以中文为桥,早日实现梦想。我唯一的期望是大家都能学有所成,到中国留学时我们能再相遇。(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外派中文教师,现任瓦努阿图维拉中心学校中文教师)(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上好每一堂中文课丁泽良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位于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这个美丽的岛国风光秀美,但条件艰苦。作为孔子课堂负责人,我从2018年来到这里,一待就是5年。虽然经历了初来岛国的身体不适、生活条件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等,但经过适时调整很快适应了新环境,为学生上好每一堂中文课是我的目标。希望学生们勇敢追梦瓦努阿图不光物质条件艰苦,地震、飓风也时有发生,对我来说,这些困难既是考验,也磨炼了意志。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我和同事努力保证了孔子课堂的正常运行。而且,在2020年下半年举行的“汉语桥”比赛中,学生安娜宝在比赛中取得了大洋洲第七名的好成绩。2021年,新一届“汉语桥”比赛如期而至,因瓦努阿图中文学习者中文基础薄弱,参加比赛处于劣势。但我相信事在人为,不管比赛结果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经过选拔,最终选定艾玛参加这次比赛。艾玛是维拉港马拉坡学校的高三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从孔子课堂成立之初就来学习,算得上是“老学员”。为了帮她做好比赛准备,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每天晚上抽出2个小时给她讲解中文知识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即使周末也不间断。备考期间,艾玛正面临毕业考试,为了鼓励她坚持下来,我不仅激励她继续坚持,也买来她喜欢吃的零食和礼物,并应邀参加艾玛的18岁生日成人礼,和她的家人也成了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艾玛在比赛中获得了大洋洲第五名的成绩,这也是瓦努阿图在“汉语桥”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赛后,艾玛到中国留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她努力准备,陆续通过了汉语水平三、四级考试并申请到奖学金,获得了赴中国留学的机会。今年8月,她就要到中国学习,真为她感到高兴。像艾玛一样怀有中文梦的学生还很多,我希望他们都能勇敢追梦。设立中文分级读物图书角近年来,随着中国和瓦努阿图经贸合作的加深,当地人学习中文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开设中文课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每天,我都和同事们奔波在各个中文教学点,希望能为学生们带来有趣的中文课程和精彩的中文活动。为了满足大家阅读中文书籍的需要,我和老师们为中文班的学生建立了中文分级读物图书角,搜集整理了200多本图书、画册,按中文阅读水平进行分类,包括“好朋友”“彩虹桥”“七色龙”“中国智慧故事”等多个系列。图书角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欢迎,常能看到学生们在图书角安静阅读的身影。我至今记得图书角在新学期迎来第一批借阅者的情景。图书角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当地中文学习者的需要,还吸引了华侨华人子女来借阅中文书籍。每当学生们告诉我,图书角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中文阅读资源并激发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时,我都觉得特别欣慰。中文学员来自各行各业除了在校学生,面向社会人士的中文班也吸引了当地各行各业的人们,教育行业、餐饮业、银行业、旅游业、私营企业等都有学员前来报名学习中文。瓦努阿图外交部还专门为工作人员举办了短期中文培训班,以提升他们的中文水平。我们会根据每个班级学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中文课程,如面向外交部工作人员的中文班中,我们设计了诸多外交场景的口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以帮助他们掌握工作中常用的中文语句,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看到学生们在中文学习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中文产生兴趣,看到当地民众通过学习中文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令我十分欣慰,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的意义——希望通过国际中文教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曾任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教师)为中瓦友谊贡献力量薛风燕2021年6月初,我接受了单位的外派任务,到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任教。面临诸多困难不退缩瓦努阿图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不仅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也经常遭受自然灾害。但当地的物价很高,以生活必需品、可以饮用的纯净水为例,价格是我在国内购买的3倍。除生活条件艰苦之外,瓦努阿图的热带海洋气候也让我这个来自中国北方的人难以适应,水土不服、脾胃功能失调,严重时会呕吐。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医院设备简陋,缺医少药,我只能让家人多次从国内寄送药物及艾灸条、拔罐器等自行调理。两年来,我也经历了多次大小地震,最初会心怀恐惧从床上爬起来躲进卫生间,后来则是不为所动继续睡觉。即使遇到诸多困难,我也从未想过中途退缩。孩子们有收获,累也值得孔子课堂有两位中文老师,开设了多类中文课程,包括大学生学分课、社会成人班及周末儿童班。同事丁泽良老师除承担孔子课堂的工作之外,还到当地中学任教并为瓦努阿图外交部工作人员以及即将赴中国留学的学生进行中文培训。每学期开学之前,我和丁老师都会印制招生广告,在学校、超市等地张贴,同时也会在当地报纸和社交媒体上发布招生信息。大学学分课面向南太平洋大学的在校学生;社会成人班中文课面向非在校学习的成人开设,吸引了当地的中小学教师、公司职员、建筑工人、汽车销售人员、家庭妇女等前来学习。我们根据学生的中文基础进行分班教学,尽量满足每一位学员的学习需求,后来和不少学生成了朋友。周末儿童班则面向在瓦努阿图的华侨华人子女开设。这些孩子大多出生于瓦努阿图,在当地的国际学校就读。虽然他们可以用中文进行交流,但汉字读写及中国文化常识是弱项。根据其年龄及中文水平,进行分班授课。每周六从早到晚,我需要为3个儿童班上中文课,每次上完都累得筋疲力尽,但一想到孩子们有所收获,感到累也值得。除了上中文课,我们也组织了各类文化活动:每年5月到6月,和同事一起组织“汉语桥”中文比赛,为学生进行书法和茶艺培训,让学生喜欢上中国文化;遇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会举办文化体验活动。自2022年成为孔子课堂负责人以来,我除了上课、组织活动以外,也处理一些行政工作。每月的财务报销、办公用品的购买、招生广告的印制及张贴、结业证书的印刷等各种费用申请及报销,都需要一一完成。好在有丁老师的配合和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尽微薄之力搭爱心之桥今年3月,两场飓风袭击瓦努阿图,岛上的水电网都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宣布停课两周。我所住的公寓也断水断电断网近一周,但当时正值一名学生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这关系到她到中国留学是否需要读预科。我便和学生一起,借助手机流量参加国内汉语考试培训,帮她下载考试软件,并准备好考试用的计算机、耳机以及监考用的三脚架等设备。经过努力,这名学生顺利完成网上考试并通过HSK 四级。今年8月,她将到上海读本科。公寓管理员艾米丽在飓风中受灾,房子被毁,我、丁老师以及南太平洋大学孔院中方院长李旖旎一起筹钱,为她和女儿买了大米、罐头、方便面和文具等,希望尽微薄之力帮助她们。6月初,孔子课堂和中国援助瓦努阿图医疗队联合举办义诊活动,为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诊疗达60多人次。主管校长鲁本表示,今后还要邀请中国医疗队到校园举行此类活动。如今,在瓦努阿图的外派工作已经结束,回想起来,自己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坚守岗位,和同事一起传播中国文化,为中瓦友谊贡献力量,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曾任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教师)

东北大学:凝心聚力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东北大学:凝心聚力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盛夏的东北大学,校园郁郁葱葱,师生步履匆忙。走进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热的实验场景映入眼帘。伴随着轧机一阵阵的轰鸣,火红的钢板往复穿梭,在热和力的交织下,淬炼成一块块高强钢铁材料。“极端服役钢铁材料智能制造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推动东北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方案的申报和实施,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交叉方向,构建一流大学建设与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7月18日,在东北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上,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学科交叉融合主要堵点问题和对策进行汇报交流。瞄着问题去,奔着发展来。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东北大学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紧紧锚定目标任务,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基塑魂、启智润心,凝聚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磅礴力量。“七一”前夕,东北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大会暨“讲述·东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会举行。大会现场,一批“两先两优”集体和个人接受学校表彰,并通过视频展示、访谈互动、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推介展现东大人的奋斗故事和感人事迹。旗帜引领方向,使命凝聚力量。东北大学立足校党委、分党委、党支部“三个层次”,面向领导干部和师生党员成立主题教育宣讲团,围绕“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逻辑内涵与决定性意义”等主题,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将党的创新理论娓娓道来。宣讲活动一经推出,就在全校师生党员中掀起学习热潮,有效促进师生整体跟进、学出实效。4月26日,庆祝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史剧《同行》首演开幕。一代代东大人的奋斗历史被搬上舞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东大青年。“百年校史蕴藏着无数精彩故事,更充满东大人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校史剧主创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真实还原前辈们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拼搏历程,进而厚植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一流大学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向内深挖求动力,向外学习拓思维。初夏时节,由东北大学校领导带队的调研组先后到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省外高校教师深入探讨,学习调研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学分制改革工作。一番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带来的是理念的变革与提升。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走出校园,才能博采众长,发挥特色,扎实推进东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主题教育深入进行,东北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将调查研究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瞄准“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等8个攻坚调研方向,集智用力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东北大学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44次,收集意见建议212条,提出整改举措78条。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表示,我们要以主题教育学习成果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生命线,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百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东大力量。(刘勇、李青坡)

山东青岛:创新方式促进高质量就业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青岛:创新方式促进高质量就业“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这个做法太好了,不仅让我有机会走进名企,现场了解岗位环境、城市氛围,还有机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洋提起“名企游学”,赞不绝口。“名企游学”是青岛市市南区为破解青年人才“求职难”、用人单位“招才难”采取的一项创新做法。通过组织广大青年人才到企业现场“游学”,搭起“面试现场”,畅通“求职之旅”,更好地为引人才、促就业做好服务。“我们在筛选企业时,着重参考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层次要高,重点选取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二是行业分布要广,制造类、科技类、金融类等都有涉及,让不同专业的青年人才都有选择。”市南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昕介绍。在选好企业的同时,市南区还专门聘请了35名人才顾问、就业导师,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通过“名企游学”,优质企业找到了优秀人才,越来越多的名优企业也愿意加入进来。2023年,市南区“名企游学”入库企业新增15家,初步形成了岗位越多、吸纳人才越多、有效就业越多的良性循环。不只“名企游学”,“近年来,我们结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出台专门政策,为青年人才的引进、落地、发展提供平台支持,打造了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生态。”市南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宋执政介绍。青年人才就职时,市南区打造“人才旅社”,为35岁以下、专科学历以上求职青年,提供6天免费住宿;打造173家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提供5300余个岗位,还设置每人最高1万元的“金种子”经费补贴。青年人才入职后,提供最高每月1500元的租房补贴,以及一次性安家费,其中博士20万元、硕士15万元。同时,加强人才住房建设,通过配租配售的形式,解决青年人才安家难题。青年人才成长期,常态化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赛事奖金最高10万元;鼓励企业对青年人才“自主荐才”,提供最高10万元的培养经费。此外,市南区还出台专项管理办法,联合青岛大学等高校标准化打造26家引才聚才工作站,推动校企双向信息深度互推、服务互联;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年人才集聚单位,建立6处市南区“青年荟活动空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面试指导等服务。(记者 刘艳杰)

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体性基础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体性基础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只是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而且是一项带有客观性和经验性的总体实践工程。尤其是对于社会学而言,无论是学科体系的建立,还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都离不开对其学科实体性基础的探求和追索。 本文所言“社会学学科实体性基础”,主要是指学科体系中那些作为社会单元实体而存在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等社会要素,如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便是作为宏观意义上的实体性社会要素而存在的,社区、村落则是中观意义上实体性社会要素的主要表征。与之相对应,便是学科体系中的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区研究、村落研究等社会学分支学科和研究对象。在这一意义上,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如果仅局限于基本的学科思想理论探讨和研究方法设定,而不对其实体性社会要素展开研究,社会学学科便会因缺乏实体性知识体系的支撑而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欧美社会学早期发展演进的轨迹看,19世纪中叶欧陆社会学在其起源发生阶段,主要是从理论上回答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古典社会学的三大流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回应了学科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命题等学科发生的根本性问题,但并未在实体性学科领域加以展开。到了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学传到北美,才出现了学科化进展,其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标志便是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为建构社会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带有覆盖性、实体性的知识基础,以此为契机,社会学学科获得了大发展。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在引进西方社会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科本土化的进程。从社会学传入中国初期至今,几代社会学人深刻意识到,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与中国城乡社会间存在较为突出的隔膜,而力倡通过经验研究加以破解与转换,进而建立起自主知识体系的实体性基础。 首先,注意从城乡实体性社会样态出发,挖掘提炼中国本土社会的基本特质,不断推进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在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诞生是学科知识体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正是以此为载体,社会学研究者方可通过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实体性空间来拓展知识体系,增强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经验性,并由此形成带有主体性和实体性的知识体系。在社会学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的初期,包括吴文藻、费孝通在内的社会学家,努力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实证研究,概括出“伦理本位”“差序格局”“郡县社会”等学术命题,凸显出中国社会学极强的本土性特色,形成了富有历史影响的社区学派,使得中国社会学在建立初期便建立起建构自主性知识的实践自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社会学界展开了持续性的乡村社会研究,形成了对“三农”问题的新理解,认为中国的乡村问题,绝不仅仅是农业问题,同时也包括农村和农民问题,只有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加以理解,才能真正解决乡村问题。此外,从乡土中国研究入手理解中国社会的路径固然是一种具有历史依据的现实选择,但如果将其唯一化,也会导致认识上的偏执。如学者陈映芳较早意识到此种表述的局限,认为将既有的中国裁剪、过滤成“传统的、乡土的中国”的过程存在简单化缺憾,在此种表述中,中国城镇社会、城乡关系的传统以及传统的城市秉性等被忽略。由此,不仅中国的传统性被单性化,中国的城市特性也成了纯粹的外来之物、无本之木。这既于我们的文化自觉无益,亦不利于对现实中国城乡问题的把握,因此,对中国城市传统的研究和挖掘也被纳入研究议程。 其次,由改革开放后中国新型城乡关系创新实践引出的内生发展理论。在社会学知识体系中,通过带有实体性的城乡社会发展经验提炼概括出的发展理论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针对发展中国家建构起来的是所谓“外发理论”,即通过将外部现代性因素引入乡村,使其内部发生变动,进而获得发展。这种典型的刺激反应、冲击回应的理论分析模式,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动力及发展活力。以城市化和城镇化概念的理解界定为例。“城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欧洲,由西班牙工程师塞达于1867年所著的《城镇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因欧美世界较少有“镇”的层级设置,故其普遍使用城市化概念。而从20世纪晚期开始,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并演绎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学界通过对城镇化概念的阐发,努力实现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强调县域社会作为独立发展单元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时期便开始有县镇层级的设置,一直延续至今。县镇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单位,更是一个发展的实体性单元。正如学者王春光所言,县域社会作为基层社会,具有完整的、独立的形态和系统,可以有效连接个体、家庭、村落、乡镇与更宏观的社会,兼具现代性、城市性和传统性、乡村性,具有传承与发展的功能。其二,关于内发理论的构建和阐释。在欧美的外发理论看来,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是一个走向衰败的空间,已不再具有发展的内生力。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学界基于乡村发展的“中国经验”,却提炼出中国特色的“内发理论”。所谓内发型发展主要是指“适应于不同地域的生态体系,根植于地域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地域的文化传统,依据地域居民的共同合作,开创出发展方向和道路的一种创造性的事业”,日本内发理论的代表者鹤见和子承认,她所提出的内发理论,主要来源于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费孝通关于苏南小城镇的研究应被看成是中国的“内发型发展论”。他曾围绕内发理论的典型“苏南模式”展开研究,认为其特点在于村集体经济发达、接受大城市辐射,政府主导、工农互补,离土不离乡。后来又强调“内发”与“外发”相结合的特点。陆学艺在其1988年开始进行的“百村调查”中,将其第一本著作命名为《内发的村庄》,实际上也是通过“内发”概念阐释,对处于急剧变化中的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做出一种理论概括,丰富了内发理论的知识谱系。 最后,基于地域社会学研究而生发出来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创新。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乡社会的界限逐渐呈现出模糊化的特征。与之相伴随,城市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分野也开始相互交错融合。经历了产业化、城市化冲击波的社会已不能简单地运用“城市—乡村”的二分范式来加以解释,这便提出了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农村,而又超乎其上的“地域社会”概念。地域社会学所关注的不是那种静止的传统地域社会,而是充满了动态流动性和复杂重层的“地域空间”,围绕着地域社会而展开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具有自主性的学科知识概念及体系。其一,地域社会学密切关注城乡融合的地域空间。19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曾提出其城乡融合方案,认为“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图。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本应兼而有之。两块磁铁必须合二为一”。而现实中城乡间的融合点又首推城乡结合部。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承载着特殊的功能。在欧美城市学家以往的研究中,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作为城市的“阴影地带”而存在的,是城市问题的渊薮。但从地域社会学研究视角审视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我们会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样态,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关系结构、阶层结构、组织结构都与一般意义上的城乡社会不同,具有鲜明特色,往往是作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域空间而存在的。由此,探究城乡结合部的问题表象及活力源泉,成为我们理解问题的关键。其二,地域社会学强调地方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对地域空间内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变动展开研究。如学者王春光认为地方性比传统性、乡土性和乡村性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开放性,与现代性存在着更复杂、更具弹性、更兼容亲和的关系,尽管也存在一定的张力。由地方性滋养出来的社会文化主体性成为推动县域现代化发展和变迁的主导力量。从地方性中寻找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可能,是中国更多县域推动现代化建设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总之,谈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注意分析两个重要的背景。其一,要将此话题置于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从中学与西学的复杂互动中加以理解和展开。晚清时期,在严复等启蒙思想家将西方社会学引入中国的过程中,曾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群”等重要概念来化解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借以彰显中国社会学的自主性。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研究者潜心观察研究城乡社会发展实践,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自主性构建推向了新高度。其二,既要关注学科的理论性,又要扎根城乡社会展开经验实证研究,借以建立起学科的实体性基础。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涉及城乡社会变迁、带有极强总体性的实体性问题,我们在探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既要有思想理论的反思,更要有客观性、实体性经验研究的持续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学知识体系,进而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作者:田毅鹏,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让产业、教学、科研“血脉”相通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让产业、教学、科研“血脉”相通近日,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成立大会上表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的全面铺开。作为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首批成员单位包括5个产业集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全国9所普通高校、33所职业院校、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40多家所属制造类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带动作用明显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优先选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刚刚成立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之所以建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和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作为试点,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轨道交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流动集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带动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参与者中国中车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其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等系列化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企业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示范效应。“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建设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共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说。该负责人透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形成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为其他行业的共同体建设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未来,还将有更多优质的产教共同体陆续“上线”。解决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教育痛点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由中国中车、相关高水平大学和职业院校共同牵头,分三个阶段逐步建设完善,即一年打基础、建机制;一年强功能、出成果;一年促创新、树标杆,使产教融合共同体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高效成熟的运行模式。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常铁校)副校长徐璐介绍,铁路领域职业院校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但是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相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工业体系发展速度极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断涌现。但职业教育的部分教学、教材内容并未第一时间跟进,部分学校缺乏综合型专业实训设备,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无法落地。这些短板导致教学和产业出现脱节,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接受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此外,‘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痛点。”徐璐表示。新成立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会成为一个平台载体,探索建立政府搭台,龙头央企牵头,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等参与,产业集聚区教育行政部门支撑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育和产业、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完全打通,解决职业教育相关环节“血脉不畅”的问题。为了让教育跟上产业发展前沿,共同体将打造一批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例如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轨道交通智能控制装备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等。“针对师资、设备短缺等问题,共同体也有专门的措施来帮助职业院校。两院院士、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企业专家与院校学者都是共同体师资库的成员,他们将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实践项目。共同体还会建设5家左右的公共实训基地,搭建前沿的应用场景,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工作提供一流的设备和场地。” 徐璐说。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标杆与今年5月成立的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相似,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建立一套高效的协作和交流机制,让产业、教学、科研“三位一体”。作为中国中车成立的职业学校,常铁校在中国中车体系内承担着教育和培训的相关业务,而在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筹备过程中,常铁校也参与了大量调查研究、方案起草、大会筹备工作。徐璐介绍,目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已经召开,目前共同体内部的协作交流机制已经开始运转。共同体由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商议共同体重大事宜,研究工作计划、发布共同体项目课题、任务清单、行业人才需求报告等。在理事会中,中国中车是理事长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中车总经理楼齐良表示,中国中车将与行业内各单位共同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常铁校是综合管理部的牵头单位,我们将负责统筹共同体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共同体的体系建设。”徐璐提及,共同体并不是个停留在纸面上或概念中的架构,而是个实体化运行的组织,一切决策都将落实为具体的教学、科研、生产举措。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预期的成效之一,就是初步建成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标杆、示范。”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孙明源)

山东牧院向“农”而行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山东牧院向“农”而行在“博士团齐鲁行”科技服务中,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牧院)董建宝博士首次发现了驴源马链球菌新基因型菌株,成为他的“意外之喜”;山东牧院毕业生李勇选择养猪创业,在母校的帮助下探索出三产融合新模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山东牧院专家王云洲因材施教,在援助青海时将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播撒在海北大草原上……近年来,山东牧院俯身乡村振兴的大潮,发挥科技、人才、专业优势,瞄准乡村振兴痛点,探索出一条“服务兴农、培训育农、对口扶农”的乡村振兴之路。服务兴农,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只要有时间,李舫就喜欢到一线去。这些年,她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份畜牧生产和农业职教一线。作为山东牧院二级教授,她的理念是:职业教育一定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些年,她率队与众多龙头企业对接,进行针对性培训,生产问题出现在哪里,她的技术指导便跟进到哪里。长期以来,山东牧院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山东牧院党委书记郑立森告诉记者,学院坚持把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直接送往生产第一线,加强“校企农”三方合作,开展“博士团队齐鲁行”“百名专家联牧场 产教融合助振兴”“科技服务万里行”等活动,构建“学院+公司+农户”的联动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据了解,该院组建了由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技能名师等为核心的生猪、牛、羊、宠物等10余个科技服务团队,围绕畜禽生产、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开展联合攻关,还面向基层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培训。通过实施“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他们对接了100多个县(市、区),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直接送往生产一线,破解农牧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遇到的技术难题。五年来,他们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50余项,开发专项培训包近100个,培训官方兽医1100余名、村级动物防疫员15000余名、协管员7000余名。培训育农,培养乡村振兴主力军从山东牧院毕业之后,李勇选择了养猪创业,但由于引进猪种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损失了几十万元。得知情况后,母校专门成立一支帮扶团队,帮助李勇打造出“生态养殖—屠宰—加工—生产—销售”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让李勇收获颇多。“以蛋白桑为主要原料配制无抗饲料可以用来喂猪,由此生产的有机黑猪肉市场价格达到49元/斤,是普通猪肉价格的2倍多。而猪场产生的猪粪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返田作为蛋白桑的肥料,改善土壤基质。”李勇说。在母校的支持下,李勇再接再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将无抗饲料配制技术、有机肥发酵技术等与有机猪肉生产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3年累计创造效益2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农村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最具活力的创业创新力量。在郑立森看来,要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青年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山东牧院针对乡村畜禽养殖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实践技能差等问题,开发了肉鸡高效养殖技术、生猪养殖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等相关的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活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新农人”。对口扶农,将先进技术播撒到祖国各地近年来,援藏专家赵满达整合学院资源与日喀则市相关部门共建牦牛工程技术团队、藏系绵羊工程技术团队、藏鸡工程技术团队和高原机电工程技术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他们共同开发的“日喀则市青稞秸秆高原氨化技术与饲喂技术规范”,使青稞秸秆饲喂利用率达95%以上、营养价值提升36%左右,年节约财政资金15.6亿元。把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播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是山东牧院一直以来的目标。为助力中西部现代畜牧业发展,山东牧院立足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专家常驻、科技服务、社会培训、产业扶持等措施,长年向青海、西藏、新疆、重庆派驻专家,开展“对口扶农”工作。潍坊是全国畜牧大市,该市畜牧业的产值,连续9年突破千亿元。山东牧院为潍坊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牧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有力助推潍坊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目前山东牧院科技服务团队累计服务特色产业县60余个,乡镇、村庄130余个,定点服务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13家,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78项,帮助地方或企业制定标准40余项。山东牧院还解决区域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瓶颈问题36项、企业技术难题171项,立项产业攻关课题22个,为定点帮扶企业累计申请专利40余项,新增经济效益3.5亿元。(记者 王延斌)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走进林芝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合影留念。 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在西藏林芝米林县中学,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与当地青少年手拉手跳起锅庄舞,还共同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 这是“林海情深·粤动高原”——广东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赴藏演出暨珠港澳青年人才研习交流营中的温暖一幕。7月26日至8月2日,活动走进西藏林芝,197名珠港澳青少年和青年人才参加活动,“湾区明珠”与“雪域明珠”跨越山海、青春牵手。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珠海市委、共青团林芝市委、珠海市青联、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米林县(珠海)工作组主办。共青团珠海市委书记侯文涛表示,希望以文化文艺为媒介,促进港澳与内地青年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珠海自2016年起对口支援西藏米林,从南海之滨的经济特区到青藏高原的花谷药洲,从伶仃洋畔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两地虽相隔3000多公里,却始终“林海情深”。青少年文艺文化交流是珠海对口支援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次活动是近年来两地之间规模最大、形式和内容最丰富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之一。 活动期间,主办方先后在米林县白鹭文化广场、林芝会展中心、鲁朗小镇举办了3场珠港澳—西藏林芝青少年交流音乐会。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和林芝市艺术团、米林县艺术团等团体联袂登场献演,现场既有《红旗颂》《林芝是个好地方》等振奋人心的红色旋律,也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斯拉夫舞曲》等世界名曲。“以文会友,以艺通心。”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团长胡敏说,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让同学们的心靠得更近,手也拉得更紧了。 珠港澳青年人才研习交流营是珠海市青联“港澳青年看祖国”重点项目,14位港澳青年受邀参与了本次活动。大家不仅全程观看了3场交流音乐会、参加了青少年结对结亲活动,还到全国援藏展览馆、米林农场、鲁朗小镇等地参观考察,与西藏青年代表就民族团结、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在珠港澳—西藏林芝青少年交流音乐会(鲁朗专场)上,珠港澳青年代表合唱《如愿》,还与西藏青少年在雪山之下、林海之中动情演绎《天路》,唱响团结奋进的青春强音。 “不仅用脚步丈量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更用心感受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魅力活力,在精神洗礼中不断坚定与党同心、建功湾区的信心决心。”珠海市青联副主席马志文说。澳门经济民生联盟主席刘家裕表示,此行了解到很多西藏历史文化,也欣赏到了林芝的美丽景色,希望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大湾区与西藏的青少年多交流多互动。珠海市青联港区常委蔡嘉苓颇有感触地说,第一次到西藏,感受到祖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对西藏各方面的支持,祝福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 “心与心相连,梦与梦相通,这是跨越山海的青春牵手,也是民族团结的青春强音。”共青团林芝市委书记索珍表示。 (本报拉萨8月3日电)

艺术乡村人才培养专题班开班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本报电  (记者赵珊)近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艺术乡村促共富‘一乡一品’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培养专题班”在北京开班。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艺术乡村领域的50名学员参加培训,包括艺术家、手艺人、项目策划师、规划设计师、乡村运营师、品牌经营者和高校教师等。 培训围绕“文旅融合”“艺术赋能”“资源转化”等多个主题展开,旨在培养一批有志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乡村建设发展要求,具备文化艺术创新创意能力,懂得艺术乡村品牌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浙江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休闲与旅游农业专家组专家严力蛟表示,培训班不仅是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也为全国艺术人才培养探索了方向与路径。 该项目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王丽云介绍,“艺术乡建”有助于拓展艺术在乡村中的现代价值,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和乡村人才回流反哺,以艺术惠民、艺术富民、艺术强民等形式助推乡村文化繁荣与振兴,构建中国乡村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之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塑造“一乡一品”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浙江等地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乡建”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涌现出一批“艺术乡建”带头人和特色示范村。该项目有助于推广艺术乡村品牌化经营促共富的“浙江经验”及全国优秀经验。

青春之名 学子深情(笔走蓉城)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内的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媒体记者。8月1日晚,张雨霏带领中国队在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刷新赛会纪录,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本届大运会游泳赛事首金。刚从日本福冈世锦赛凯旋的“蝶后”,自然成为了关注焦点。 “从世锦赛来到大运会,对比赛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一名记者问张雨霏。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运动员的身份被大家熟知。但参加大运会,我们希望能展示自己的另一面,作为学生的那一面。”张雨霏说。 是运动员,更是大学生,这正是大运会魅力的生动诠释——这里是全球大学生欢聚的舞台。62年前,国际大体联创始人施莱默就曾说过,“大运会是友谊的盛会”。而今,在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看来,大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而且应成为文化的盛典、教育的盛事。夏日蓉城,大学生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地,美好的情感超越语言、肤色、文化,相融共通。 第一次观看大运会的观众,很可能对颁奖仪式感到奇怪——为何颁奖、升国旗时不奏国歌呢?其实,这是国际大体联的要求,颁奖时奏响国际大体联会歌。别具一格的大运会传统,凸显大运会是一个重成长、促交流、向未来的青年盛会,让大学生尽情用汗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成都大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2.9岁,其中94.2%的选手是首次参加大运会,超过83%的选手是首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综合性运动会。这场以青春名义举行的学子聚会,让大学生成为主角,成为国际视野更宽阔、更具竞争活力的青年一代。 以赛为媒、以赛交友、收获友谊、共同进步。相同的身份、相仿的年纪,能让大运会选手之间更容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热情的成都让他们的友谊之花开得更绚烂。

温馨瞬间 暖心盛会(青春之约)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图①:中国选手柳雅欣(右)以2分08秒18的成绩获得成都大运会游泳项目女子200米仰泳冠军。新华社发图②:中国选手陈冠锋(右)以10秒17的成绩获得成都大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00米季军。新华社发图③:中国队员张雨霏(右)和覃海洋等获得成都大运会男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冠军。新华社发图④:在成都大运会跆拳道女子73公斤以上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徐蕾以2比0战胜伊朗选手塔瓦库利,获得冠军。新华社发图⑤:在成都大运会男篮9-15排位赛中,中国队以75比71战胜蒙古国队。图为中国队球员陈国豪(右)在比赛中。新华社发新友相识 老友重聚在同巴西队的比赛中,中国羽毛球选手谭强发现,对手韦尔顿的球鞋有些旧。这一幕让他念念不忘。韦尔顿并不是职业羽毛球选手,但对这项运动着迷的他,每天都会在巴西的学校里练上几个小时。“他从这么远的地方来中国参加比赛,对羽毛球的热爱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走下球场,谭强特意问到韦尔顿的鞋码,想给这位对手送双新鞋。由于鞋码跟自己不一样,谭强还跟队友换了一双鞋。当他把新球鞋送给韦尔顿时,这位巴西小伙儿高兴地与谭强击掌拥抱。第二天,韦尔顿就穿着新的“战靴”站上了球场。他说,这双鞋对自己很有帮助。实力不俗的中国羽毛球队在全世界都有粉丝。美国羽毛球选手齐娜塔莉13岁时曾与中国名将李雪芮交过手。这次跟随美国队来到大运会,她终于有更多机会同已是教练的李雪芮交流。对于偶像的近况,齐娜塔莉一直很关注。她说,李雪芮和王适娴两名世界冠军如今都在大学当老师,继续培养下一代球员,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美国射箭选手吴沛琳在大运会上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这位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华裔女孩,从小学习古筝、古诗,还获得过美籍华人选美比赛的冠军。中国队选手李新鑫就是吴沛琳的新朋友之一。吴沛琳说,她和李新鑫平时背着箭包一起训练、互赠礼物,没想到在比赛中还上演了一场“遭遇战”。“新鑫看到我们一组比赛时说:噢,不是你吧!”吴沛琳笑着说,虽然是对手,但两人在比赛间隙拔箭时,还是像朋友一样聊着感兴趣的话题。有新朋友相识,也有老朋友重聚。中国队射箭选手冯浩和土耳其运动员萨马德曾在2018年阿根廷青奥会同场竞技。在大运会上再次相遇,两位年轻人都很惊喜。身为东道主的冯浩时常约上萨马德和他的队友在大运村里参加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还给老朋友送了中国茶。“我们会一起加油努力,希望将来能在奥运会赛场上相见。”冯浩说。以武会友 传播文化印度尼西亚武术选手马维洛在武术男子刀术比赛中斩获银牌。他说,这次来到成都,最开心的事儿便是遇到了很多新老朋友。“我最初接触武术,是看了成龙、李连杰的一些武打电影。”马维洛说,“如今,印尼人对于武术的热情不断高涨。”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大运会上的武术比赛成为各国青年以武会友的“武”台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马来西亚选手曾思宝6岁时便接触武术。“一开始我对武术的了解非常有限,随着练习,我对武术背后的文化有了更多认知。”曾思宝说,“现在,武术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新加坡运动员王子铭在大运会赛场穿上了自己设计的比赛服。“正面是龙图案的刺绣,背面是繁体‘龙’字。”王子铭说,“我生肖属龙,龙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所以选择了这一元素。”日本选手庄司理濑在女子太极拳项目中获得亚军。她说,自己在比赛中一直在观察中国队选手。“我想学习他们的动作、流程,通过学习、模仿,不断地去改进、训练。”她说。看到庄司理濑等选手的表现,夺得太极拳金牌的中国队选手陈小丽深有感触:“太极拳在国外发展得越来越好,外国选手的水平飞速上涨。看到他们真心喜欢武术,我非常开心。”美国武术队教练邹云建介绍,这次来成都参赛的美国队队员,大都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年轻人对武术在海外的发展和推广意义重大。“青年是太极拳发展的希望,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对推广武术的作用更大。”邹云建说。华裔女孩刘岳青从11岁开始练习太极。她的父亲是邹云建在美国的第一位太极学生,如今她又成为了邹云建的爱徒。大运会比赛结束后,她还准备参加第四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在美国,刘岳青在求学之余时常带着武馆里的小队员一起训练,并通过表演、视频等形式,把太极拳推广给更多人。“推广武术的接力棒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手里,我会慢慢引导更小的孩子们,让武术发展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她说。夺得成都大运会首金的中国队选手曹茂元也表示,武术的发展要依靠更多年轻人的力量。“通过成都大运会,更多人能够看到中国武术的精髓,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武术、接触武术、爱上武术。”曹茂元说。加油鼓劲 奋力拼搏在四川省体育馆打完了激烈的比赛后,捷克男篮球员简·齐德克难掩心中的激动。“我在成都感受到了中国球迷对篮球的热情,在这么多球迷的支持下打比赛,真是不可思议。”简·齐德克说。大运会上的温暖不只产生在运动员之间,也洋溢在由观众和运动员共同营造的氛围中。成都观众的鼓掌、加油、欢呼以及不时响起的“雄起”声,为各国运动员创造出激情、温馨的比赛环境。阿根廷女篮队长甘黛拉·恒蒂内达有相同的感受:“我没想到现场来了这么多观众,每次进球都能听到掌声和欢呼,这让我们觉得就像在主场比赛一样。”获得男子柔道81公斤级铜牌的格鲁吉亚运动员达瓦拉什维利·祖尔说,是现场观众对他加油鼓劲,让他在比赛逆境中坚持了下来。“这枚沉甸甸的奖牌也有观众的功劳!”他说。在艺术体操赛场拿到两枚金牌的匈牙利选手凡妮·皮格尼茨基也对成都观众的热情友好印象深刻。“在赛场上我得到了很多欢呼,这非常让人惊喜。”巴勒斯坦选手卡巴哈·马雅尔是第一次来中国,感受过成都的城市魅力和赛场的热烈氛围后,她表示“太喜欢中国了”。“我是巴勒斯坦唯一一名参加成都大运会的女运动员,我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女孩参加大运会。”她说。

传递书香之美 引领阅读风尚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7月31日,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读者在阅览选购新书。新华社记者 朱 峥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出版社工作人员在进行网络直播售书。郝鑫城摄(人民视觉)全国各地1700多家出版印刷发行单位参展,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共展出各类出版物76万余种,总交易额达8.6亿元,举办各类活动750余场,吸引读者80余万人次……为期5天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7月31日在山东济南落幕,各项数据再创新高,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用图书讲好中国故事本届书博会主题为“奋进新征程 书香润中华”,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新时代 新经典 新征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出版物展”暨全国图书精品展,成为书博会上亮丽的风景线。中心展区集中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相关学习读物,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材料,以及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出版成果。各展区将一系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新书摆在醒目位置。《信仰》《高质量发展的选择》《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经济学底层逻辑》“国学经典新绎丛书”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备受关注。在北京出版集团展位,“北京文化书系”《清风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等最新出版的优秀主题类图书以及《北上》《云中记》《远去的白马》《平安批》《宝水》等近年来出版的精品力作引人瞩目。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最新散文集《西高地行记》、讲述新时代乡村少年奋斗故事的《瓦屋山桑》等新书受到读者欢迎。“我的国家公园丛书”《河源清澈》作者唐明与读者分享她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不解之缘,作家郭凯冰讲述在黄河口国家公园的采风见闻……书博会上,聆听“从三江源到黄河口——我的国家公园大讲堂”的读者表示,国家公园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精彩缩影。以中南传媒为主力军的湖南代表团携《重器》“雷锋书系”等近3000种图书参展,并发布“三个高地”系列新书。其中,《大国制造》作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纪红建表示,希望讲好中国制造的故事,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磅礴力量。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图书推介会上,辽海出版社社长柳青松表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继续精耕细作,推出更多好书,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版力量”。打造全民阅读盛宴“书博会上人头攒动、爱书者络绎不绝,全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参加过多届书博会的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深有感触。书博会上举办了“我的书屋·我的梦”主题书画展、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少儿阅读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作者与读者对话的桥梁。岳麓书社“岳麓大讲坛”在书博会开讲,文化名家与读者面对面,以一批原创精品图书为例讲述文化传承发展的探索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青岛出版社主办的《我的原野盛宴》(博物版)新书发布会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资深出版人刘海栖、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玉栋等各界嘉宾共聚一堂,畅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引发读者共鸣。正值暑假,书博会上少儿类图书受青睐。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携近千种图书参展,设置“大中华寻宝记”和“世纪绘本馆”主题展馆,吸引众多目光。畅销书“大中华寻宝记”系列新书和文创产品一经亮相便售罄。接力出版社邀请10余位作家、画家、阅读推广人与读者见面共沐书香,“学习先锋人物,树立人生榜样——‘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作家读者交流会”通过分享先锋人物的成长故事和先进事迹,用榜样力量鼓舞童心。曹文轩、沈石溪等儿童文学名家亮相明天出版社举办的读者见面会,小读者热情高涨。“儿童是祖国的花苗,阅读就是那瓢‘定根水’,能帮助孩子们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里。”沈石溪说,全民阅读要特别重视少儿阅读,让孩子们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引领阅读新风尚本届书博会创新展会形式,突出数字化赋能,利用新技术搭建了元宇宙数字馆“天空书城”,呈现3D元宇宙图书世界。读者可控制虚拟角色在“天空书城”场景中游览,实时了解图书信息、参展信息,并可在线购买心仪的图书。“云发布、云优惠、云阅读、云观展,即使不到现场也能感受书博会的精彩。”一位读者如此评价。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正在引领文化产业新发展。书博会现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举办了“issue.AI数智化融合出版运营平台”启动仪式。“数字赋能文化,助力文化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借助这一新平台将实现文化IP的多元开发,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社长师晓晖说。纸张薄如蝉翼的《辞源》、用丝网印刷替代珐琅工艺的瓷器、北京冬奥会上应用的盲文印刷技术……与书博会同日开幕的2023中国印刷业创新发展大会上设置三大印刷主题展,展现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现场扫码下单,10分钟内就可以体验由白纸到图书的个性化定制全流程……“数字新生态 按需新体验”印刷智能制造测试线专题展,为大家展示了未来图书购销新生态。“先有购买需求再去印刷图书,大大缓解了出版社的库存压力,实现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将为整个出版产业带来巨大变化。”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鹏飞说。“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利用新技术赋能出版,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好传播知识、服务创新、传承文明。”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说。(据新华社济南电 记者史竞男、萧海川)

在瓦努阿图播撒中文种子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代春超(左一)和学生在教室中。学生们举着代春超包的粽子。代春超所教年龄最大的学生罗伯特。二〇一八年十月,孔子课堂教室由于门锁出了问题,丁泽良(左一)带着学生在户外上课。二〇二一年,瓦努阿图孔子课堂师生的参赛视频在“最·孔院”全球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最佳人气奖”等奖项。图为师生在视频中演唱中国歌曲。2021年,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分级读物图书角启动运行。图为学生在图书角阅读。薛风燕(右一)在学校开放日时和学生在一起。薛风燕在给学生上书法课。日前,瓦努阿图总统武罗巴拉武在总统府授予3名中文教师荣誉勋章,表彰其在推进中文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驻瓦努阿图大使李名刚应邀出席。授勋仪式上,武罗巴拉武分别向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教师丁泽良、薛风燕和维拉中心学校中文教师代春超颁发了勋章,并感谢3名教师长期以来对瓦努阿图中文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武罗巴拉武表示,该勋章的授予代表瓦努阿图对3名教师工作的高度认可。中方长期以来大力帮助瓦努阿图教育事业发展,瓦方对此深表感谢。瓦方将继续与中方一道,推动中文教育合作,增进两国相互交流。李名刚向3位荣誉勋章获得者表示祝贺,称赞3位教师为增进中瓦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说,中方高度重视与瓦努阿图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未来将继续派遣中文教师来瓦努阿图教学,向瓦努阿图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和各类培训机会,助力其教育事业发展。“你已经教了6000多名学生了”代春超你为什么可以在瓦努阿图待8年?你为什么可以坚持这么久?这或许是很多人想问我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对这里的爱,是我对这里的承诺!”“我以后每次都要考第一”我初到瓦努阿图是在2016年2月初。那时候的瓦努阿图还在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就连公交车都很破旧,但物价却很高。有一天,我在饭馆吃饭,一位老人佝偻着腰进来准备买一份快餐,用干枯的手从裤袋里掏出一个小塑料袋数着硬币。快餐店老板不耐烦地夺过他的“钱包”数了起来。老人吃了快餐的三分之一后,就让老板把剩下的打包,说要拿回家给孩子吃。看到这个情景,我心里难过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些什么让这里的生活变好,哪怕只能改变一点点。当年2月中旬,学校开学。几块木板拼在一起刷上墨汁就是黑板,桌椅吱吱作响,学生们没教材只能跟着老师抄写课文,就连上课铃声都是靠铁棍敲击挂在树杈上的车轮而发声。因教室里没有电扇,每次上完课大家都是一身汗。开学几周后,一个叫吉米的男生问我:“老师,你说只要学好中文,将来就能到中国留学,是真的吗?”我答道:“当然是真的!”他接着说:“那我以后每次都要考第一。”我突然觉得,我在这里的角色并不只是一名中文教师,还肩负着500多名学生的未来。“罗伯特,我们开始上课!”随着瓦努阿图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瓦努阿图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很多旅游巴士司机、银行大堂经理、药店医生、房地产工作人员等都到学校咨询,希望我们面向社会人士开中文班。顺应需求,我向学校申请,开了面向成人的中文晚班。报名的人很多,因大家都有工作,保证全勤比较困难。但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从不缺勤也不迟到。他叫罗伯特,工作是售卖咖啡豆。凭借地理环境优势,当地的咖啡非常好喝,受到很多到瓦努阿图的游客欢迎,因此罗伯特的工作很忙,但他总是早早到教室等我。有一天赶上狂风暴雨,天早早黑了。在傍晚去教室的路上,我在想,这么大雨,肯定不会有学生来了!可我一进教室,发现罗伯特已经在等我了。他家离学校很远,因为不会开车每次都是步行而来。他的鞋上沾满了泥巴,雨衣上还滴着水。看着他,我鼻子酸酸的,对他说:“罗伯特,我们开始上课!”“不光是中文老师,还是我们的兄弟”瓦努阿图是一个岛国,受条件所限,在首都维拉港以外的地区学中文几乎不可能。2021年8月,受中国驻瓦努阿图大使馆委托,我到桑托岛东部学校组织了一次中文夏令营,校长选了300名学生参加。他告诉我,想让这些孩子先学会,再去教别的孩子。我突然觉得,瓦努阿图就是一个大的舞台,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会赢得最热情的掌声。今年6月,我所在的学校校长对我说:“代老师,我们想送你一件神秘的礼物。”接着,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名单说:“你看,你已经教了6000多名学生了,他们都很喜欢你,谢谢你的付出!”隔天,全体老师开会,校长说:“7月底将迎来瓦努阿图国家独立日,我想为代老师申请荣誉勋章。他在我们学校8年,不光是中文老师,还是我们的兄弟。荣誉勋章的申请信需要签名,我已经签了,你们愿意帮他申请吗?”大家都鼓掌赞成,过来拥抱我,然后在申请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我能在这里坚持工作8年的原因。维拉港的银行、药店、房地产公司的很多职员都开始说中文了;吉米已经顺利拿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被武汉大学录取;罗伯特也学会了中文对话;桑托岛的校长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再去做一次中文夏令营……我被授予了荣誉勋章,同事们比我还高兴,嚷着让我买蛋糕庆祝。8年了,小树苗已长大、开花、结果,而我也到了离开的时候。挥挥手和学生告别,愿你们以中文为桥,早日实现梦想。我唯一的期望是大家都能学有所成,到中国留学时我们能再相遇。(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外派中文教师,现任瓦努阿图维拉中心学校中文教师)(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上好每一堂中文课丁泽良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位于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这个美丽的岛国风光秀美,但条件艰苦。作为孔子课堂负责人,我从2018年来到这里,一待就是5年。虽然经历了初来岛国的身体不适、生活条件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等,但经过适时调整很快适应了新环境,为学生上好每一堂中文课是我的目标。希望学生们勇敢追梦瓦努阿图不光物质条件艰苦,地震、飓风也时有发生,对我来说,这些困难既是考验,也磨炼了意志。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我和同事努力保证了孔子课堂的正常运行。而且,在2020年下半年举行的“汉语桥”比赛中,学生安娜宝在比赛中取得了大洋洲第七名的好成绩。2021年,新一届“汉语桥”比赛如期而至,因瓦努阿图中文学习者中文基础薄弱,参加比赛处于劣势。但我相信事在人为,不管比赛结果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经过选拔,最终选定艾玛参加这次比赛。艾玛是维拉港马拉坡学校的高三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从孔子课堂成立之初就来学习,算得上是“老学员”。为了帮她做好比赛准备,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每天晚上抽出2个小时给她讲解中文知识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即使周末也不间断。备考期间,艾玛正面临毕业考试,为了鼓励她坚持下来,我不仅激励她继续坚持,也买来她喜欢吃的零食和礼物,并应邀参加艾玛的18岁生日成人礼,和她的家人也成了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艾玛在比赛中获得了大洋洲第五名的成绩,这也是瓦努阿图在“汉语桥”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赛后,艾玛到中国留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她努力准备,陆续通过了汉语水平三、四级考试并申请到奖学金,获得了赴中国留学的机会。今年8月,她就要到中国学习,真为她感到高兴。像艾玛一样怀有中文梦的学生还很多,我希望他们都能勇敢追梦。设立中文分级读物图书角近年来,随着中国和瓦努阿图经贸合作的加深,当地人学习中文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开设中文课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每天,我都和同事们奔波在各个中文教学点,希望能为学生们带来有趣的中文课程和精彩的中文活动。为了满足大家阅读中文书籍的需要,我和老师们为中文班的学生建立了中文分级读物图书角,搜集整理了200多本图书、画册,按中文阅读水平进行分类,包括“好朋友”“彩虹桥”“七色龙”“中国智慧故事”等多个系列。图书角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欢迎,常能看到学生们在图书角安静阅读的身影。我至今记得图书角在新学期迎来第一批借阅者的情景。图书角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当地中文学习者的需要,还吸引了华侨华人子女来借阅中文书籍。每当学生们告诉我,图书角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中文阅读资源并激发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时,我都觉得特别欣慰。中文学员来自各行各业除了在校学生,面向社会人士的中文班也吸引了当地各行各业的人们,教育行业、餐饮业、银行业、旅游业、私营企业等都有学员前来报名学习中文。瓦努阿图外交部还专门为工作人员举办了短期中文培训班,以提升他们的中文水平。我们会根据每个班级学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中文课程,如面向外交部工作人员的中文班中,我们设计了诸多外交场景的口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以帮助他们掌握工作中常用的中文语句,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看到学生们在中文学习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中文产生兴趣,看到当地民众通过学习中文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令我十分欣慰,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的意义——希望通过国际中文教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曾任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教师)为中瓦友谊贡献力量薛风燕2021年6月初,我接受了单位的外派任务,到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任教。面临诸多困难不退缩瓦努阿图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不仅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也经常遭受自然灾害。但当地的物价很高,以生活必需品、可以饮用的纯净水为例,价格是我在国内购买的3倍。除生活条件艰苦之外,瓦努阿图的热带海洋气候也让我这个来自中国北方的人难以适应,水土不服、脾胃功能失调,严重时会呕吐。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医院设备简陋,缺医少药,我只能让家人多次从国内寄送药物及艾灸条、拔罐器等自行调理。两年来,我也经历了多次大小地震,最初会心怀恐惧从床上爬起来躲进卫生间,后来则是不为所动继续睡觉。即使遇到诸多困难,我也从未想过中途退缩。孩子们有收获,累也值得孔子课堂有两位中文老师,开设了多类中文课程,包括大学生学分课、社会成人班及周末儿童班。同事丁泽良老师除承担孔子课堂的工作之外,还到当地中学任教并为瓦努阿图外交部工作人员以及即将赴中国留学的学生进行中文培训。每学期开学之前,我和丁老师都会印制招生广告,在学校、超市等地张贴,同时也会在当地报纸和社交媒体上发布招生信息。大学学分课面向南太平洋大学的在校学生;社会成人班中文课面向非在校学习的成人开设,吸引了当地的中小学教师、公司职员、建筑工人、汽车销售人员、家庭妇女等前来学习。我们根据学生的中文基础进行分班教学,尽量满足每一位学员的学习需求,后来和不少学生成了朋友。周末儿童班则面向在瓦努阿图的华侨华人子女开设。这些孩子大多出生于瓦努阿图,在当地的国际学校就读。虽然他们可以用中文进行交流,但汉字读写及中国文化常识是弱项。根据其年龄及中文水平,进行分班授课。每周六从早到晚,我需要为3个儿童班上中文课,每次上完都累得筋疲力尽,但一想到孩子们有所收获,感到累也值得。除了上中文课,我们也组织了各类文化活动:每年5月到6月,和同事一起组织“汉语桥”中文比赛,为学生进行书法和茶艺培训,让学生喜欢上中国文化;遇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会举办文化体验活动。自2022年成为孔子课堂负责人以来,我除了上课、组织活动以外,也处理一些行政工作。每月的财务报销、办公用品的购买、招生广告的印制及张贴、结业证书的印刷等各种费用申请及报销,都需要一一完成。好在有丁老师的配合和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尽微薄之力搭爱心之桥今年3月,两场飓风袭击瓦努阿图,岛上的水电网都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宣布停课两周。我所住的公寓也断水断电断网近一周,但当时正值一名学生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这关系到她到中国留学是否需要读预科。我便和学生一起,借助手机流量参加国内汉语考试培训,帮她下载考试软件,并准备好考试用的计算机、耳机以及监考用的三脚架等设备。经过努力,这名学生顺利完成网上考试并通过HSK 四级。今年8月,她将到上海读本科。公寓管理员艾米丽在飓风中受灾,房子被毁,我、丁老师以及南太平洋大学孔院中方院长李旖旎一起筹钱,为她和女儿买了大米、罐头、方便面和文具等,希望尽微薄之力帮助她们。6月初,孔子课堂和中国援助瓦努阿图医疗队联合举办义诊活动,为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诊疗达60多人次。主管校长鲁本表示,今后还要邀请中国医疗队到校园举行此类活动。如今,在瓦努阿图的外派工作已经结束,回想起来,自己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坚守岗位,和同事一起传播中国文化,为中瓦友谊贡献力量,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曾任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艾玛卢斯校区孔子课堂中文教师)

东北大学:凝心聚力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东北大学:凝心聚力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盛夏的东北大学,校园郁郁葱葱,师生步履匆忙。走进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热的实验场景映入眼帘。伴随着轧机一阵阵的轰鸣,火红的钢板往复穿梭,在热和力的交织下,淬炼成一块块高强钢铁材料。“极端服役钢铁材料智能制造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推动东北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方案的申报和实施,突出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交叉方向,构建一流大学建设与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7月18日,在东北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上,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学科交叉融合主要堵点问题和对策进行汇报交流。瞄着问题去,奔着发展来。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东北大学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紧紧锚定目标任务,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基塑魂、启智润心,凝聚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磅礴力量。“七一”前夕,东北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大会暨“讲述·东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会举行。大会现场,一批“两先两优”集体和个人接受学校表彰,并通过视频展示、访谈互动、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推介展现东大人的奋斗故事和感人事迹。旗帜引领方向,使命凝聚力量。东北大学立足校党委、分党委、党支部“三个层次”,面向领导干部和师生党员成立主题教育宣讲团,围绕“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逻辑内涵与决定性意义”等主题,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将党的创新理论娓娓道来。宣讲活动一经推出,就在全校师生党员中掀起学习热潮,有效促进师生整体跟进、学出实效。4月26日,庆祝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史剧《同行》首演开幕。一代代东大人的奋斗历史被搬上舞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东大青年。“百年校史蕴藏着无数精彩故事,更充满东大人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校史剧主创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真实还原前辈们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拼搏历程,进而厚植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一流大学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向内深挖求动力,向外学习拓思维。初夏时节,由东北大学校领导带队的调研组先后到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省外高校教师深入探讨,学习调研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学分制改革工作。一番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带来的是理念的变革与提升。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走出校园,才能博采众长,发挥特色,扎实推进东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主题教育深入进行,东北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将调查研究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瞄准“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等8个攻坚调研方向,集智用力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东北大学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44次,收集意见建议212条,提出整改举措78条。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表示,我们要以主题教育学习成果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生命线,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百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东大力量。(刘勇、李青坡)

山东青岛:创新方式促进高质量就业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青岛:创新方式促进高质量就业“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这个做法太好了,不仅让我有机会走进名企,现场了解岗位环境、城市氛围,还有机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洋提起“名企游学”,赞不绝口。“名企游学”是青岛市市南区为破解青年人才“求职难”、用人单位“招才难”采取的一项创新做法。通过组织广大青年人才到企业现场“游学”,搭起“面试现场”,畅通“求职之旅”,更好地为引人才、促就业做好服务。“我们在筛选企业时,着重参考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层次要高,重点选取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二是行业分布要广,制造类、科技类、金融类等都有涉及,让不同专业的青年人才都有选择。”市南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昕介绍。在选好企业的同时,市南区还专门聘请了35名人才顾问、就业导师,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通过“名企游学”,优质企业找到了优秀人才,越来越多的名优企业也愿意加入进来。2023年,市南区“名企游学”入库企业新增15家,初步形成了岗位越多、吸纳人才越多、有效就业越多的良性循环。不只“名企游学”,“近年来,我们结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出台专门政策,为青年人才的引进、落地、发展提供平台支持,打造了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生态。”市南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宋执政介绍。青年人才就职时,市南区打造“人才旅社”,为35岁以下、专科学历以上求职青年,提供6天免费住宿;打造173家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提供5300余个岗位,还设置每人最高1万元的“金种子”经费补贴。青年人才入职后,提供最高每月1500元的租房补贴,以及一次性安家费,其中博士20万元、硕士15万元。同时,加强人才住房建设,通过配租配售的形式,解决青年人才安家难题。青年人才成长期,常态化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赛事奖金最高10万元;鼓励企业对青年人才“自主荐才”,提供最高10万元的培养经费。此外,市南区还出台专项管理办法,联合青岛大学等高校标准化打造26家引才聚才工作站,推动校企双向信息深度互推、服务互联;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年人才集聚单位,建立6处市南区“青年荟活动空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面试指导等服务。(记者 刘艳杰)

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体性基础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体性基础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只是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而且是一项带有客观性和经验性的总体实践工程。尤其是对于社会学而言,无论是学科体系的建立,还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都离不开对其学科实体性基础的探求和追索。 本文所言“社会学学科实体性基础”,主要是指学科体系中那些作为社会单元实体而存在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等社会要素,如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便是作为宏观意义上的实体性社会要素而存在的,社区、村落则是中观意义上实体性社会要素的主要表征。与之相对应,便是学科体系中的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区研究、村落研究等社会学分支学科和研究对象。在这一意义上,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如果仅局限于基本的学科思想理论探讨和研究方法设定,而不对其实体性社会要素展开研究,社会学学科便会因缺乏实体性知识体系的支撑而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欧美社会学早期发展演进的轨迹看,19世纪中叶欧陆社会学在其起源发生阶段,主要是从理论上回答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古典社会学的三大流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回应了学科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命题等学科发生的根本性问题,但并未在实体性学科领域加以展开。到了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学传到北美,才出现了学科化进展,其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标志便是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为建构社会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带有覆盖性、实体性的知识基础,以此为契机,社会学学科获得了大发展。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在引进西方社会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科本土化的进程。从社会学传入中国初期至今,几代社会学人深刻意识到,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与中国城乡社会间存在较为突出的隔膜,而力倡通过经验研究加以破解与转换,进而建立起自主知识体系的实体性基础。 首先,注意从城乡实体性社会样态出发,挖掘提炼中国本土社会的基本特质,不断推进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在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诞生是学科知识体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正是以此为载体,社会学研究者方可通过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实体性空间来拓展知识体系,增强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经验性,并由此形成带有主体性和实体性的知识体系。在社会学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的初期,包括吴文藻、费孝通在内的社会学家,努力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实证研究,概括出“伦理本位”“差序格局”“郡县社会”等学术命题,凸显出中国社会学极强的本土性特色,形成了富有历史影响的社区学派,使得中国社会学在建立初期便建立起建构自主性知识的实践自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社会学界展开了持续性的乡村社会研究,形成了对“三农”问题的新理解,认为中国的乡村问题,绝不仅仅是农业问题,同时也包括农村和农民问题,只有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加以理解,才能真正解决乡村问题。此外,从乡土中国研究入手理解中国社会的路径固然是一种具有历史依据的现实选择,但如果将其唯一化,也会导致认识上的偏执。如学者陈映芳较早意识到此种表述的局限,认为将既有的中国裁剪、过滤成“传统的、乡土的中国”的过程存在简单化缺憾,在此种表述中,中国城镇社会、城乡关系的传统以及传统的城市秉性等被忽略。由此,不仅中国的传统性被单性化,中国的城市特性也成了纯粹的外来之物、无本之木。这既于我们的文化自觉无益,亦不利于对现实中国城乡问题的把握,因此,对中国城市传统的研究和挖掘也被纳入研究议程。 其次,由改革开放后中国新型城乡关系创新实践引出的内生发展理论。在社会学知识体系中,通过带有实体性的城乡社会发展经验提炼概括出的发展理论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针对发展中国家建构起来的是所谓“外发理论”,即通过将外部现代性因素引入乡村,使其内部发生变动,进而获得发展。这种典型的刺激反应、冲击回应的理论分析模式,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动力及发展活力。以城市化和城镇化概念的理解界定为例。“城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欧洲,由西班牙工程师塞达于1867年所著的《城镇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因欧美世界较少有“镇”的层级设置,故其普遍使用城市化概念。而从20世纪晚期开始,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并演绎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学界通过对城镇化概念的阐发,努力实现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强调县域社会作为独立发展单元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时期便开始有县镇层级的设置,一直延续至今。县镇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单位,更是一个发展的实体性单元。正如学者王春光所言,县域社会作为基层社会,具有完整的、独立的形态和系统,可以有效连接个体、家庭、村落、乡镇与更宏观的社会,兼具现代性、城市性和传统性、乡村性,具有传承与发展的功能。其二,关于内发理论的构建和阐释。在欧美的外发理论看来,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是一个走向衰败的空间,已不再具有发展的内生力。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学界基于乡村发展的“中国经验”,却提炼出中国特色的“内发理论”。所谓内发型发展主要是指“适应于不同地域的生态体系,根植于地域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地域的文化传统,依据地域居民的共同合作,开创出发展方向和道路的一种创造性的事业”,日本内发理论的代表者鹤见和子承认,她所提出的内发理论,主要来源于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费孝通关于苏南小城镇的研究应被看成是中国的“内发型发展论”。他曾围绕内发理论的典型“苏南模式”展开研究,认为其特点在于村集体经济发达、接受大城市辐射,政府主导、工农互补,离土不离乡。后来又强调“内发”与“外发”相结合的特点。陆学艺在其1988年开始进行的“百村调查”中,将其第一本著作命名为《内发的村庄》,实际上也是通过“内发”概念阐释,对处于急剧变化中的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做出一种理论概括,丰富了内发理论的知识谱系。 最后,基于地域社会学研究而生发出来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创新。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乡社会的界限逐渐呈现出模糊化的特征。与之相伴随,城市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分野也开始相互交错融合。经历了产业化、城市化冲击波的社会已不能简单地运用“城市—乡村”的二分范式来加以解释,这便提出了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农村,而又超乎其上的“地域社会”概念。地域社会学所关注的不是那种静止的传统地域社会,而是充满了动态流动性和复杂重层的“地域空间”,围绕着地域社会而展开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具有自主性的学科知识概念及体系。其一,地域社会学密切关注城乡融合的地域空间。19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曾提出其城乡融合方案,认为“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图。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本应兼而有之。两块磁铁必须合二为一”。而现实中城乡间的融合点又首推城乡结合部。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承载着特殊的功能。在欧美城市学家以往的研究中,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作为城市的“阴影地带”而存在的,是城市问题的渊薮。但从地域社会学研究视角审视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我们会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样态,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关系结构、阶层结构、组织结构都与一般意义上的城乡社会不同,具有鲜明特色,往往是作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域空间而存在的。由此,探究城乡结合部的问题表象及活力源泉,成为我们理解问题的关键。其二,地域社会学强调地方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对地域空间内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变动展开研究。如学者王春光认为地方性比传统性、乡土性和乡村性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开放性,与现代性存在着更复杂、更具弹性、更兼容亲和的关系,尽管也存在一定的张力。由地方性滋养出来的社会文化主体性成为推动县域现代化发展和变迁的主导力量。从地方性中寻找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培育可能,是中国更多县域推动现代化建设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总之,谈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注意分析两个重要的背景。其一,要将此话题置于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从中学与西学的复杂互动中加以理解和展开。晚清时期,在严复等启蒙思想家将西方社会学引入中国的过程中,曾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群”等重要概念来化解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借以彰显中国社会学的自主性。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研究者潜心观察研究城乡社会发展实践,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自主性构建推向了新高度。其二,既要关注学科的理论性,又要扎根城乡社会展开经验实证研究,借以建立起学科的实体性基础。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涉及城乡社会变迁、带有极强总体性的实体性问题,我们在探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既要有思想理论的反思,更要有客观性、实体性经验研究的持续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学知识体系,进而实现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作者:田毅鹏,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让产业、教学、科研“血脉”相通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让产业、教学、科研“血脉”相通近日,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成立大会上表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的全面铺开。作为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首批成员单位包括5个产业集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全国9所普通高校、33所职业院校、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40多家所属制造类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带动作用明显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优先选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刚刚成立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之所以建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和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作为试点,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轨道交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流动集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带动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参与者中国中车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其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等系列化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企业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示范效应。“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建设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共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说。该负责人透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形成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为其他行业的共同体建设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未来,还将有更多优质的产教共同体陆续“上线”。解决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教育痛点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由中国中车、相关高水平大学和职业院校共同牵头,分三个阶段逐步建设完善,即一年打基础、建机制;一年强功能、出成果;一年促创新、树标杆,使产教融合共同体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高效成熟的运行模式。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常铁校)副校长徐璐介绍,铁路领域职业院校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但是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相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工业体系发展速度极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断涌现。但职业教育的部分教学、教材内容并未第一时间跟进,部分学校缺乏综合型专业实训设备,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无法落地。这些短板导致教学和产业出现脱节,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接受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此外,‘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痛点。”徐璐表示。新成立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会成为一个平台载体,探索建立政府搭台,龙头央企牵头,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等参与,产业集聚区教育行政部门支撑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育和产业、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完全打通,解决职业教育相关环节“血脉不畅”的问题。为了让教育跟上产业发展前沿,共同体将打造一批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例如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轨道交通智能控制装备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等。“针对师资、设备短缺等问题,共同体也有专门的措施来帮助职业院校。两院院士、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企业专家与院校学者都是共同体师资库的成员,他们将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实践项目。共同体还会建设5家左右的公共实训基地,搭建前沿的应用场景,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工作提供一流的设备和场地。” 徐璐说。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标杆与今年5月成立的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共同体相似,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建立一套高效的协作和交流机制,让产业、教学、科研“三位一体”。作为中国中车成立的职业学校,常铁校在中国中车体系内承担着教育和培训的相关业务,而在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筹备过程中,常铁校也参与了大量调查研究、方案起草、大会筹备工作。徐璐介绍,目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已经召开,目前共同体内部的协作交流机制已经开始运转。共同体由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商议共同体重大事宜,研究工作计划、发布共同体项目课题、任务清单、行业人才需求报告等。在理事会中,中国中车是理事长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中车总经理楼齐良表示,中国中车将与行业内各单位共同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常铁校是综合管理部的牵头单位,我们将负责统筹共同体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共同体的体系建设。”徐璐提及,共同体并不是个停留在纸面上或概念中的架构,而是个实体化运行的组织,一切决策都将落实为具体的教学、科研、生产举措。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预期的成效之一,就是初步建成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标杆、示范。”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孙明源)

山东牧院向“农”而行

[人民网教育] 2023-08-04

原标题:山东牧院向“农”而行在“博士团齐鲁行”科技服务中,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牧院)董建宝博士首次发现了驴源马链球菌新基因型菌株,成为他的“意外之喜”;山东牧院毕业生李勇选择养猪创业,在母校的帮助下探索出三产融合新模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山东牧院专家王云洲因材施教,在援助青海时将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播撒在海北大草原上……近年来,山东牧院俯身乡村振兴的大潮,发挥科技、人才、专业优势,瞄准乡村振兴痛点,探索出一条“服务兴农、培训育农、对口扶农”的乡村振兴之路。服务兴农,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只要有时间,李舫就喜欢到一线去。这些年,她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份畜牧生产和农业职教一线。作为山东牧院二级教授,她的理念是:职业教育一定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些年,她率队与众多龙头企业对接,进行针对性培训,生产问题出现在哪里,她的技术指导便跟进到哪里。长期以来,山东牧院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山东牧院党委书记郑立森告诉记者,学院坚持把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直接送往生产第一线,加强“校企农”三方合作,开展“博士团队齐鲁行”“百名专家联牧场 产教融合助振兴”“科技服务万里行”等活动,构建“学院+公司+农户”的联动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据了解,该院组建了由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技能名师等为核心的生猪、牛、羊、宠物等10余个科技服务团队,围绕畜禽生产、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开展联合攻关,还面向基层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培训。通过实施“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他们对接了100多个县(市、区),把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直接送往生产一线,破解农牧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遇到的技术难题。五年来,他们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50余项,开发专项培训包近100个,培训官方兽医1100余名、村级动物防疫员15000余名、协管员7000余名。培训育农,培养乡村振兴主力军从山东牧院毕业之后,李勇选择了养猪创业,但由于引进猪种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损失了几十万元。得知情况后,母校专门成立一支帮扶团队,帮助李勇打造出“生态养殖—屠宰—加工—生产—销售”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让李勇收获颇多。“以蛋白桑为主要原料配制无抗饲料可以用来喂猪,由此生产的有机黑猪肉市场价格达到49元/斤,是普通猪肉价格的2倍多。而猪场产生的猪粪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返田作为蛋白桑的肥料,改善土壤基质。”李勇说。在母校的支持下,李勇再接再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将无抗饲料配制技术、有机肥发酵技术等与有机猪肉生产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3年累计创造效益2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0余人。农村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最具活力的创业创新力量。在郑立森看来,要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青年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山东牧院针对乡村畜禽养殖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实践技能差等问题,开发了肉鸡高效养殖技术、生猪养殖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等相关的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培训体系,培养了大批活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新农人”。对口扶农,将先进技术播撒到祖国各地近年来,援藏专家赵满达整合学院资源与日喀则市相关部门共建牦牛工程技术团队、藏系绵羊工程技术团队、藏鸡工程技术团队和高原机电工程技术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他们共同开发的“日喀则市青稞秸秆高原氨化技术与饲喂技术规范”,使青稞秸秆饲喂利用率达95%以上、营养价值提升36%左右,年节约财政资金15.6亿元。把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播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是山东牧院一直以来的目标。为助力中西部现代畜牧业发展,山东牧院立足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专家常驻、科技服务、社会培训、产业扶持等措施,长年向青海、西藏、新疆、重庆派驻专家,开展“对口扶农”工作。潍坊是全国畜牧大市,该市畜牧业的产值,连续9年突破千亿元。山东牧院为潍坊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牧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有力助推潍坊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目前山东牧院科技服务团队累计服务特色产业县60余个,乡镇、村庄130余个,定点服务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13家,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78项,帮助地方或企业制定标准40余项。山东牧院还解决区域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瓶颈问题36项、企业技术难题171项,立项产业攻关课题22个,为定点帮扶企业累计申请专利40余项,新增经济效益3.5亿元。(记者 王延斌)


显示全部行业新闻